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籍YouTuber自稱反共…卻被禁止入境台灣 移民署說話了

滅謝龍介?本尊自嘲:在柯文哲「偵查大公開」學很多

涉規避限制措施 FCC出手調查華為等9家陸通訊科技企業

2025智慧終端裝置發展趨勢:人形機器人走向智慧商用的關鍵時刻!

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25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 2025)延續CES 2024年「AI無所不在」的主題,相較於2024年的創新發想,CES 2025強調AI將更「深入」(DIVE IN)人類生活、以人為出發,以務實角度增強AI體驗,在終端產品中搭載更為符合實際需求的AI應用。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指出,CES 2025焦點包括AI 智慧終端、人形機器人以及智慧生活,AI技術透過各種終端型態融入日常生活,更加全面性的實現創新應用。

AI PC瞄準2025年商用與電競換機需求

資訊工業策進會(MIC)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分析師黃馨指出,迎接2025年電腦換機潮,AI PC與電競PC同樣精彩。2025年AIPC聚焦電競與商用市場,瞄準企業換機潮市場及顯卡帶動的電競換機需求,隨著NVIDIA 50系列顯卡公開,效能對應價格的CP值讓市場驚呼,品牌廠商搭著晶片廠的處理器新品與架構支援,預期都將擴展AI應用。

NVIDIA 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在CES 2025的主題演講中發表Project DIGITS,NVIDIA將推出具備大型AI模型執行能力的桌上型電腦AI運算,體積小如Mac mini大小,可連接多台AI運算設備,讓模型開發者、學研、企業中的AI開發人員都能輕鬆獲得強大的AI運算能力。Project DIGITS將搭載GB10 Grace Blackwell 超級晶片,是NVIDIA體積最小、功能卻最強大的AI超級電腦,Project DIGITS 預計將於五月上市[1]。

AR眼鏡成CES 2025熱門展品

今年AR眼鏡大舉登場,成為CES 2025穿戴裝置攤位中最受歡迎產品。今年AR眼鏡的價位選項更多,並以功能區隔產品線系列,在外型部分更加時尚與輕量化,50g以下的輕量級AR眼鏡陸續出現,AR眼鏡挾輕便之利,成為AI穿戴裝置重要選項,VR裝置強化周邊設備,體感將能更深刻感受到沉浸式體驗。

黃馨指出,CES 2025以「AR眼鏡與AI結合」,接棒2024年與AI結合的新興穿戴式裝置,從即時對話、翻譯等基礎功能,再到在裝置上進行邊緣運算LLM,都為AR眼鏡提供更加個人化內容。AR眼鏡的面板顯示升級為波導技術(Waveguide)搭配 MicroLED,由USB-C串聯到其他終端裝置也更便利,除了觀看模式更具互動性,鏡片的使用也不再是必然。

圖1. AR 眼鏡與AI結合打造新應用;圖片來源:各公司,MIC整理,2025年1月
圖1. AR 眼鏡與AI結合打造新應用;圖片來源:各公司,MIC整理,2025年1月

VR部分,今年具創新性的VR裝置較往年少,但相對地有許多適用VR的穿戴式感測或體感裝置,娛樂作為今年VR的主要應用,角色的動作更加擬人、操作上更「人性化」,並提供實體觸感回饋。

人型機器人的ChatGPT時刻來臨

邊緣運算讓更多終端裝置的AI化成為可能,在技術、框架、平台逐漸到位下,預期人形機器人今年開始「體現智慧」,在感知、反饋、互動各方面都更加進化。

由於企業邊緣AI部署需求強勁,今年CES展中可以看到晶片大廠自行推出邊緣AI解決方案。美國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高通科技在CES 2025上宣布了一系列業界領先的AI創新,高通將邊緣AI引入各類終端設備和運算領域,包括PC、汽車、智慧家庭以及廣泛的企業級應用,展示了高通在各類型多元終端產品的變革企圖。在企業級領域方面,高通旗下的物聯網平台Qualcomm Aware推出全新服務,企業可以既有資料,進行微調模型,並提供推論服務[2]。

NVIDIA 在1月初宣布推出 NVIDIA Cosmos平台,包含最先進的生成世界基礎模型、先進的標記器、防護機制和加速視頻處理管道,用於推動自駕車和機器人等實體AI系統的發展[3]。NVIDIA要將Cosmos 用來推動實體AI的發展,黃仁勳認為,實體AI是AI下一個發展領域,Cosmos平台是改變機器人與工業AI領域發展遊戲規則的一項技術,機器人將成為AI Agent落地應用的重要終端選項,機器人的ChatGPT時刻馬上就要到來。黃馨解釋,ACosmos平台利用生成型數據,提供世界基礎模型(WFM),整合真實資料及合成數據,協助機器人的操作訓練能更貼近物理原則,加速AI機器人視覺、動作等開發和訓練流程,協助機器人從虛擬走向實境,是機器人是否能走向商用的關鍵。

同時兼顧永續理念的創新科技

綠色環保的資料中心成為CES2025關注重點,法國資料中心營運商DataGreen提出建設小型綠能資料中心的解決方案,並在今年CES榮獲永續發展與能源與電力創新獎。DataGreen的綠色資料中心專利技術,提供可減少82%二氧化碳排放的解決方案,再利用98%餘熱,節省高達75%的能源消耗。在材料設計方面,DataGreen在法國尼斯開發「Internocool」技術,使用模組化設計和70%可回收材料,確保資料中心冷卻技術能發揮關鍵作用。

從今年CES展已可觀察到,綠色產品理念已從終端PC至企業級資料中心,並從材料、設計與能源落實在各大廠的永續產品中。黃馨指出,Datagreen的綠色資料中心減少碳排並回收餘熱,能源使用更具效率,加上產品支援智慧城市並提供靈活部署,可改變資料基礎設施的可持續性並提升效率。此外,電源與材料商同樣也持續關注資料中心的永續議題,美國跨國企業集團3M與英國智慧動力管理公司Eaton從不同角度鎖定資料中心的永續需求,並從散熱材料與電力方面著手,3M透過資料中心內部高速佈線和高效冷卻系統來加速資料傳輸、縮短部署時間並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Eaton則是鎖定資料中心與智慧工廠電源管理,與合作夥伴設計和提供電源管理系統,支援AI和資料中心激增所需的電力。由於資料中心需要大量能源,預期將會進一步促使廠商推出新一代的電力基礎設施。

資料來源:

  1. 2025/1/17,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CES 2025展會重點觀測-智慧終端x智慧健康x新興AI應用》研討會黃馨簡報
  2. [1] 參考資料:2025/1/10,NVIDIA:「CES 2025:NVIDIA 執行長表示 AI 正以「驚人的速度」進步」。

  3. [2] 參考資料:2025/1/6,高通:「高通攜業界領先的AI創新與合作成果亮相CES 2025,涵蓋PC、汽車、智慧家居及企業級領域」。

  4. [3] 參考資料:2025/1/7,NVIDIA:「NVIDIA 推出 Cosmos 世界基礎模型平台,加速開發實體AI」。

作者:吳碧娥
現任: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學歷: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3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延伸閱讀

杭州AI迎春 機器人演戲跳舞

華爾街誤解DeepSeek現象 專家看多蘋果後市

人形機器人今年量產可期!台廠搶占先機 關鍵供應商一次看

奧特曼:OpenAI站在歷史錯誤一邊 需思考開源策略

相關新聞

如何善用併購讓企業快速轉型? 佳世達、瑞儀光電經驗分享

全球經濟正面臨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挑戰,除全球性的供應鏈布局外,積極調整資產組合或以併購驅動業務轉型等方式,是當前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策略之一。根據DELOITTE 亞太(ASIA PACIFIC)2024年企業投資研究報告《啟動成長動能:資產組合再平衡》,併購不僅是業務擴張的工具,更需審慎評估並適時分割與核心戰略不符的業務。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及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於 3月上旬舉辦了「年度併購論壇」,以「交易推動深度轉型,創造價值新維度」為主題,深入剖析企業如何以交易為媒介,發展靈活調整資產的策略,達成企業全方位成長以實現長期競爭優勢。論壇同時邀請了利用併購成功加速及深化轉型的企業分享心路歷程,包括佳世達、瑞儀光電。

如何善用併購讓企業快速轉型? 佳世達、台泥、瑞儀光電經驗分享

全球經濟正面臨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挑戰,除全球性的供應鏈布局外,積極調整資產組合或以併購驅動業務轉型等方式,是當前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策略之一。根據DELOITTE 亞太(ASIA PACIFIC)2024年企業投資研究報告《啟動成長動能:資產組合再平衡》,併購不僅是業務擴張的工具,更需審慎評估並適時分割與核心戰略不符的業務。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及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於 3月上旬舉辦了「年度併購論壇」,以「交易推動深度轉型,創造價值新維度」為主題,深入剖析企業如何以交易為媒介,發展靈活調整資產的策略,達成企業全方位成長以實現長期競爭優勢。論壇同時邀請了利用併購成功加速及深化轉型的企業分享心路歷程,包括佳世達、台泥及瑞儀光電。

中華電信首屆TECH DAY 6大前瞻應用展示研發實力

中華電信於3月上旬舉辦「2025 CHT TECH DAY 研發成果發表會」,由中華電信研究院於「人工智慧、智慧聯網、元宇宙、數位信賴」4大科技領域,發表6項重要的前瞻研發成果,且各項成果皆已成功導入產、官界實際應用,發表會希望能再成果望一步推廣,擴大商用範圍。發表會由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蘇添財揭開序幕;而中華電信董事長簡志誠、總經理林榮賜也於致詞時強調資通訊科技跨域融合、共創價值的研發精神與理念。

保護外國投資人的營業秘密是智商法院責無旁貸的責任

台灣國際連結一部分是依賴經濟活動,包括外國人在台灣生產或研發的投資。技術投資須要智慧財產權保護,特別是涉及製程細節的KNOW-HOW,必須透過《營業秘密法》的刑事處罰制度,才能遏阻有目的性的技術資訊竊取活動。本文舉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09年度刑智上重訴字第4號刑事判決(MC案)為例,揭示檢調執法是一回事,但法院審判結果也很重要。法院如果漠視營業秘密竊取行為的惡性,後果將不利營造吸引外國企業投資的友好環境。

當組成物成為101核駁的下個獵物 CAFC試圖撥亂反正?2025年USS v. ITC案

在2014年ALICE一案判決出爐之後,使MAYO一案的專利適格性問題延伸到了軟體領域,使許多電腦軟體及商業方法專利因為涉及抽象概念,而難以通過審查。美國專利法101條的擴張,導致了更多不確定性,而在2025年2月USS V. ITC案中,甚至連組成物材料的專利也受到了101的挑戰,引發各界關注。

想將專利權授權卻苦無對象嗎?

中國知識產權局 (CNIPA) 在2022年專利法修正時,仿照英國專利制度,引進專利權授權開放機制,只要專利權人登記放授權者,年費會有減半優惠。於此將CNIPA制定之規範向讀者說明。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