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聲 大美不言:故宮大展的專利看點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黃蘭閔/北美智權 智權法規研究組

不常有機會在藝文展覽裡遇見專利,由國立故宮博物院偕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Paris 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與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共同呈獻的「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是少數例外。

每年都有許多優質大展舉辦,但要在藝文展覽中與專利相遇,機會委實不多。展期到2025年第一季的「大美不言」[1]是少數例外。此次展覽有來自三個單位的藏品,一是東道主國立故宮博物院,再是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三是同樣來自法國的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下稱VCA)。VCA的藏品相對年輕,卻因誕生在專利制度快速發展的時代,此次多項展件,包括《Zip》項鍊、《萬能珠寶》(Passe-Partout)、百寶匣(Minaudière)、隱密式鑲嵌(Mystery Set),都有專利加身。

左圖1.法國專利FR838498圖式;圖片來源:INPI (法國國家工業產權局);右圖2. VCA《Zip》項鍊;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大美不言」展官網
左圖1.法國專利FR838498圖式;圖片來源:INPI (法國國家工業產權局);右圖2. VCA《Zip》項鍊;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大美不言」展官網

進入展場,肯定會一眼看到中央的《Zip》項鍊,如名稱提示,其發明構思源自服飾所用之拉鍊,1938年取得法國專利,但後續商品化的過程充滿考驗。配合此次大展所舉辦的講座中,講師Laure Raibaut表示,儘管當時已有現成的拉鍊實品可參考,但要移植到金工珠寶領域,技術難度極高;另位具珠寶匠背景的講師Marie Lemaître則表示,工匠當時必須嘗試不同的合金配方、製法、溫度……等等,重覆試錯,並據以調整,又多花了十餘年時間研發,才能和真正的拉鍊一樣自然滑動開闔。現場展示的這件《Zip》項鍊是1952年製成,目前這系列作品一般都可拆下項鍊配掛於後頸部位的組件、把拉鍊閉闔,讓原本的項鍊轉作手鍊穿戴。

左圖3.法國專利FR834209圖式;圖片來源:INPI;右圖4(上):VCA《萬能珠寶》(Passe-Partout) 系列作品;圖片來源:VCA官網,右圖4(下):1939年世博會廣告;圖片來源:VCA官網
左圖3.法國專利FR834209圖式;圖片來源:INPI;右圖4(上):VCA《萬能珠寶》(Passe-Partout) 系列作品;圖片來源:VCA官網,右圖4(下):1939年世博會廣告;圖片來源:VCA官網

VCA還有不少可拆裝變換的作品,第一展區「自然萬物」陳列的《萬能珠寶》是另一例證。如同《Zip》項鍊從時尚產業汲取靈感,這件作品的黃金軟管(tubogas)組件,借鑒瓦斯管的概念,為作品增添了日常生活、現代工業的元素;而另外兩朵花卉組件,可獨立拆出,作一般的胸針使用。黃金軟管搭配兩朵寶石花朵及鍊扣設計,可依配戴者需求,變身為項鍊、手鍊、腰鍊,一物多用。1938年獲專利授權,曾於1939年紐約世界博覽會登場、引發話題。

左圖5. VCA《曲折》(Curl)百寶匣;圖片來源:VCA Twitter (X)貼文;右圖6. 清宮舊製竹黃貼花百什件;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網頁
左圖5. VCA《曲折》(Curl)百寶匣;圖片來源:VCA Twitter (X)貼文;右圖6. 清宮舊製竹黃貼花百什件;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網頁

展場中後段亮相的VCA百寶匣,據場中播放的影片說明,是1933年獲得專利授權的發明。外型不拘一定形狀,但多為精緻方盒,藏有多個隔層,可利用有限空間收納化妝用品、梳子、鏡子、手帕、香菸、打火機等物件,方便摩登女士攜帶出行。有趣的是,同區展出品項包括清宮所製百什件,也是一種有著華美裝飾和隔層暗屜的器物收納裝置,另外還有國立故宮博物院和裝飾藝術博物館典藏,分別來自歐洲及日本、同屬18世紀製作的百寶匣。略具現代專利概念的參觀來賓或許好奇:既是如此,其發明構思真有新穎性、進步性?為什能通過專利局的實質審查並取得專利?

回顧歷史,無數發明人並未取得公允的發明報酬,沒有姓名表示權,連張獎狀都不曾拿到,即使專利制度的觀念萌芽,相關法規也因時因地多經轉變。法國專利舊法一度捨棄實審制度[2],為鼓勵導入法國國內所欠缺的發明技術、讓法國人民均霑新創利益,依舊制設計精神,即使只是引進外國已有的發明技術,仍有可能被授予專利。

VCA創建時的專利環境亦與今日大相逕庭,而且現代的法國發明專利(brevets d'invention)雖需具備專利三性,卻是一直等到2020年PACTE Law相關修訂後條文生效,法國國家工業產權局才開始加審發明案的進步性要件。不過,過去法國發明專利的授權門檻儘管相對寬鬆,不代表這類專利發明一定不夠優質,VCA多件法國專利有其他國家的對應案,是經過官方完整實審後才被授予專利。

左圖7. 1937年《菊花》胸針;圖片來源:VCA官網;中圖8. 清乾隆朝洋彩玲瓏轉旋瓶;圖片來源:「大美不言」官網;右圖9. 1936年《花卉》胸針;圖片來源:VCA官網
左圖7. 1937年《菊花》胸針;圖片來源:VCA官網;中圖8. 清乾隆朝洋彩玲瓏轉旋瓶;圖片來源:「大美不言」官網;右圖9. 1936年《花卉》胸針;圖片來源:VCA官網

以隱密式鑲嵌技術為例,現場如第一單元「自然萬物」展出的1937年製《菊花》胸針、2009年製《櫻花》胸針,以及第五單元「五彩繽紛」展出的1936年製《花卉》胸針,都使用了這種工法。由其正面觀賞時,看不到底部金屬台座和鑲爪,更能展現寶石的色澤美感;展場並特別播放介紹影片,顯見這項技術的份量。隱密式鑲嵌工法,從某些角度看,類似入場區域展示的乾隆朝(1736至1795年)洋彩玲瓏轉旋瓶[3],都有賴許多組件的配合,正常使用時看不到其中連結,但不妨礙這些組件彼此成就增色。

追溯這項技術開發遠因,和現今的專利環境頗有相似,也就是同個產業大抵有同一長期未滿足的需求:20世紀初,法國珠寶業競相開發可隱藏台座和鑲爪的技法[4],尚美(Chaumet)、卡地亞(Cartier)先後在1904及1932年為相關發明取得專利,VCA沒有搶下第一,不過在其珠寶職人及寶石專家的潛心研究下,技術迭有推進。

隱密式鑲嵌有其藝術表現上的明顯優勢,且1930年代的經典製法,現在早屬公共財,任何人皆可使用實施。然而,其概念雖不算複雜,可是如同展場所見鏤雕象牙雲龍紋套球[5],若要付諸實施,卻是異常費料且費工,並非一般工匠能輕易上手。

實際上,這種工法需在寶石進一步切割出腰身槽線或邊角缺口,而寶石有其物理極限,部分材料的組織結理特別容易在切割時碎裂作廢,相對於其他傳統鑲嵌工法,寶石耗損率偏高;同時,即使是一枚普通尺寸的胸針,都需要有經驗的寶石專家及珠寶職人密切合作,耗費數百小時作業時間,這無疑也進一步拉高了製作成本。不過,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技術工匠大量流失,隱密式鑲嵌甚至一度有技術斷層之虞。

左圖10. 傳統隱密式鑲嵌工法製品正面及背面擷圖;圖片來源:VCA Youtube頻道影片;右圖11. 此2圖為北宋汝窯青瓷橢圓小洗正面及背面圖像;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官網
左圖10. 傳統隱密式鑲嵌工法製品正面及背面擷圖;圖片來源:VCA Youtube頻道影片;右圖11. 此2圖為北宋汝窯青瓷橢圓小洗正面及背面圖像;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官網

不過時至今日,隱密式鑲嵌也和象牙球的製作一樣後繼有人,且持續突破創新。例如,1930年代經典隱密式鑲嵌工法製品,僅限正面觀看時,其金屬鑲台、鑲爪消失術才能發揮,就像汝窯青瓷器一樣,就算全器上釉,但翻到背面看,依舊會看到製作遺留的工具痕跡。[6]

為排除此一僅限單面呈現的技術問題,遂又產生了新的雙面呈現解決方案,比方在2013年申請專利的以下發明:

結語

此次三個單位的策展人選用《莊子》典故,以「大美不言」作展覽主題,企圖讓每一件展品自己發聲,與場中其他不同時代文明的展品、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一起在靜默中跨界對話。台北展期年底即將結束,明年初將轉赴嘉義再展三個月,讀者若有興趣參與這場技術與藝術的無聲交流,敬請把握機會。

 

備註: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69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延伸閱讀

法國政治僵局緩解 歐股收高

對普亭雙標!法國「1原因」稱內唐亞胡豁免逮捕令 學者分析背後原因

下周恐倒台?民調曝過半數法國民眾不滿預算案 總理巴尼耶政府迎挑戰

故宮與蒙古博格達汗博物館續簽姊妹館 深化臺蒙文化交流機會

相關新聞

回顧2024年美國的設計專利法案-1:LKQ案裁決背景及CAFC給予改變「顯而易見性」的判斷方式

2024年5月,CAFC在LKQ CORP. V. GM GLOBAL TECH案中全院聯席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裁決,推翻了已有40年歷史的設計專利非顯而易見性檢測和判例法。LKQ案動搖了設計專利法的核心,並對已頒發設計專利的有效性以及獲得新專利的能力提出了質疑。由於許多問題懸而未決,而且新的顯而易見性檢測的應用還需要解釋,因此LKQ案造成的全面影響尚不清楚,或許將在未來幾年內才會逐漸顯現。 故北美智權報將分2期回顧此一影響重大的美國設計專利法案件,並於本期(372)優先介紹2024年度的LKQ案裁決,以及CAFC給予該案改變「顯而易見性」的判斷方式,並將於下一期(373)接續介紹美國加州南區聯邦地方法院(S.D. CAL.)如何開始適用因應2024年美國LKQ案而生的新標準內容,以及說明USPTO針對LKQ案發布確立顯而易見性的審查指南和以DECKER案為例來論述PTAB如何採用LKQ案和GRAHAM因素,並由在設計專利領域具豐富實務經驗的筆者提供最後總結。

川普重返白宮:2025年美國的預期施政和對國際影響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TRUMP)與其團隊將於2025年1月20號重返白宮、再度執政。此次的第二任期又稱作川普2.0,其歸屬美國共和黨,同時掌握參議院和眾議院。對於TRUMP團隊來說,將會有充分的時間改變BIDEN政府執政時期的許多政策。本文係整理美國新任總統TRUMP於上任前的施政觀點,並延伸介紹其未來對美國的施政走向及可能對國際間帶來的影響。

2050全球氫能市場達1.2兆美元 亞太地區占一半、技術領先歐美

亞太地區正處於潔淨氫能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作為實現2050年全球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工具,氫能在減少碳排放、推動能源轉型和經濟增長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隨著鋼鐵製造、化工、航空、航運等高排放產業的逐漸轉型,亞太地區對氫能的需求正在急速增長。根據預測,亞太地區的氫能需求將從2030年的6700萬噸增加至2050年的2.35億噸,成為全球最大的氫能需求市場。

AI應用為氣候投資亮點、能源新創獲得更多資金青睞

PWC近期發布《2024氣候科技現狀報告》(STATE OF CLIMATE TECH 2024),在歷經三年投資高峰後,全球對氣候科技新創企業的投資交易放緩,但人工智慧(AI)應用、氣候變遷調適及前瞻性能源解決方案的新創企業,仍然受到資金青睞。

談美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兩類「所失利益」計算法及給予台灣司法建議

美國《專利法》第284條(35 U.S.C. § 284)規定「當裁定對原告有利時,法院應核予原告適當的損害賠償以補償所受之侵權,但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低於侵權人為了發明的使用所付之合理權利金,並加上法院所定之利率與成本」。其中一種損害賠償計算方法是「所失利益(LOST PROFITS)法」,此相當於台灣《專利法》第97條損害賠償條文中之第1項第1款之「具體損害法」與「差額說」。本文意在介紹PANDUIT測試法與「若非」(BUT-FOR)測試法這兩種類型的美國所失利益法。

政府標案承包商專利侵權責任誰扛?美國2023年Ariton v. AeroVironment案

在美國,廠商承包政府標案幫助政府製造產品或提供服務,當發生專利或著作權侵權爭議時,聯邦法律賦予廠商豁免權。權利人只能控告政府,且只能請求金錢賠償,以避免政府施政受挫,也避免廠商不敢接政府標案。美國加州地區法院2023年的ARITON V. AEROVIRONMENT案,即涉及是否適用此種豁免權的爭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