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夏至熱翻天!夏日帳單看了想哭?冷氣、冰箱、洗衣機這樣開最省電

跨域死角/文史哲學術審查荒謬 學科邊界研究存在偏見

童仲彥假釋期滿!深夜8字宣告復出 網一排力挺:了不起,負責

2025年十大科技變革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24年邁入最後倒數階段,市場研究及調查機構TrendForce針對2025年提出十大科技變革,包括AI筆電、人型機器人、立方衛星應用與電動車驅動電池,都將在明年有突破性的成長。

技術革新推動市場標配:AI筆電在2025年滲透率將達21.7%

隨技術迅速發展,具有AI功能的筆記型電腦未來幾年內將逐漸成為市場標配。預計2025年AI筆電的滲透率將達到21.7%,並在2029年攀升至接近 80%。而AI 筆電的增量也將成為Arm架構滲透率攀升的一項主因。相比傳統的x86架構,Arm 具更高的能效和更強的可擴展性,隨著終端推論的需求與日俱增,節能省電的議題將帶動Arm架構筆電的市占率逐年增長,而Windows on Arm系統的普及,則會讓更多消費者體驗到這些高效能、低功耗的AI筆電。

TrendForce預期,即便目前AI應用仍依賴雲端運算,未來具有突破性的邊緣AI(Edge AI)將成為推動AI筆電普及的另一項重要助力。Edge AI將運算從雲端移至本地,使筆電能更快、更有效率地處理語音指令和影像辨識等即時應用,強化用戶體驗。這種本地化處理也確保用戶隱私,適合處理敏感數據,進一步增強消費者對AI筆電的信任感。隨著AI技術越趨成熟,Edge AI 將為筆電的生產力創造智慧辦公、自動化流程管理等更多可能性,以滿足不同用戶需求。

生成式AI引領革新:人形化與服務型機器人迎來全新升級

隨著AI與機械動力技術日趨成熟,加上NVIDIA、Tesla等大廠積極布局,機器人議題2025年將持續受市場關注。就技術發展而言,軟體平台著眼於機器學習訓練與數位孿生模擬,整機型態則聚焦協作機器人、移動式機械手臂與人型機器人,以適應各式環境與人機協作互動。隨美國、中國廠商積極投入,人型機器人2025年起將逐步實現量產,預估2024年至2027年全球人型機器人市場規模年複合成長率將達到154%、產值有望一舉突破20億美元。觀察整體應用場域,工業型機器人仍以手臂撿貨為主,服務型機器人藉由生成式AI可支援多模態交流互動、檢索資訊、摘要文本、擬定排程等場景,帶出機動性高、陪伴性強、功能面廣等效益,將成為明年機器人發展重心。

2025年AI伺服器出貨成長將逾28%,HBM 12hi量產良率提升速度成焦點

受惠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及品牌客群對建置AI基礎設施需求,估計2024年全球AI伺服器(含搭載GPU、FPGA、ASIC等)出貨成長可達42%。2025年在CSP及主權雲等高需求下,AI伺服器出貨年增率可望超過28%,占整體伺服器比例達15%。

NVIDIA最新產品會逐步轉往12層HBM3e,NVIDIA B300、GB300採用HBM3e 12hi,明年HBM3e將成主流產品。SK hynix在12hi世代採用Advanced MR-MUF技術,在每層晶粒堆疊時添加中溫的預接合(Pre-Bonding)製程,並改良模塑底部填充MUF材料(Mold Underfill,MUF),拉長製程時程以達成晶粒翹曲控制。

Samsung與Micron在12hi世代沿用TC-NCF堆疊架構,該技術的優勢為易於控制晶粒翹曲,但須承受製程時間較長、累積應力較大、散熱能力較差等劣勢,在量產時的良率拉升速度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由於12hi層數的採用預計自HBM3延伸至HBM3e、HBM4、HBM4e(2027-2029年),量產的時間跨度長,如何提升並穩固12hi製程的量產良率,明年將成為AI伺服器供應商的重中之重。

先進製程與AI推動下,半導體技術迎來革新與大幅成長

電晶體技術FinFET結構自3nm開始逐漸面臨物理極限,半導體先進製程技術自此出現分歧。台積電及Intel延續FinFET結構,於2023年量產3nm產品;而Samsung嘗試由3nm首先導入基於GAAFET (Gate all around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的MBCFET架構(Multi-Bridge Channel Field-Effect Transistor),並於2022年正式量產,但至今未放量。

進入2025年後,台積電2nm正式轉進奈米片電晶體架構 (Nanosheet Transistor Architecture)、Intel 18A則導入帶式場效電晶體(RibbonFET),Samsung仍致力改善MBCFET架構的3nm製程,力拚2025年實現規模量產。三家大廠正式轉進閘極全環電晶體(Gate-all-around,GAAFET)架構競賽,期盼藉由四面接觸有效控制閘極,為客戶帶來更高效能、更低功耗且單位面積電晶體密度更高的晶片。

2025年資安聚焦:強化防禦與威脅偵測成雙刃劍

全球現行資安發展重點以雲端物聯網時代的軟硬體為主,隨各項技術持續精進,攻防兩端複雜性較過往大幅上升,遂使廠商在IoT基礎上,逐步轉移重心至AI。以生成式AI(Gen AI)而言,其強化資安防禦具有兩大應用趨勢,首先是支援操作人員透過自動翻譯與彙整,使用自然語言便可搜尋與應對重大風險;其次是加速威脅偵測,引導使用者更快速尋找相關漏洞,並提出操作建議,減少偵測週期。

但另一方面,Gen AI同樣為駭客攻擊所用,諸如列舉分析(Enumeration)、網路釣魚(Phishing)等皆是能被強化的攻擊手段。若進一步分析大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的創建風險,包括操作輸入產生錯誤輸出、訓練階段引入漏洞、缺乏完整的存取控制、過度的功能自治權等,都是2025年企業發展AI產品服務時須聚焦的資安挑戰。

AMOLED進軍中尺寸應用,推動筆電市場滲透率達3%

2024年蘋果正式推出採用RGB三原色AMOLED面板的iPad Pro系列,揭示了RGB AMOLED面板的下一步將擴大至中尺寸產品應用。除了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採用AMOLED面板的趨勢也在醞釀中。雖然蘋果計畫在2026至2027年間於Macbook系列導入AMOLED面板,但其早已開始推進面板廠擴大投資,將RGB AMOLED面板的產線配置從6代線擴大至8.6或8.7代線規模,以對應後續潛在需求。在趨勢已然確立下,帶動其他品牌提前布局,利用現有產線先開拓市場。以2025年的AMOLED筆電規模來看,預計有望突破600萬台,市場滲透率預估將達3%。

AR眼鏡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2024年VR/MR頭戴裝置發展最關鍵的事件,就是Apple推出Vision Pro,成功將VR/MR裝置從娛樂休閒用途導引至生產力工具的新定位,帶動更多廠商嘗試推出新品。而Vision Pro顯示器採用新一代OLEDoS(OLEDonSilicon)技術,能提供高達3,000 PPI以上的解析度,一躍成為接下來高階VR/MR近眼顯示方案的首選。根據TrendForce預估,VR/MR裝置出貨規模將於2030年達到3,700萬台。

另一方面,以輔助功能定位的AR眼鏡,因AI技術於2024年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焦點。Meta發表的Orion雖然非量產裝置,但搭載LEDoS(LED on Silicon)顯示器與SiC光波導,提供高達70度的視場角(FOV),不到100g的重量也奠定AR眼新的輕量化里程碑。除LEDoS外,當前可運用在AR眼鏡的近眼顯示技術包括OLEDoS、LCoS、LBS(Laser Beam Scanning)等,多元技術豐富AR顯示的發展,將讓硬體設計有更多可選擇彈性。TrendForce預估,AR裝置出貨規模將於2030年達到2,550萬台。

立方衛星小型化與低成本量產推動全球通訊與物聯網革命

隨著3GPP Release 17對衛星應用場景的指引,低軌道衛星星系內立方衛星數量呈現指數級增長,新創衛星廠商透過低成本生產小型立方衛星,以及大規模部署衛星星系,進而提供全球低延遲衛星通訊覆蓋。

展望2025年,在衛星小型化的發展趨勢下,中小型新創衛星營運商利用模組化衛星飛行器和商用現有衛星(Commercial-Off-The-Shelf, COTS)零組件,大規模啟動用於太空研究的小型立方衛星生產作業,大幅減少生產成本。同時,這些新創衛星廠商部署立方衛星星系,針對空間態勢感知(Space Situational Awareness,SSA)應用,進行太空碎片監控與清理作業。此外,衛星物聯網應用場景也在快速發展,被用來監控遠端區域物聯網裝置,例如農業用感測器。

2025年進入自動駕駛新紀元

自動駕駛是Edge AI的重要應用領域,隨著Tesla推動的「端到端模型」(end-to-end model)熱潮,各界正加速佈局AI技術與算力,預期2025年是其他車廠量產「端到端模型」的開端,但主要會採用在解釋性和調試性方面有優勢的模組化端到端模型。端到端模型由數據驅動,高度仰賴多樣化資料,生成式AI因其開放性和創造力,被用於產生多元及罕見情境協助訓練模型,解決數據資料不均衡的問題。AI技術的進步也延伸到了商業領域,Level 4自駕等級的無人計程車(Robotaxi)隨著法規環境的逐步完善,有望加快場景複製和商業化運營。然而,無論是電動化還是自動駕駛技術,地緣政治因素都會加劇在技術和商業拓展方面的挑戰。

驅動電池與儲能技術革新

近年電動車市場成長趨緩,特別是純電動車(BEV)降速最為顯著,預計2025年BEV成長率縮減至13%。里程焦慮向來是BEV發展的一大限制,電動車產業都在致力改善這一問題。電池技術方面,寧德時代推出4C充電倍率、10分鐘充電可達600公里的磷酸鐵鋰電池,其預計在2025年進一步擴大市場投放。此外,半固態電池已在2024年量產,並預計於2025年加速裝車,預期全固態電池則於2027年後量產。

在充電基礎設施方面,2024年推出「兆瓦級」的充電設備,專為商用卡車及乘用車設計,將帶動高功率充電技術的發展。這些新技術的引入,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里程焦慮,並推動市場對高效充電和更長續航里程的需求。

同時,隨著充電技術的迅速發展,各大車廠也在著力改進電動車整體性能和用戶體驗,以適應市場變化並保持競爭力。2024年,新增的智能網聯技術和自動駕駛技術開始在電動車上廣泛應用,使電動車不僅在能源效率上有了大幅提升,也在智慧化和安全性方面達到新高度。

 

作者:吳碧娥
現任: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0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延伸閱讀

中央大學攜手日本ispace 自主研發台灣首次國際登月計畫!

電動車ETF 長線馬力強

電動車滲透率持續提升 2025全球可望雙位數成長

台製元件最快2027年搭英共乘衛星 進行太空環境驗測

相關新聞

用地理標示說好產品故事 智慧局應扮演領頭羊角色!

在國際市場競爭愈趨激烈、消費者日益重視產品來源與文化價值的時代,地理標示(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GI)不再只是單純的產地證明,而是串連品質、文化、信任與品牌的強力工具。越南智慧財產局(IP VIETNAM)在過去十年間,透過積極推動地理標示制度,成功讓一系列原本僅限於地方消費的農漁產品躍上國際舞台。這項成果對台灣而言,不僅具有借鏡價值,更凸顯出智慧財產制度在產業升級與地方經濟振興中的潛力與急迫性。越南的積極作法尤具借鏡價值,讓我們重新思考:台灣的智慧財產局,是否應該也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利用地理標示說好在地特色好物的動人故事,並將之推向國際舞台?

2025智財服務業AI應用報告:專利翻譯及商標檢索應用最普及且品質受肯定

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席捲全球的浪潮中,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IP)領域也免不了身陷其中,正悄悄的走向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變革。Questel於2025年發布的《知識產權行業前瞻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AI已不再是實驗性工具,而是重塑產業格局的核心力量。從工具應用邁入策略轉型,從流程輔助走向決策驅動,智慧財產權的未來,正在AI的演算之中被重新定義。

AI時代的電力黑洞:引發能源產業下一波科技革命

人工智慧(AI)正掀起新一波全球技術浪潮,不僅重新定義商業與社會運作邏輯,更對能源系統帶來前所未見的挑戰與機會。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於2025年發表的《Energy and AI》特別報告 (下稱《報告》),AI在訓練與部署階段對電力的高度依賴,已使「電力」成為AI擴張的關鍵資源,而AI本身也具備轉型能源體系的巨大潛能。

AI技術拓展材料科學領域新應用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逐步導入材料科學領域,傳統研發模式正走向轉型,過往材料開發仰賴大量實驗試錯與高成本模擬,其週期冗長且效率有限,而AI可透過加速運算與深度學習模型,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材料的設計、性能預測與製程優化,可大幅壓縮開發時間並降低資源浪費,例如可協助人們由目標材料特性反推潛力候選物、設計可行的合成與驗證流程以及根據實驗數據即時調整模型參數等。 過去耗時、耗力的流程,現在僅需數天即可完成,大幅縮短傳統研發流程。因此,AI應用於材料科學的技術亦受到國際企業的高度關注,如Google與Microsoft已積極布局相關應用,顯示出AI在材料科學的應用將正成為新一輪技術投資與產業布局的焦點。

2025能源轉型未來投資展望:聚焦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與交通運輸

在全球氣候危機與能源安全雙重壓力下,能源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根據KPMG最新發布的《能源轉型投資展望:2025年及未來》報告,基於對36個國家、11個產業1400名能源轉型投資者的深入研究,多數投資者(72%)認為能源轉型資產的投資正迅速增加。事實上,2024年全球能源投資預計將創下3兆美元的歷史新高,其中約2兆美元將用於再生能源技術與基礎建設,接近同年度化石燃料投資額的兩倍。這場能源革命不僅重塑能源產業本身,金融投資者、新興能源開發商、再生能源業者與高耗能產業皆在尋求相關投資機會與商機。

智慧金融:從AI應用看台灣金融業的轉型與挑戰

從美債風暴到金融詐騙橫行,創新投資將成為國家金融戰略的核心。對於金融產業而言,AI金融科技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制度變革的契機,金融科技新創發展同時,可能帶來技術風險、數據安全、與法規適應等重要議題。AI金融科技協會日前舉辦「2025 Al金融科技展論壇」,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姚木川強調,金融科技的目的不是讓金融機構賺更多錢,而是讓全民擁有更公平、更安全的金融生活。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