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嚴博醫師的麥肯錫經驗:台美新藥估值相差50倍 生醫出海國際化不是選擇題而是必選題!

圖1. 靳嚴博醫師分享生醫創新在美國的商業成功策略;攝影:北美智權/劉家豪
圖1. 靳嚴博醫師分享生醫創新在美國的商業成功策略;攝影:北美智權/劉家豪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台灣生醫上市櫃與興櫃公司總市值為493億美元,規模相較國際大廠仍有一段距離。由於台灣本土藥物市場有限、生醫產業在前期又需投入高昂的研發成本,因此對台灣生醫企業來說,出海國際化不是一個「option」,而是一個「must」,生醫企業從起步的第一天就要開始思考未來如何出海發展,尋求更多資金及更廣大的市場。

現任AGM International Group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靳嚴博醫師,是首位獲得美國富比士「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Forbes 30 under 30)肯定的台灣醫師,同時也協助哈佛醫學院規劃給生醫高階經理人的教育計劃。靳嚴博赴哈佛大學研究生醫科技商業化流程及策略,並曾任職於美國麥肯錫(McKinsey)管理顧問公司,協助企業解決複雜的商業問題,主要負責亞洲生醫及科技公司國際商務開發、授權合作(in-licensing/out-licensing)、募資諮詢及併購/上市策略規劃。在台北醫學大學生醫加速器 BIOMED ACCELERATOR日前主辦的講座中,靳嚴博以他在哈佛麥肯錫經驗,和台灣產業界分享生醫科技要成功商業化的創新策略。

台灣生醫產業的特殊性

靳嚴博指出,生醫產業前期需投入高昂的成本,且要背負極高的風險,是生醫產業與其他行業不同的特殊性。2018年美國每款新藥的平均研發費用約需5億美元,加上研發中止的其他成本,平均每款新藥研發耗資8億美元。美國藥物研發公司平均約投入25%利潤用於研發,相較軟體和半導體等其他研究密集型產業,平均研發費用占比為15%,藥物研發的成本相對更高。尤其在2017年後,美國PL 115-97法案降低企業研發費用的免稅額度,以及孤兒藥研發成本的稅收減免額度,進一步提高美國藥物公司的研發成本。

觀察台灣的生技市場會發現,目前台灣有224間生醫上市櫃與興櫃公司,總市值為493億美元[1],2023年總營收為233億美元。台灣生醫上市櫃公司占總體上市櫃公司總市值僅1.6%,生醫產業的占比相對低,全球前五大藥廠2023年單一公司的營收,都超過台灣生醫產業的總市值,顯示台灣生醫產業規模相較於國際仍有一段距離。靳嚴博認為,台灣和國際生醫規模的差距,導致台灣必須要精準選擇項目,我們沒有辦法跟國際級大藥廠或是擁有比較多的資源國家,直接競爭需要燒很多錢的大題目,台灣必須「聰明選題」才有機會。

考量到台灣本地市場規模,對台灣生醫企業來說,「出海國際化」不是一個「option」,而是一個「must」必選項,台灣的自費藥市場規模有限,多數新藥健保給付新藥價格低於歐美國家中位數,對研發型生技公司而言,難以回收前期研發投入成本。靳嚴博進一步分析,美國人口為台灣16倍,台美新藥平均藥價平均差異為3.1倍,換算下來等於50倍的估值差異,台灣生醫公司能從本地資本市場籌資的金額有限,生醫企業必須出海尋求更多資金及更大的市場。對於台灣的生醫產業來講,從起步的第一天就要開始去想:「我什麼時候要去對接國際資金?什麼時候要進入國際市場?」

認識生醫企業出海的資金來源

既然台灣生醫企業要出海發展,就必須具備與國際資金接軌的能力,了解不同資金來源非常重要,包括早期階段的創投(Venture Capital)和研究基金(Research Contract)、中期的策略合作夥伴(Strategic Partners),中後期的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和交叉基金(Cross-Over Fund)。

創投和私募基金的分別在於,創投可以承擔更大的風險和更大的不確定性;私募基金只願意投資比較穩的新創,必須是一間公司至少已經至少賺了3年的錢,加上不錯的營收成長狀況,才會列入私募基金的考慮範圍。雖然私募基金願意接受的風險值會比較低,但確定投資後的資金非常可觀,私募基金出手的金額至少都是5,000萬美元起跳。靳嚴博指出,比較有規模的創投,不會青睞市場已經太成熟、缺乏想像空間的項目,舉例來說,如果要投資一間公司到火星上面開發新的人類食物,私募基金會認為根本不存在這個市場,絕對不會給你錢;但如果你能描述得很合理、加上你的團隊正確,可能會有創投願意投資,這就是創投跟私募基金主要的差異。

至於開發中的科技,仍處於實驗性階段,沒有辦法量化市場需求的投資回報,則可以考慮申請研究專案的資金,因為全球頂尖的生技創投,每天要看的案子非常多,如果創投覺得你應該待在學校實驗室裡面,把一些實驗做完的話,絕對不會現在投你錢;因為一旦投錢變成公司之後,就要每天開始不停燒錢,營運壓力隨之湧現,有些事情就是要在設立公司之前先做完才是正解。

生醫企業募資時的注意事項

靳嚴博強調,作為一個生醫公司,你必須要非常清楚國際大藥廠的動態,以及大藥廠現在關心的方向,因為未來公司要出場時,最有可能的買主就是這些大藥廠。公司在尋求募資的時候,很難拿同一份資料去跟所有的大藥廠談,你需要非常高度的客製化,因為每一間藥廠的產品完全不一樣,必須說服對方願意相信,自己的產品跟藥廠的方向很契合,這會花很多時間去進行客製化。

再來就是現在的生醫領域,所謂的「名校情節」還是很普遍,公司團隊裡若有幾個哈佛、史丹佛、麻省理工學院出身的坐鎮,對於獲取投資非常有幫助。所以在形塑自己的團隊的時候,即使本身不是這些名校畢業,也要想辦法吸引名校人才加入你的團隊。最後就是公司的「估值」必須做得非常詳細,必須拿出數據和證據來講話,用數字來支持自己公司的價值。因為估值是很實在的經驗,沒有辦法單純在學術界去教的,靳嚴博推薦麥肯錫國際估值權威Tim Koller的著作:《Valuation: Measuring and Managing the Value of Companies》,這本書現已出到第七版,被英國《金融時報》盛譽為「從業者最好的估值指南之一」。

圖2. Tim Koller的著作:《Valuation: Measuring and Managing the Value of Companies》;圖片來源:McKinsey
圖2. Tim Koller的著作:《Valuation: Measuring and Managing the Value of Companies》;圖片來源:McKinsey

靳嚴博過去曾跟著Tim Koller近身工作過幾次,只要買賣雙方對於公司的估值有歧異時,Tim Koller就會拿出實際的數字和公司資料,瞬間就能解決買賣雙方的紛爭。基本上Tim Koller只專注做一件事情,就是「幫客戶想怎麼讓他的公司變得更值錢」,計算出公司值多少錢之後,還要思考後面有哪些具體的作為,可以讓客戶公司的估值進一步提升,靳嚴博強烈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Tim Koller這本書。

最後,靳嚴博也建議,台灣生技產業可以透過加強策略及資本營運能力來提升國際競爭力。雖然台灣技術研發力強,然而產官學研間的整合未臻成熟,早期專利佈局與商業策略方向不一致,未來可透過國際化商業策略定錨,推動技術及產品線發展,加強早期專利與商業模式整合,並透過吸引私募或創投資金,改善臨床試驗設計與規模。在國際競爭方面,至今台灣於國際上市的新藥僅13種,說明仍難打入國際市場,必須分析台灣優勢,擬定於國際出場所需的研發策略與產品組合管理,透過量化各步驟的執行風險,最大化資金效益,才能成功制定公司在各階段成長相對應的募資策略。

資料來源:

 

作者:吳碧娥
現任: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63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延伸閱讀

醫學中心將開公司了?BTC專家籲開放醫院投資生醫公司

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 新藥從台灣製造升級為台灣創造

金融時報:晶片製造業人力短缺危機 恐阻礙AI發展

老樹吸碳比新樹快 專家籲多保存原始林

相關新聞

回顧2024年美國的設計專利法案-1:LKQ案裁決背景及CAFC給予改變「顯而易見性」的判斷方式

2024年5月,CAFC在LKQ CORP. V. GM GLOBAL TECH案中全院聯席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裁決,推翻了已有40年歷史的設計專利非顯而易見性檢測和判例法。LKQ案動搖了設計專利法的核心,並對已頒發設計專利的有效性以及獲得新專利的能力提出了質疑。由於許多問題懸而未決,而且新的顯而易見性檢測的應用還需要解釋,因此LKQ案造成的全面影響尚不清楚,或許將在未來幾年內才會逐漸顯現。 故北美智權報將分2期回顧此一影響重大的美國設計專利法案件,並於本期(372)優先介紹2024年度的LKQ案裁決,以及CAFC給予該案改變「顯而易見性」的判斷方式,並將於下一期(373)接續介紹美國加州南區聯邦地方法院(S.D. CAL.)如何開始適用因應2024年美國LKQ案而生的新標準內容,以及說明USPTO針對LKQ案發布確立顯而易見性的審查指南和以DECKER案為例來論述PTAB如何採用LKQ案和GRAHAM因素,並由在設計專利領域具豐富實務經驗的筆者提供最後總結。

川普重返白宮:2025年美國的預期施政和對國際影響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TRUMP)與其團隊將於2025年1月20號重返白宮、再度執政。此次的第二任期又稱作川普2.0,其歸屬美國共和黨,同時掌握參議院和眾議院。對於TRUMP團隊來說,將會有充分的時間改變BIDEN政府執政時期的許多政策。本文係整理美國新任總統TRUMP於上任前的施政觀點,並延伸介紹其未來對美國的施政走向及可能對國際間帶來的影響。

2050全球氫能市場達1.2兆美元 亞太地區占一半、技術領先歐美

亞太地區正處於潔淨氫能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作為實現2050年全球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工具,氫能在減少碳排放、推動能源轉型和經濟增長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隨著鋼鐵製造、化工、航空、航運等高排放產業的逐漸轉型,亞太地區對氫能的需求正在急速增長。根據預測,亞太地區的氫能需求將從2030年的6700萬噸增加至2050年的2.35億噸,成為全球最大的氫能需求市場。

AI應用為氣候投資亮點、能源新創獲得更多資金青睞

PWC近期發布《2024氣候科技現狀報告》(STATE OF CLIMATE TECH 2024),在歷經三年投資高峰後,全球對氣候科技新創企業的投資交易放緩,但人工智慧(AI)應用、氣候變遷調適及前瞻性能源解決方案的新創企業,仍然受到資金青睞。

談美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兩類「所失利益」計算法及給予台灣司法建議

美國《專利法》第284條(35 U.S.C. § 284)規定「當裁定對原告有利時,法院應核予原告適當的損害賠償以補償所受之侵權,但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低於侵權人為了發明的使用所付之合理權利金,並加上法院所定之利率與成本」。其中一種損害賠償計算方法是「所失利益(LOST PROFITS)法」,此相當於台灣《專利法》第97條損害賠償條文中之第1項第1款之「具體損害法」與「差額說」。本文意在介紹PANDUIT測試法與「若非」(BUT-FOR)測試法這兩種類型的美國所失利益法。

政府標案承包商專利侵權責任誰扛?美國2023年Ariton v. AeroVironment案

在美國,廠商承包政府標案幫助政府製造產品或提供服務,當發生專利或著作權侵權爭議時,聯邦法律賦予廠商豁免權。權利人只能控告政府,且只能請求金錢賠償,以避免政府施政受挫,也避免廠商不敢接政府標案。美國加州地區法院2023年的ARITON V. AEROVIRONMENT案,即涉及是否適用此種豁免權的爭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