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發表全台首款80%國產無碳排產氫機 產氫效率超過七成!

圖1 .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於2024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中展出「高效率綠能電解產氫技術及應用」系統;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圖1 .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於2024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中展出「高效率綠能電解產氫技術及應用」系統;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呼應台灣2050年淨零碳排重要的能源政策,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結合自有電解產氫、儲氫合金、複材儲瓶及燃料電池技術,鏈接前端風光綠能及離峰餘電,透過製氫、儲氫及氫能應用,將可風光綠能及離峰餘電,應用於移動式及分散式電站。由中科院開發出第一款國產化的產氫機,目前自製率超過8成、產氫效率超過70%,極具產業的競爭力。

「高效率綠能電解產氫技術及應用」系統為全台第一款自製率超過80%的陰離子交換膜產氫機,採用中科院自行研發陰離子交換膜堆疊製氫模組,具有觸媒電極片全製程開發技術能量,可變更模組大小調整產產氫量、依需求設計控制系統、並於後端依據不同產氫參數設計氫氣氣純化模組,具有體積小、高產氣率,低能耗、高能源轉換效率、低價格、安裝容易等特性。由於這套系統是自主開發非貴金屬觸媒電極組,可用來取代貴金屬觸媒,大幅降低產氫成本。應用範疇包括氫燃料載具、軍用分散式電站、移動式緊急電源、戰備儲能系統,也可應用於民間的綠氫、儲能系統、發電系統獲釋化學合成應用。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張家華指出,觸媒電極片是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的專利技術,優點是可以低成本、1分鐘快速製備大尺寸的電極,加上使用的是鹼性的電解質,效率更好更安全。中科院所研發的產氫模組,目前產氫效率超過70%,每度電大概可以產生200公升的氫氣,與國際知名大廠性能是不相上下,極具產業的競爭力。張家華指出,這台產氫機目前自製率超過8成,除了除隔離膜為美國、日本及加拿大專利產品,其餘關鍵零件均自製,中科院未來會持續進行研發,想辦法去克服這個瓶頸。

圖2.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張家華;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圖2.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張家華;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在2024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中,中科院展出「高效率綠能電解產氫技術及應用」系統,包括「儲氫合金模組」和「零碳排氫能燃料電池系統」。儲氫合金模組是利用儲氫台獨有特性,將吸附的氫氣以擬固態方式儲存於金屬晶格間隙中,可在常溫、低壓狀態儲存及使用氫氣,具備較高的安全性,是一種穩定可靠的氫氣儲存方案。該模組效能已被驗證可整合應用於大型燃料電池系統中,可強化台灣氫能及綠能產業技術的應用。零碳排氫能燃料電池系統則是自製kW級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堆,特點是高安全性、壽期長、高能源轉換效率燃料電池系統,可將系統生成的廢熱及水回收再運用。

張家華解釋,當氫氣產出完之後,先進入到純化系統把氫氣產出來的雜質全部濾掉,再將提純之後的氫氣進入監測分析器系統,除了監測氫器的品質,也監控氫氣的安全性,透過監測分析系統來確保整個產氫的過程是安全的,這是目前氫能發展非常重要的一環。

氫氣產出之後會進入儲氫合金模組,目前儲氫的方式大概有三種,分別是高壓儲氫、低溫,這兩種方式都是比較耗能的;而中科院的儲氫合金模組,只要在4-5個大氣壓就可以儲存大量的氫氣,儲存完的氫氣跟氧氣會進到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透過裡面電池堆的電化學反應去產生電,整個產電的過程效率達到50%,如果加上廢熱回收跟氫氣回收可以達到80%,最重要的是整個產氫的過程是無碳的,唯一產出的兩個副產物是廢熱和水,廢熱經過回收後用來加熱儲氫合金、提升模組的釋放效率;水則會回到我們的電解儲氫系統,當成電解的來源。

中科院強調,能源是重要戰略物資,台灣能源多仰賴國外進口,以往餘電儲能方式多採固定式,發展氫能除可自給自足外,具有易移動及分散優勢,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台灣電力網的強韌性。

作者:吳碧娥
現任: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69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延伸閱讀

加拿大推油氣碳排限制 環境部長警告企業勿隱匿數據

影/中科院:紅隼火箭可貫穿30公分均質裝甲 有錄影為證

透視日、北美、歐盟氫能政策 邁向氫能時代迎接全球氫商機

第一座國防算力中心將落地!中科院大秀無人機AI應用

相關新聞

回顧2024年美國的設計專利法案-1:LKQ案裁決背景及CAFC給予改變「顯而易見性」的判斷方式

2024年5月,CAFC在LKQ CORP. V. GM GLOBAL TECH案中全院聯席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裁決,推翻了已有40年歷史的設計專利非顯而易見性檢測和判例法。LKQ案動搖了設計專利法的核心,並對已頒發設計專利的有效性以及獲得新專利的能力提出了質疑。由於許多問題懸而未決,而且新的顯而易見性檢測的應用還需要解釋,因此LKQ案造成的全面影響尚不清楚,或許將在未來幾年內才會逐漸顯現。 故北美智權報將分2期回顧此一影響重大的美國設計專利法案件,並於本期(372)優先介紹2024年度的LKQ案裁決,以及CAFC給予該案改變「顯而易見性」的判斷方式,並將於下一期(373)接續介紹美國加州南區聯邦地方法院(S.D. CAL.)如何開始適用因應2024年美國LKQ案而生的新標準內容,以及說明USPTO針對LKQ案發布確立顯而易見性的審查指南和以DECKER案為例來論述PTAB如何採用LKQ案和GRAHAM因素,並由在設計專利領域具豐富實務經驗的筆者提供最後總結。

川普重返白宮:2025年美國的預期施政和對國際影響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TRUMP)與其團隊將於2025年1月20號重返白宮、再度執政。此次的第二任期又稱作川普2.0,其歸屬美國共和黨,同時掌握參議院和眾議院。對於TRUMP團隊來說,將會有充分的時間改變BIDEN政府執政時期的許多政策。本文係整理美國新任總統TRUMP於上任前的施政觀點,並延伸介紹其未來對美國的施政走向及可能對國際間帶來的影響。

2050全球氫能市場達1.2兆美元 亞太地區占一半、技術領先歐美

亞太地區正處於潔淨氫能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作為實現2050年全球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工具,氫能在減少碳排放、推動能源轉型和經濟增長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隨著鋼鐵製造、化工、航空、航運等高排放產業的逐漸轉型,亞太地區對氫能的需求正在急速增長。根據預測,亞太地區的氫能需求將從2030年的6700萬噸增加至2050年的2.35億噸,成為全球最大的氫能需求市場。

AI應用為氣候投資亮點、能源新創獲得更多資金青睞

PWC近期發布《2024氣候科技現狀報告》(STATE OF CLIMATE TECH 2024),在歷經三年投資高峰後,全球對氣候科技新創企業的投資交易放緩,但人工智慧(AI)應用、氣候變遷調適及前瞻性能源解決方案的新創企業,仍然受到資金青睞。

談美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兩類「所失利益」計算法及給予台灣司法建議

美國《專利法》第284條(35 U.S.C. § 284)規定「當裁定對原告有利時,法院應核予原告適當的損害賠償以補償所受之侵權,但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低於侵權人為了發明的使用所付之合理權利金,並加上法院所定之利率與成本」。其中一種損害賠償計算方法是「所失利益(LOST PROFITS)法」,此相當於台灣《專利法》第97條損害賠償條文中之第1項第1款之「具體損害法」與「差額說」。本文意在介紹PANDUIT測試法與「若非」(BUT-FOR)測試法這兩種類型的美國所失利益法。

政府標案承包商專利侵權責任誰扛?美國2023年Ariton v. AeroVironment案

在美國,廠商承包政府標案幫助政府製造產品或提供服務,當發生專利或著作權侵權爭議時,聯邦法律賦予廠商豁免權。權利人只能控告政府,且只能請求金錢賠償,以避免政府施政受挫,也避免廠商不敢接政府標案。美國加州地區法院2023年的ARITON V. AEROVIRONMENT案,即涉及是否適用此種豁免權的爭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