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突襲罷團教會連署站遭控騷擾 游智彬稱「路過」:看到十字架比較興奮

陳佩琪心疼…柯文哲自曝血尿半夜痛醒 北所回應了

2025邁入「AI代理」新階段 AI正在全面翻轉專利產業!

攝影:北美智權/唐銘偉
攝影:北美智權/唐銘偉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25年的到來,象徵著人工智慧正邁入「AI代理」(AI AGENT)的新階段,AI將取代傳統的工作方式,並能自主執行任務。對專利產業而言,這樣的趨勢亦不容忽視,那就是AI正在改變專利實務的遊戲規則,企業必須善用AI改變專利運營的戰略。經過機器學習和模型訓練後,目前利用AI專利翻譯的技術成熟度最高可達90%,可替企業省下大幅的專利翻譯成本與時間;AI語義分析可涵蓋欲檢索標的之技術全貌,縮短檢索時間、加速初步判斷專利無效的可能性。透過AI工具的輔助撰寫專利,可以改善人工撰寫專利申請書曠日費時、成本昂貴的問題,並將更多時間用在提升專利品質。

AI正在從各種層面翻轉產業生態,專利產業當然也不例外。在2024年12月20日舉辦的《2024兩岸專利論壇》中,因子數據共同創辦人暨AI技術長許正乾分享AI對專利實務的影響與應對經驗。許正乾指出, AI現已運用在專利翻譯、專利檢索、專利挖掘、專利價值預測等範疇,都已有極高的技術成熟度,並已開始翻轉專利產業生態。

圖1. 專利實務結合AI的10種運作模式;圖片來源:2024兩岸專利實務論壇許正乾簡報資料
圖1. 專利實務結合AI的10種運作模式;圖片來源:2024兩岸專利實務論壇許正乾簡報資料

細數目前AI共有四大語言模型,除了最廣為人知Open AI的GPT,應用涵蓋ChatGPT、DALL-E等,卓越的生成能力適用於語言處理、對話、圖片及影片生成等場景;還有美國AI新創公司Anthropic的Claude模型,較注重AI的安全與倫理、聚焦AI的透明性和可控性,目標是打造出適合人類價值的生成式模型;而Google用來和旗下產品相整合的Gemini模型,致力於提升語言理解的深度;最後一個是Meta的LLaMA模型,特點是高效能、可擴展,注重語言理解與生成,並與美國AI新創公司Hugging Face合作,推動AI開源與技術交流。這四大語言模型均以Transformer架構為基礎,而專利實務多為自然語言的屬性,因此要在專利實務導入生成式AI,幾乎不脫這四大語言模型的範疇。

AI專利翻譯、專利檢索

許正乾指出,在專利實務結合AI的各項運作模式中,最低成本、高價值的應用首推AI專利翻譯。過去運用人工進行專利翻譯,不但曠日費時、且成本較高,專利說明書內有許多重複性高的敘述,人工翻譯照樣算錢。現在透過基於Transformer模型而做的深度學習,預訓練模型(Pre-trained Model)和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AI專利翻譯的技術成熟度最高可達90%,準確度也比以往的Google翻譯高出許多,一篇翻譯最多可為企業省下99%的成本。

另外,透過AI的語義分析,現在也能讓AI專利檢索的結果更精準。因為專利檢索依賴使用者主觀下關鍵詞或檢索式,會隨著使用者的背景知識不同,檢索出的答案可能差異甚遠,若僅依賴關鍵詞或檢索式,有可能無法得知欲檢索標的之技術全貌。導入AI技術後,透過AI語義分析可涵蓋欲檢索標的之技術全貌,加上檢索時間大幅縮短,降低使用者門檻,發明人也可協助IP人員先行檢索,加速初步判斷專利無效的可能性。

AI專利挖掘

AI專利挖掘是讓AI從企業內建RAG或既有的資料庫、任何文件檔當中尋找文獻,再由智權部門、發明人、決策者、PM、業務透過AI的語義分析檢索,結果將更為精準。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是一種檢索增強生成的人工智慧技術,讓大型語言模型(LLM) 不用經過再訓練,就能利用更多資料資源改善生成式AI的品質。許正乾解釋,RAG透過資料向量化可優化檢索與模型的回覆正確度與完整度,確保動態即時更新資訊。

一般公司若要進行專利挖掘,必須依賴IP部門遊走各部門瞭解研發上可能產出的專利,但IP部門對於技術的理解畢竟有限,有時會錯過專利保護時機。透過企業內建的RAG,可將AI專利檢索功能普及至發明人、決策者、PM、業務等部門,隨時透過與AI對話,協同發現市場商機、專利申請與專利迴避設計。

AI專利說明書撰寫與答辯

透過生成式AI的輔助撰寫專利說明書,可以節省大量時間與成本,省下來的時間可專注在提升專利品質。雖然目前利用AI進行專利說明書撰寫與答辯,技術成熟度還在約50%,不過在申請日、產品上市或回覆官方審查意見的壓力下,透過人力大量的專利撰寫或答辯,將可能無法全面性地顧及專利品質,AI工具的輔助可以改善人工撰寫專利申請書曠日費時、成本昂貴、品質良莠不齊的問題。

AI專利價值預測

專利價值會隨著隨產業趨勢波動,不論領域專家或分析師,都難以從千百萬的科技文獻中⼀⼀閱讀與分析。必須綜合過去的數據,引用文獻數、被引用文獻數、申請數量、功效矩陣、SEP、申請國、IPC 等諸多變數,加上專家經驗判斷、金融市場與產業輿情等即時動態,才能預測出專利價值;而藉由AI技術的輔助,經由超過1,000萬篇的文本進行訓練,AI可模仿決策者的思維。基於客觀且多面向的大數據與AI的輔助,除了可以節省大量時間與成本,企業還可以快速反應產品或服務的調整,把握最佳時機做專利交易或授權,極大化專利運營的產值。

AI專利組合、AI技術演化預測

傳統上判斷專利組合的方式,是依賴過去的統計數據和人為直覺做判斷,缺乏進退依據。AI可以準確推測各項技術的成成長性,因應市場成長率的變遷,AI隨時調整專利組合。基於市場的運作邏輯與AI輔助,企業可快速調整佈局策略,也可在最佳時機做專利交易或授權,極大化專利運營之價值。

許正乾指出,AI技術演化預測超過1,000萬篇的文本訓練後,不僅消除AI幻覺,且還可巨量閱讀並理解所有的文獻,進而推算該技術未來貢獻在財務方面的成長機率,並且預測「毛利率」、「營業利益率」和「稅後淨利率」等三率。透過AI大量計算專利結合市場動態資訊,投資者或決策者更即時掌握技術走向,隨時調整資本支出或營運策略。

除了AI專利組合,借助AI最擅長的巨量閱讀與分析、歸納統整能力,可用來預測AI技術演化,協助領域專家與分析師迅速掌握快速變遷的產業方向,協助企業用最低成本取得投資佈局的先機,或是做為輔助國家或民間企業做產業決策或資本支出時的參考數據。

未來展望:數據驅動決策

許正乾建議,企業應該要善用AI提早改變專利運營的戰略,結合既有的IP團隊和AI工程師,由IP團隊對數據/AI工程師進行專利概念、公司IP策略等IP教育訓練,另一方面,數據或AI工程師應對IP部門分享AI工具的使用方法與手冊,並為公司建立RAG、機器學習、提示工程應用,建構屬於IP部門的「AI大腦」。多數企業的IP部門都蘊藏了90%未被探勘的資料,透過人機協作將IP結合產品或服務,以達到獲利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資料來源:

  1. 2024/12/20,2024兩岸專利實務論壇《線上活動》,許正乾簡報

作者:吳碧娥
現任: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2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延伸閱讀

過年走春看展 6大話題探索藝術重溫經典動畫

Meta宣布裁員5% 因應緊張的一年

知識經濟掛帥 台科大辦專利課程、助學生掌握技術趨勢

輝達機器人 盟立、微星拿到入場券

相關新聞

如何善用併購讓企業快速轉型? 佳世達、瑞儀光電經驗分享

全球經濟正面臨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挑戰,除全球性的供應鏈布局外,積極調整資產組合或以併購驅動業務轉型等方式,是當前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策略之一。根據DELOITTE 亞太(ASIA PACIFIC)2024年企業投資研究報告《啟動成長動能:資產組合再平衡》,併購不僅是業務擴張的工具,更需審慎評估並適時分割與核心戰略不符的業務。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及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於 3月上旬舉辦了「年度併購論壇」,以「交易推動深度轉型,創造價值新維度」為主題,深入剖析企業如何以交易為媒介,發展靈活調整資產的策略,達成企業全方位成長以實現長期競爭優勢。論壇同時邀請了利用併購成功加速及深化轉型的企業分享心路歷程,包括佳世達、瑞儀光電。

如何善用併購讓企業快速轉型? 佳世達、台泥、瑞儀光電經驗分享

全球經濟正面臨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挑戰,除全球性的供應鏈布局外,積極調整資產組合或以併購驅動業務轉型等方式,是當前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策略之一。根據DELOITTE 亞太(ASIA PACIFIC)2024年企業投資研究報告《啟動成長動能:資產組合再平衡》,併購不僅是業務擴張的工具,更需審慎評估並適時分割與核心戰略不符的業務。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及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於 3月上旬舉辦了「年度併購論壇」,以「交易推動深度轉型,創造價值新維度」為主題,深入剖析企業如何以交易為媒介,發展靈活調整資產的策略,達成企業全方位成長以實現長期競爭優勢。論壇同時邀請了利用併購成功加速及深化轉型的企業分享心路歷程,包括佳世達、台泥及瑞儀光電。

中華電信首屆TECH DAY 6大前瞻應用展示研發實力

中華電信於3月上旬舉辦「2025 CHT TECH DAY 研發成果發表會」,由中華電信研究院於「人工智慧、智慧聯網、元宇宙、數位信賴」4大科技領域,發表6項重要的前瞻研發成果,且各項成果皆已成功導入產、官界實際應用,發表會希望能再成果望一步推廣,擴大商用範圍。發表會由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蘇添財揭開序幕;而中華電信董事長簡志誠、總經理林榮賜也於致詞時強調資通訊科技跨域融合、共創價值的研發精神與理念。

保護外國投資人的營業秘密是智商法院責無旁貸的責任

台灣國際連結一部分是依賴經濟活動,包括外國人在台灣生產或研發的投資。技術投資須要智慧財產權保護,特別是涉及製程細節的KNOW-HOW,必須透過《營業秘密法》的刑事處罰制度,才能遏阻有目的性的技術資訊竊取活動。本文舉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09年度刑智上重訴字第4號刑事判決(MC案)為例,揭示檢調執法是一回事,但法院審判結果也很重要。法院如果漠視營業秘密竊取行為的惡性,後果將不利營造吸引外國企業投資的友好環境。

當組成物成為101核駁的下個獵物 CAFC試圖撥亂反正?2025年USS v. ITC案

在2014年ALICE一案判決出爐之後,使MAYO一案的專利適格性問題延伸到了軟體領域,使許多電腦軟體及商業方法專利因為涉及抽象概念,而難以通過審查。美國專利法101條的擴張,導致了更多不確定性,而在2025年2月USS V. ITC案中,甚至連組成物材料的專利也受到了101的挑戰,引發各界關注。

想將專利權授權卻苦無對象嗎?

中國知識產權局 (CNIPA) 在2022年專利法修正時,仿照英國專利制度,引進專利權授權開放機制,只要專利權人登記放授權者,年費會有減半優惠。於此將CNIPA制定之規範向讀者說明。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