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全球氫能市場達1.2兆美元 亞太地區占一半、技術領先歐美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日前舉辦《氫供給『政』加速實現減碳未來》研討會,從左至右:勤業眾信審計與確信服務會計師彭詩玄、Deloitte日本永續團隊合夥人Yotaro Akamine、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企劃處資深處長蔡淑慧、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能源研究組研究經理石蕙菱、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財團法人驗船中心再生能源處處長詹育禔、勤業眾信電力、公用事業與再生能源產業負責人林孟衞;照片提供:勤業眾信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日前舉辦《氫供給『政』加速實現減碳未來》研討會,從左至右:勤業眾信審計與確信服務會計師彭詩玄、Deloitte日本永續團隊合夥人Yotaro Akamine、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企劃處資深處長蔡淑慧、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能源研究組研究經理石蕙菱、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財團法人驗船中心再生能源處處長詹育禔、勤業眾信電力、公用事業與再生能源產業負責人林孟衞;照片提供:勤業眾信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亞太地區正處於潔淨氫能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作為實現2050年全球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工具,氫能在減少碳排放、推動能源轉型和經濟增長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隨著鋼鐵製造、化工、航空、航運等高排放產業的逐漸轉型,亞太地區對氫能的需求正在急速增長。根據預測,亞太地區的氫能需求將從2030年的6700萬噸增加至2050年的2.35億噸,成為全球最大的氫能需求市場。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024年12月下旬舉辦了《氫供給『政』加速實現減碳未來》研討會,聚焦探討氫能政策與基礎建設之重要趨勢,希望能共同加速擴大氫能供給;並同步發布勤業眾信《亞太地區的潔淨氫能:啟發思維的燃料》報告 (下稱《報告》),《報告》指出,氫能為達成淨零排放的關鍵綠能型態,預計全球2050年氫能市場值將達到1.2兆美元、亞太地區氫能市場值將達全球50%占比(圖2)。

氫能減碳勢在必行,政策偕同產業實現共識

勤業眾信電力、公用事業與再生能源產業負責人林孟衞指出,隨著全球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進程加速,多元綠能已成為能源轉型主要政策之一,台灣2025淨零轉型十二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中,已訂定2050年淨零碳排總電力氫能占比預計達9%至12%之發展目標,相關政策演進速度深刻影響台灣氫能產業的發展動能。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表示,氫能乃重要的調節性載體,在各領域提供關鍵減碳途徑,須持續搭配綠色金融加速落實,同時展望推動氫戰略方案短中期目標政策以加速氫能發展。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能源研究組研究經理石蕙菱指出,減排是推動氫供給和氫能貿易的核心命題與發展契機,影響標準與政策制定;財團法人驗船中心再生能源處處長詹育禔與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企劃處資深處長蔡淑慧更從應用端指出氫能具替代燃料性質,是達成減碳需求之重要選項。

綜上所述,氫能減碳具各方共識,勤業眾信指出,實現此共識必須透過政策顯著支持發揮決定性作用,運用台灣國際航運樞紐地位,具備在亞太地區取得發展氫能的獨特優勢,為淨零轉型開創多元路徑,更創造綠色經濟新機會。

此外Deloitte日本(Deloitte Japan)永續團隊合夥人Yotaro Akamine以豐富服務經驗分享日本氫能相關政策之趨勢,包含清楚定義潔淨氫與氨、補助、差價合約機制、拍賣、碳費、以及示範場域……等等,皆為氫能市場弭平供給與需求端差距並穩定產業鏈信心。Yotaro Akamine指出,政府與業者攜手與業界專家進行諮詢,將有助於識別政策規畫與產業鏈發展中的風險,並促進資源的有效媒合,從而創造氫能領域的獨特優勢。

亞太地區的潔淨氫能發展分析

勤業眾信同步發佈的《亞太地區的潔淨氫能:啟發思維的燃料》報告顯示,中國和印度是亞太地區氫能需求的重點地區,合計占整體需求的約70%。這兩個國家不僅具有巨大的國內市場潛力,還可以利用本地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競爭性氫能供應,中國的自給率預估可能達到90%左右。然而,由於需求快速增長,可能在初期需要仍依賴進口作為補充。反觀日本和韓國則因為國內資源有限,主要通過進口來滿足需求,預計其2030年的氫能市場規模將達430億美元,2050年將進一步擴大至640億美元。

《報告》預計亞太地區國家在2030年將需要進口1,800萬噸潔淨氫能及其衍生物,到2050年則將增至5,300萬噸;這意味著到2050年時,每年的跨境貿易額將達到1,450億美元。

圖1. 亞太各區各產業和國家的氫能需求 (單位:百萬噸氫氣);圖片來源:《亞太地區的潔淨氫能:啟發思維的燃料》,勤業眾信,2024。
圖1. 亞太各區各產業和國家的氫能需求 (單位:百萬噸氫氣);圖片來源:《亞太地區的潔淨氫能:啟發思維的燃料》,勤業眾信,2024。

圖2. 2050年氫氣市場價值 (按地區) ;圖片來源:《亞太地區的潔淨氫能:啟發思維的燃料》,勤業眾信,2024。
圖2. 2050年氫氣市場價值 (按地區) ;圖片來源:《亞太地區的潔淨氫能:啟發思維的燃料》,勤業眾信,2024。

氫能技術與投資

亞太地區在技術層面上具有明顯的領先地位。無論是電解槽 (70%)、儲氫技術 (89%),還是氫氣渦輪機 (66%),亞太地區在這些核心技術領域的專利擁有量均占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這種技術優勢為該地區提供了推動氫能經濟的有利條件,但將其轉化為實際市場份額還需要解決技術部署的規模化問題。此外,亞太地區還需針對氫能標準化及生產成本優化,進一步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

圖3. 前20大專利持有者在特定氫能技術領域的市占率;資料來源:Deloitte氫能專利分析 (Hydrogen Patent Landscape)
圖3. 前20大專利持有者在特定氫能技術領域的市占率;資料來源:Deloitte氫能專利分析 (Hydrogen Patent Landscape)

儘管潛力巨大,亞太地區的氫能經濟仍面臨諸多挑戰。當前,氫能市場仍處於早期階段,投資的可預測性和風險分擔機制尚未完善,這使得早期專案的推進進度緩慢。此外,各國在氫能市場的政策支持方面缺乏統一性,導致跨境貿易、碳認證以及需求和供應端的協調性不足。跨國間的氫能合作和貿易框架仍需進一步完善。前面提到亞太地區到2050年,每年將需要進口5,300萬噸氫氣及其衍生物,這意味著高達1,450億美元的跨境貿易額;但目前的貿易走廊建設尚不成熟,難以支撐如此規模的需求。

為推動潔淨氫能經濟的發展,亞太各國政府已宣布一系列支持計畫。例如,澳洲推出了「氫啟動計畫」,投入超過80億美元稅收減免;印度則啟動了「國家綠氫任務」,初期投入3.7億美元,用於建設國內生產能力。韓國、日本和新加坡也分別針對需求端提出了大規模投資計畫,涵蓋電力和氨氣招標等領域。然而,這些計畫大多相對獨立運作,未能在區域範圍內形成協同效應。未來,各國應更緊密合作,以統一跨境貿易標準和碳認證框架,從而降低市場不確定性,促進氫能經濟規模化發展。

亞太地區的氫能市場發展還需巨額投資支持。未來25年內,累計投資需求將達3.2兆美元,其中超過一半將用於再生能源的發電和傳輸,電解技術也需要大量資本投入。澳洲作為主要氫能出口國,需要針對上游資產進行大規模資本支出,而日本和韓國等國則需加強氫能運輸和再轉化技術的建設。

展望未來,亞太地區需要克服市場與政策的多重障礙,將潔淨氫能的發展動能轉化為具投資價值的實際行動。這包括通過政策協調和技術合作,促進區域間的貿易便利化,為投資者提供更大的市場信心。同時,價值鏈中的各方參與者需共同努力,從技術標準、成本控制到風險分擔,全面推動氫能市場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隨著潔淨氫能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基石,亞太地區不僅擁有實現碳中和的巨大潛力,也在全球氫能經濟中擁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唯有在政策、技術、資本和市場協同發展的基礎上,亞太地區才能真正把握這一轉型機遇,成為未來潔淨能源經濟的核心驅動力。

結論及行動建議

毫無疑問的,亞太地區在潔淨氫能的發展中正處於重要轉折點,而2025年料將成為市場突破的關鍵一年,各方應迅速行動以克服投資障礙,推動價值鏈的完整化與協作;具體而言,政府應給予政策支持、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的協同發展;亞太地區有望成為全球潔淨氫能經濟的領航者

勤業眾信建議,於政府層面,應統一跨境氫能貿易規範,簡化外人直接投資流程、協調氫能支持機制的時間安排,促進市場透明性;就氫能供應商而言,應加速建設成本控制及技術標準化、與上下游協作,共同制定一致的投資策略;最後,承購商與服務提供者,應建立創新風險分擔機制,確保市場信心、並提供可靠的碳排放認證與監測,推動價格發現機制。

參考資料:

作者:李淑蓮
現任:北美智權報總編輯
學歷: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北美智權報主編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2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延伸閱讀

「大南方新矽谷」串聯半導體S廊帶 構建AI產業生態系

經濟日報社論/減碳路徑務實 才能確切達標

鑿井推動地熱發電要挖深3公里金額龐大 苗栗泰安龍山段暫停

氫能減碳新藍圖 勤業眾信助攻台灣淨零轉型

相關新聞

如何善用併購讓企業快速轉型? 佳世達、台泥、瑞儀光電經驗分享

全球經濟正面臨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挑戰,除全球性的供應鏈布局外,積極調整資產組合或以併購驅動業務轉型等方式,是當前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策略之一。根據DELOITTE 亞太(ASIA PACIFIC)2024年企業投資研究報告《啟動成長動能:資產組合再平衡》,併購不僅是業務擴張的工具,更需審慎評估並適時分割與核心戰略不符的業務。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及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於 3月上旬舉辦了「年度併購論壇」,以「交易推動深度轉型,創造價值新維度」為主題,深入剖析企業如何以交易為媒介,發展靈活調整資產的策略,達成企業全方位成長以實現長期競爭優勢。論壇同時邀請了利用併購成功加速及深化轉型的企業分享心路歷程,包括佳世達、台泥及瑞儀光電。

中華電信首屆TECH DAY 6大前瞻應用展示研發實力

中華電信於3月上旬舉辦「2025 CHT TECH DAY 研發成果發表會」,由中華電信研究院於「人工智慧、智慧聯網、元宇宙、數位信賴」4大科技領域,發表6項重要的前瞻研發成果,且各項成果皆已成功導入產、官界實際應用,發表會希望能再成果望一步推廣,擴大商用範圍。發表會由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蘇添財揭開序幕;而中華電信董事長簡志誠、總經理林榮賜也於致詞時強調資通訊科技跨域融合、共創價值的研發精神與理念。

保護外國投資人的營業秘密是智商法院責無旁貸的責任

台灣國際連結一部分是依賴經濟活動,包括外國人在台灣生產或研發的投資。技術投資須要智慧財產權保護,特別是涉及製程細節的KNOW-HOW,必須透過《營業秘密法》的刑事處罰制度,才能遏阻有目的性的技術資訊竊取活動。本文舉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09年度刑智上重訴字第4號刑事判決(MC案)為例,揭示檢調執法是一回事,但法院審判結果也很重要。法院如果漠視營業秘密竊取行為的惡性,後果將不利營造吸引外國企業投資的友好環境。

當組成物成為101核駁的下個獵物 CAFC試圖撥亂反正?2025年USS v. ITC案

在2014年ALICE一案判決出爐之後,使MAYO一案的專利適格性問題延伸到了軟體領域,使許多電腦軟體及商業方法專利因為涉及抽象概念,而難以通過審查。美國專利法101條的擴張,導致了更多不確定性,而在2025年2月USS V. ITC案中,甚至連組成物材料的專利也受到了101的挑戰,引發各界關注。

想將專利權授權卻苦無對象嗎?

中國知識產權局 (CNIPA) 在2022年專利法修正時,仿照英國專利制度,引進專利權授權開放機制,只要專利權人登記放授權者,年費會有減半優惠。於此將CNIPA制定之規範向讀者說明。

法院計算商標賠償金不可揭穿公司面紗?2025年Dewberry Group v. Dewberry Engineers案

美國一家長年處於虧損狀態的房地產公司DEWBERRY GROUP,幫同集團下約30家附屬公司的房產做管理出租,而侵害他人商標。美國地區法院和上訴法院判決認為,以被告獲利做商標損害賠償計算時,應將其另做房產管理出租的30家公司中的獲利都納入。然而,美國最高法院在2025年2月底推翻原判決,認為不能將上述提及同集團其他公司的獲利一起算入。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