快訊

百萬名車猛撞號誌桿「車頭全爛」 拖吊後竟離奇起火燃燒

美籍YouTuber自稱反共…卻被禁止入境台灣 移民署說話了

9縣市明早低溫特報10度以下!下周「這2天」最暖 又變天全台轉雨

從北美智權報轉型看媒體的演變:數位時代智權新聞的全新定位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媒體產業在數位時代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革,而這一浪潮不僅影響了大眾媒體,也對專業領域的內容生產與傳播方式帶來深遠影響。《北美智權報》於18年前成立之初,只是一份為公司客戶提供專利智權法規資訊的電子報;隨著歲月流轉,已出刊了370多期,從月刊電子報到雙周刊,再到如今的線上新聞網站模式,北美智權報的轉型歷程,是數位媒體時代專業資訊平台持續進化的一個縮影。本文將以《北美智權報》的轉型為例,探討媒體如何適應新時代的挑戰,並在專業領域中重新定位其角色與價值。

北美智權報的起點:為專利客戶傳達有用的資訊

北美智權報於2007年5月30日創刊,發行人暨北美智權 (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許鍾光在發刊詞上提到「我們希望運用網站和電子報的型式來向我們的專利客戶傳達一些有用的資訊,並且藉此了解客戶對於各種專利事務的看法和需求。電子報的內容大略上分為四個方向,就是專利法規、專利管理、專利運用以及教育訓練。」[1]從這段話簡潔明暸的道出了《北美智權報》(下稱《智權報》)一開始的定位:「為公司的專利客戶傳達一些有用的資訊。」

其實坊間也有不少專利事務所或律所都有以電子報提供客戶資訊的服務,那《北美智權報》有什麼不一樣呢?當然有,而且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且讓筆者娓娓道來。

首先,一般事務所或律所多是由專利師或律師撰文,此外就是單純搜集及整理IPO的訊息。但《北美智權報》從成立之初,即特別設置編輯組,聘請全職專業的新聞工作者來負責撰文及編務工作;兩者相比,可以說是各有利弊。前者勝在具備法律專業,可以針對專業議題作深度剖釋;後者則是以廣度取勝,《智權報》的編輯群專精於不同領域,涵蓋半導體、資通訊、產經等議題,能以不同角度審視智權與產業發展間千絲萬縷的關係。此外,為了彌補法律專業的不足,除了北美智權的工研組及法研組的研究員會支援撰稿外,《智權報》也與包括大學教授、審查官、法官、企業智權專家、產業分析師等外稿作者配合,既有廣度又顧及深度。

北美智權報的進化:始於智權,但不侷限於智權

雖然《智權報》聘請專業的媒體工作者全職經營,也付費邀請學者專家撰稿,但《智權報》卻是100%非牟利媒體,任何人都可以免費訂閱或在網上瀏覽,這與許發行人給予《智權報》的其中一個定位有關:「公益行銷」,屬於企業社會責任、回饋社會的一種方式。傳統行銷著重於宣傳產品或服務,但隨著時代及環境變化,消費者不再局限於產品或服務本身,開始重視企業能否對消費者關心的社會議題提供價值或貢獻,例如節能減碳、友善地球、性別平權等等。

在此過程中,《智權報》開始「進化」,從一開始的單純專注於智權專利訊息提供,報導範圍開始涵蓋科技、產業經濟、政府政策、教育、ESG……等等議題。過往曾有讀者留言提出質疑,認為「《智權報》就應該專注在專利、商標等智權議題,政府政策、教育問題與《智權報》何干?」其實道理很簡單,包括商標、專利、著作權在裡的智慧財產權,一切根源都是來自創意、創新,沒有創意、創新,那來的專利?創意是要從小培養的,而教育在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而政府的政策對教育、科技、產業發展有著指標性的影響;再者,如果企業不了解市場訊息甚至是近年國際關注的地緣政治發展趨勢,又如何擬訂專利佈局策略?事實證明許多議題是一環扣一環,相互影響的。

為了寫這篇文章,筆者翻出了多年前搜集的讀者意見調查,整理如下:

在多年後回顧這些意見及回饋,仍然適用,因為《智權報》初心不變。前面提到的回饋社會,對《智權報》而言,希望能在推動智財權的發展上盡一分力,且提供一個自由開放的平台,供智財界人士發表及交流相關訊息。在評價與影響力部分,有讀者提到「對學術界和業界的新手來說,可以是一個入門和進階學習的平台。」事實上,《智權報》多年以來都是國內許多大專院校智財所、專利所、甚至是法律系所學生心目中具價值的參考刊物之一,證明《智權報》在一定程度上實踐了它的社會責任。

北美智權報的轉型:即時性與入口網站的新定位

在北美智權報成立初期,數位媒體方興未艾,但傳統紙媒仍是資訊傳播的主流。然而,許發行人早在創辦《北美智權報》時便前瞻性地選擇了電子報的形式,除了定期寄發給訂戶外,也開放讀者訪問北美智權網站,於線上閱讀。創刊之初,《智權報》以月刊形式發佈,隨著智權資訊需求的快速增長以及讀者對於時效性的要求,《智權報》於2012年更新發報頻率,從月刊改為雙周刊,進一步強化其作為智權資訊平台的角色。此一變化讓《智權報》可以更頻繁的為讀者提供國內外最新的智權資訊,並成為企業智權部門、研發部門、甚至政府單位的重要訊息來源。

進一步順應數位化潮流,歷經一年的籌備與建置,《智權報》的獨立新聞網站終於在2025年1月份開通並投入服務,從雙周刊形態正式轉型為每日更新的新聞網站,以更快的速度及更高的頻率發布最新資訊;同時設定了全新的目標:「成為智慧財產權資訊的入口網站」。此一轉型不僅彰顯了數位媒體銳不可當的發展,更反映了專業媒體在時代變遷中的角色重塑。

相較於以往的雙周刊形式,新網站的每日更新顯著提升了《智權報》的時效性。智慧財產權的領域變化迅速,無論是一場跨國專利訴訟的進展、國際智權法規的修訂,還是企業間的新專利交叉授權協議,資訊的時效性直接影響專業經理人或政府部會的決策效率。以時效為指標的更新模式讓北美智權報能夠在第一時間發布重要的智權新聞,為讀者提供更快速的資訊反饋。

此外,從雙周刊到獨立的新聞網站,北美智權報已經不再是附屬在事務所下面的一份電子報,《智權報》轉型的目標不僅僅是提升更新頻率,更在於重新定位為智慧財產權領域的「入口網站」。在數位時代,專業領域的讀者往往面臨資訊過盛的困境,而入口網站的概念旨在整合分散的智權資訊來源,為讀者提供一站式的資訊服務。不僅是新聞與報導,北美智權報還涵蓋法規資料庫、專利數據分析報告、以及智權相關的實用指南,真正成為讀者每天必訪的專業平台。

從北美智權報看數位媒體的進化方向

北美智權報的轉型歷程,是媒體隨著內容擴充與讀者需求而不斷演進的縮影。從最初的月刊電子報,到雙周刊,再到每日更新的新聞網站,這一變化揭示了數位媒體在專業資訊領域的幾個重要進化方向:

(1) 即時化與高頻率更新

數位媒體最大的特點在於資訊傳播的即時性。專業領域的讀者對於資訊的需求不僅是深度分析,更需要快速掌握重要消息的能力。《智權報》以每日更新的方式,滿足了此一需求,並通過更高的資訊發布頻率,在讀者心中建立時效性與權威性的雙重形象。

(2) 媒體作為「入口」的整合性

現代讀者面對的不是資訊不足,而是資訊過載。在這樣的背景下,媒體需要轉型為能夠整合分散資訊的「入口」,通過精準的分類、推薦與推送,幫助讀者快速找到他們所需的內容。北美智權報的新聞網站,正是朝著這一目標邁進,不僅提供智權新聞,還有望成為智權領域的全面資訊樞紐。

(3) 全球化與精準化的平衡

作為一個專業媒體,北美智權報的核心受眾仍是以智慧財產權領域的專業人士以及對智權有需要的人士為主,但數位媒體的廣泛傳播特性也使《智權報》能觸及更多的一般讀者。如何在專業與通俗之間找到平衡點,既滿足專業受眾的需求,又能吸引新興的讀者群,將是北美智權報未來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北美智權報》從電子報到新聞網站的轉型,是一個順應時代需求的進化過程,也是專業媒體數位化的典型案例。作為智慧財產權領域的資訊領導者,北美智權報在保持內容專業性的同時,也會不斷提升時效性與讀者體驗,致力於成為全球智權新聞的「入口網站」。

[1] 《提供多元服務 建立資訊分享平台》;北美智權報01期,2007年5月30日

作者:李淑蓮
現任:北美智權報總編輯
學歷: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北美智權報主編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3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延伸閱讀

嘉縣府新春團拜敲響鑼 翁章梁:實現農工科技大縣

屏東熱博第10年 農業物產館轉型每月將設主題特色展

翁章梁夫妻走春宮廟發送紅包 祈願嘉縣轉型農工科技大縣順利

嘉義林寬敏家族原嘉義城隍廟戲台 過年後華麗轉型開放

相關新聞

如何善用併購讓企業快速轉型? 佳世達、瑞儀光電經驗分享

全球經濟正面臨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挑戰,除全球性的供應鏈布局外,積極調整資產組合或以併購驅動業務轉型等方式,是當前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策略之一。根據DELOITTE 亞太(ASIA PACIFIC)2024年企業投資研究報告《啟動成長動能:資產組合再平衡》,併購不僅是業務擴張的工具,更需審慎評估並適時分割與核心戰略不符的業務。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及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於 3月上旬舉辦了「年度併購論壇」,以「交易推動深度轉型,創造價值新維度」為主題,深入剖析企業如何以交易為媒介,發展靈活調整資產的策略,達成企業全方位成長以實現長期競爭優勢。論壇同時邀請了利用併購成功加速及深化轉型的企業分享心路歷程,包括佳世達、瑞儀光電。

如何善用併購讓企業快速轉型? 佳世達、台泥、瑞儀光電經驗分享

全球經濟正面臨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挑戰,除全球性的供應鏈布局外,積極調整資產組合或以併購驅動業務轉型等方式,是當前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策略之一。根據DELOITTE 亞太(ASIA PACIFIC)2024年企業投資研究報告《啟動成長動能:資產組合再平衡》,併購不僅是業務擴張的工具,更需審慎評估並適時分割與核心戰略不符的業務。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及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於 3月上旬舉辦了「年度併購論壇」,以「交易推動深度轉型,創造價值新維度」為主題,深入剖析企業如何以交易為媒介,發展靈活調整資產的策略,達成企業全方位成長以實現長期競爭優勢。論壇同時邀請了利用併購成功加速及深化轉型的企業分享心路歷程,包括佳世達、台泥及瑞儀光電。

中華電信首屆TECH DAY 6大前瞻應用展示研發實力

中華電信於3月上旬舉辦「2025 CHT TECH DAY 研發成果發表會」,由中華電信研究院於「人工智慧、智慧聯網、元宇宙、數位信賴」4大科技領域,發表6項重要的前瞻研發成果,且各項成果皆已成功導入產、官界實際應用,發表會希望能再成果望一步推廣,擴大商用範圍。發表會由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蘇添財揭開序幕;而中華電信董事長簡志誠、總經理林榮賜也於致詞時強調資通訊科技跨域融合、共創價值的研發精神與理念。

保護外國投資人的營業秘密是智商法院責無旁貸的責任

台灣國際連結一部分是依賴經濟活動,包括外國人在台灣生產或研發的投資。技術投資須要智慧財產權保護,特別是涉及製程細節的KNOW-HOW,必須透過《營業秘密法》的刑事處罰制度,才能遏阻有目的性的技術資訊竊取活動。本文舉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09年度刑智上重訴字第4號刑事判決(MC案)為例,揭示檢調執法是一回事,但法院審判結果也很重要。法院如果漠視營業秘密竊取行為的惡性,後果將不利營造吸引外國企業投資的友好環境。

當組成物成為101核駁的下個獵物 CAFC試圖撥亂反正?2025年USS v. ITC案

在2014年ALICE一案判決出爐之後,使MAYO一案的專利適格性問題延伸到了軟體領域,使許多電腦軟體及商業方法專利因為涉及抽象概念,而難以通過審查。美國專利法101條的擴張,導致了更多不確定性,而在2025年2月USS V. ITC案中,甚至連組成物材料的專利也受到了101的挑戰,引發各界關注。

想將專利權授權卻苦無對象嗎?

中國知識產權局 (CNIPA) 在2022年專利法修正時,仿照英國專利制度,引進專利權授權開放機制,只要專利權人登記放授權者,年費會有減半優惠。於此將CNIPA制定之規範向讀者說明。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