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襲伊朗…憂荷莫茲海峽危險 2艘超級油輪駛入後180度急掉頭

2號颱風「聖帕」估下午生成 專家曝另一熱帶擾動發展成颱機率

8成企業憂永續風險傷競爭力,企業如何因應永續風險?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KPMG安侯建業日前發表第二屆《台灣永續風險大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企業表示永續風險將衝擊其核心競爭力,永續風險不僅是刻不容緩的挑戰,還攸關企業未來的生存與獲利,如何培養迎戰這些風險的「社會應對力」,將是企業ESG績效展現的分水嶺。

永續風險如何衝擊企業營運?

根據KPMG調查發現,企業投ESG的預算趨向兩極化,近五成大型企業願投入新台幣千萬元、而七成中小企業願意投入的資金則未達百萬元。企業普遍因為內部對於永續缺乏共識,且難以具體衡量ESG行動的成果,導致尋求跨部門合作、預算投入的時候往往會卡關,受訪企業表示,缺乏認知、溝通與影響力成果,加上難以凝聚內部眾人之力投入ESG,是目前企業遇到最大的轉型難題(詳見圖1)。

圖1. 企業回應永續風險的主要困難(依企業員工人數);圖片來源:KPMG
圖1. 企業回應永續風險的主要困難(依企業員工人數);圖片來源:KPMG

儘管企業在轉型上仍困難重重,但永續議題已經深切影響到企業營運的穩定性、人才招募與競爭力,永續風險已是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大麻煩。

沒跟上永續趨勢,當心被淘汰

KPMG觀察到,整個區域環境的大幅改變,對台商客戶的影響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過去數十年生產基地設在中國大陸的台商,若不能分散供應鏈,未來恐怕連訂單都接不到。KPMG安侯建業國際新秩序整合策略辦公室主持人劉中惠強調,供應鏈移轉調整是台商企業避風險的首要之務,但同時也為台商企業帶來極大的成本支出。若要投入到一個新環境設廠,不是複製二、三十年前在中國設廠的經驗就足夠,除了要瞭解當地的基礎建設、人力成本、租稅環境和法規,現在還多了淨零碳排的趨勢要考慮進去。另一方面,即使公司本身遷移設廠沒有問題,還要考慮上下游的供應鏈廠商能不能跟上,相關的風險、人才流動、溝通成本都是企業會產生的隱性成本。

因為環境一直在變,企業更要強化自身的應變能力,才能應付永續的各種要求,若企業在這個時間點還不懂得運用科技掌握客戶、提升效率、控管風險,要小心接下來AI時代馬上就會被淘汰。建議企業要重新盤點公司治理的能力,看看管理流程或是組織編制的彈性夠不夠,面對變化的時候能不能積極的應對,若發現不足一定要盡快補起來。

劉中惠也提醒,企業在轉換供應鏈時需要非常多的協助,過程中怎麼穩住人才也非常重要。因為少子化造成的缺工,加上國際間的人才移動趨勢,讓企業要比以前更努力才能留住好的人才,必須打造更細緻的人才政策,針對各種年齡層和不同層級員工的需求提供個別化支持,才能吸納或留任人才。

圖2. 國泰世華商業銀行風控長張發祥(圖左)與KPMG安侯建業國際新秩序整合策略辦公室主持人劉中惠分享企業如何因應永續風險;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圖2. 國泰世華商業銀行風控長張發祥(圖左)與KPMG安侯建業國際新秩序整合策略辦公室主持人劉中惠分享企業如何因應永續風險;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減碳勢在必行!碳排攸關企業生存問題

環境部在今年10月時公告,碳費徵收拍板為一般費率每公噸300元,將從2025年1月1日正式生效,將來會分階段逐步調升[1]。國泰世華商業銀行風控長張發祥指出,未來開始徵收碳費之後,大型企業若沒有把碳排問題處理好,可能吃掉公司全年的獲利,這是很嚴重的問題。首先,台灣社會氛圍必須改變「股東至上」的概念,否則上市櫃公司將股利全都配發給股東,還有多少錢可以拿來做ESG?很多企業主在面對ESG議題的時候,覺得這是個要花錢的事情,但根據國泰世華銀行長期投入ESG的經驗,公司的EPS跟ESG成效往往是呈正相關的,在永續經營投入越多的企業,這幾年的獲利狀況相對來說都是不錯的。

雖然金融業本身並非降低排放的重點對象,但全球的主管機關非常聰明,知道要從金融業著手,將銀行所有客戶的碳排當作銀行的碳排(金融業的範疇三排放),讓銀行去告訴所有的企業,不做ESG就沒有資金來源,等於是掌控住企業的命脈。張發祥強調,現在台灣沒有一家銀行不重視ESG,意味著不看重ESG的企業在台灣是借不到錢的,不管是對大型企業或中小型企業而言,這都是影響生存的嚴重問題。

相對的,ESG做得好的企業,未來尋求資金或向銀行融資也會相對容易,以台灣銀行界觀點來看,若一家企業不重視ESG或是碳排越來越嚴重,在評估投資或融資時都會列為重要考量。銀行會給3年的期間當作觀察期,若每年減碳成效都有進步可獲得優惠,假設3年內都沒有任何改善,甚至污染越來越嚴重,就不會成為銀行願意借錢的物件。

最後,張發祥也鼓勵企業,不要覺得是因為「政府法規要求」、「供應鏈要求」而被迫做ESG,若從正面思考,ESG已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公司重視ESG表示走在全球的主流正確當中,未來也會更容易受到銀行和投資人青睞。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

  1. 2024/12/17,KPMG第二屆台灣永續風險大調查發布會。

 

備註:

 

作者:吳碧娥
現任: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1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延伸閱讀

歲末傳遞愛 元富證券攜癌症希望基金會關懷癌友

彰銀奪聯徵中心三大獎

聯徵中心表揚 華銀獲頒金安、永續融資雙獎

五檔債券ETF 規模增百億

相關新聞

用地理標示說好產品故事 智慧局應扮演領頭羊角色!

在國際市場競爭愈趨激烈、消費者日益重視產品來源與文化價值的時代,地理標示(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GI)不再只是單純的產地證明,而是串連品質、文化、信任與品牌的強力工具。越南智慧財產局(IP VIETNAM)在過去十年間,透過積極推動地理標示制度,成功讓一系列原本僅限於地方消費的農漁產品躍上國際舞台。這項成果對台灣而言,不僅具有借鏡價值,更凸顯出智慧財產制度在產業升級與地方經濟振興中的潛力與急迫性。越南的積極作法尤具借鏡價值,讓我們重新思考:台灣的智慧財產局,是否應該也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利用地理標示說好在地特色好物的動人故事,並將之推向國際舞台?

2025智財服務業AI應用報告:專利翻譯及商標檢索應用最普及且品質受肯定

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席捲全球的浪潮中,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IP)領域也免不了身陷其中,正悄悄的走向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變革。Questel於2025年發布的《知識產權行業前瞻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AI已不再是實驗性工具,而是重塑產業格局的核心力量。從工具應用邁入策略轉型,從流程輔助走向決策驅動,智慧財產權的未來,正在AI的演算之中被重新定義。

AI時代的電力黑洞:引發能源產業下一波科技革命

人工智慧(AI)正掀起新一波全球技術浪潮,不僅重新定義商業與社會運作邏輯,更對能源系統帶來前所未見的挑戰與機會。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於2025年發表的《Energy and AI》特別報告 (下稱《報告》),AI在訓練與部署階段對電力的高度依賴,已使「電力」成為AI擴張的關鍵資源,而AI本身也具備轉型能源體系的巨大潛能。

AI技術拓展材料科學領域新應用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逐步導入材料科學領域,傳統研發模式正走向轉型,過往材料開發仰賴大量實驗試錯與高成本模擬,其週期冗長且效率有限,而AI可透過加速運算與深度學習模型,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材料的設計、性能預測與製程優化,可大幅壓縮開發時間並降低資源浪費,例如可協助人們由目標材料特性反推潛力候選物、設計可行的合成與驗證流程以及根據實驗數據即時調整模型參數等。 過去耗時、耗力的流程,現在僅需數天即可完成,大幅縮短傳統研發流程。因此,AI應用於材料科學的技術亦受到國際企業的高度關注,如Google與Microsoft已積極布局相關應用,顯示出AI在材料科學的應用將正成為新一輪技術投資與產業布局的焦點。

2025能源轉型未來投資展望:聚焦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與交通運輸

在全球氣候危機與能源安全雙重壓力下,能源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根據KPMG最新發布的《能源轉型投資展望:2025年及未來》報告,基於對36個國家、11個產業1400名能源轉型投資者的深入研究,多數投資者(72%)認為能源轉型資產的投資正迅速增加。事實上,2024年全球能源投資預計將創下3兆美元的歷史新高,其中約2兆美元將用於再生能源技術與基礎建設,接近同年度化石燃料投資額的兩倍。這場能源革命不僅重塑能源產業本身,金融投資者、新興能源開發商、再生能源業者與高耗能產業皆在尋求相關投資機會與商機。

智慧金融:從AI應用看台灣金融業的轉型與挑戰

從美債風暴到金融詐騙橫行,創新投資將成為國家金融戰略的核心。對於金融產業而言,AI金融科技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制度變革的契機,金融科技新創發展同時,可能帶來技術風險、數據安全、與法規適應等重要議題。AI金融科技協會日前舉辦「2025 Al金融科技展論壇」,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姚木川強調,金融科技的目的不是讓金融機構賺更多錢,而是讓全民擁有更公平、更安全的金融生活。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