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籍色狼找到了!移民署專勤隊台北街頭逮人 將強制驅逐出境

台驊「航海王」董事長請辭!顏益財將轉任創辦人 12月辦股臨會改選董事

伸港小姊妹相繼離世「牽手入夢磕頭道別」 阿嬤淚喊:我心都碎了

2024亞洲生技大展再創高峰 台灣生技產業重要性受國際關注

圖片來源:展昭國際
圖片來源:展昭國際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24年亞洲生技大展(Bio Asia-Taiwan 2024)已於7月29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順利落幕,今年大會以「從亞洲綜觀全球生技商機」(Global View, Asian Touch)為主題,展會規模再次突破新高,彙集來自20個國家地區、超過900家指標性大廠、共計超過2,200個攤位展出,一對一商機媒合邀請突破8,000場。雖然本次展會因颱風延期開幕,但仍以12萬參觀人次再創新高,伴隨大展舉辦的「亞洲生技大會」更有超過2000人參與。BIO Asia-Taiwan不只是亞洲最大規模生技展,更是穩居全球三大指標性的生技盛會之一,今年的與會人數四成來自國外,以日本、美國、韓國人數最多,隨著亞洲生技大會持續邁向國際化,也顯現台灣在國際生技產業的重要地位。

「2024亞洲生技大展」7月26日至7月29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舉行,今年活動以「Global View, Asian Touch」為主題,展現出亞洲與台灣在新藥、創新療法、再生醫療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為表達對於台灣生技產業的支持,副總統蕭美琴於28日前往參觀「亞洲生技大展」,除了了解生技領域最新的技術與儀器設備,還參觀「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區」、「精準醫療與基因檢測區」、「國家館區」、「政府學研區」、「產學育成區」等主題展館,蕭美琴肯定台灣生技醫療量能,並期待展會吸引國內外生技指標公司踴躍交流合作,推動台灣生技產業持續與國際接軌,促進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

圖1. 副總統蕭美琴(圖右)前往2024年亞洲生技大展參觀;攝影:北美智權/李宛妮
圖1. 副總統蕭美琴(圖右)前往2024年亞洲生技大展參觀;攝影:北美智權/李宛妮

2024年BIO Asia-Taiwan展覽規模再創新高

今年BIO Asia-Taiwan 以「Global View, Asian Touch 從亞洲綜觀全球生技商機」為主題,希望展現亞洲經濟的快速發展,並提供創新生技醫療產業與國際接軌的機會。規模部分,史無前例達到超過2,200個攤位,為亞洲最大生技展會;國際參與部分,今年展覽共有19個國家參與,其中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澳洲、瑞士、比利時、奧地利、波蘭、印度、菲律賓、泰國組成11大國家館,還有英國、中國、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義大利、荷蘭等多國企業參展;及多國舉辦區域合作會議,和廠商進行深入互動。

參展商部分,場內包括藥華藥、保瑞,台耀、台康、台新藥、台灣生物醫藥製造、中裕、永昕、國鼎、奎克、基龍米克斯、金萬林、東生華、泰宗、逸達、進階、亞果、拉法醫、安盛生、長聖、長佳智能、訊聯、邦睿生技、東生華製藥、仲恩、貝克、寶泰、太景生技、昱展、普生、伯昂、超基因生技、蘑法、星月基因等指標性大廠設立攤位;另有經濟部、衛福部、國科會、農業部、國衛院…等近10大政府主題館,與中國醫、成大、清大、台大、北醫、中興、北科大等超過10間大學研機構,今年展會也同步展示台灣產業在各種生技新藥創新領域的最新進展。

亞洲生技大展為生技業年度盛事,2024年台灣生技與美容保健產業持續蓬勃發展,今年共有近百家製藥設備、機械與實驗室設備大廠熱烈參展,還有各產業知名大廠帶來近40場專業發表會,在會中分享最新的技術、產業趨勢與新知。

2024傑出生技產業獎

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表示,今年展會有許多創新規劃,例如擴大平行舉辦三大論壇、頒發首屆BIO Asia Award、首次主辦新創世界杯台灣大賽(TSWC)等,不僅風雨無阻、場場爆滿,更有許多海外參加者藉由亞洲生技大會的交流平台,獲得更多合作成果。過去一年對生物技術產業來說,是平穩又動盪的一年,雖然經歷資本市場的低潮,但生技的創新量能並沒有停止,亞洲生技大會今年擴大規模舉辦創新科技、投資高峰及區域合作三大論壇外,更結合TSWC的影響力媒合新創與投資人。

圖2. 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在開幕典禮上致詞;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圖2. 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在開幕典禮上致詞;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美國生物技術創新組織(BIO)總裁John Crowley則以線上方式獻上祝賀,John Crowley指出BIO是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倡導組織,會員遍佈全球近1000家生物技術公司,在今年6月的北美生技展上,台灣館的新創量能令人印象深刻,BIO很榮幸能與台灣合作舉辦亞洲生技大會,引領亞洲的生物技術革命。

圖3. 美國生物技術創新組織(BIO)總裁John Crowley從線上祝賀2024年亞洲生技大展開幕;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圖3. 美國生物技術創新組織(BIO)總裁John Crowley從線上祝賀2024年亞洲生技大展開幕;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在今年亞洲生技大展的開幕活動中,同時舉行了「2024傑出生技產業獎」頒獎典禮,由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鐘熙、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忠勳、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副署長陳佩利、獎章委員會召集人張文昌、國科會常務副主任委員蘇振綱一同頒發獎章,包括獎勵營運績效卓越、發展策略及技術創新表現傑出的「產業金質獎」;成立時間超過8年,且未來發展潛力傑出、前景可期的「潛力標竿獎」;「年度創新獎」則是獎勵 2023年上市或完成授權之最具創新性產品或技術。此外,今年也針對成立在8年以下,且營運及研發具創新性的生技公司,新增了「傑出新創獎」。

圖4. 2024年「傑出生技產業獎」表彰19家優秀的台灣生技醫藥廠商;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圖4. 2024年「傑出生技產業獎」表彰19家優秀的台灣生技醫藥廠商;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李鍾熙表示,今年在大展開幕式中,除了舉辦「傑出生技產業獎」頒獎典禮、表彰19家台灣廠商的卓越發展及未來潛力外,更為了促進亞洲地區跨域交流合作,由國際委員會評選,另頒發首屆BIO Asia Award,以表彰機構或個人在亞洲地區生技整體發展與公衛服務的貢獻。今年的BIO Asia Award,機構獲獎者是跨國藥廠武田藥品(Takeda),表彰其在湘南設立iPark園區,促成亞太地區新創發展的貢獻;個人獲獎者為DEFTA Partners集團主席暨行政總裁、Alliance Forum Foundation董事會主席原丈人(George Hara),原丈人也是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論壇)的全球議程及包容性增長的理事會成員,長期協助各國消除營養不良,改善教育和醫療保健,以及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自立和賦權。

圖5. 2024年BIO Asia Award機構獲獎者為武田藥品(Takeda); 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圖5. 2024年BIO Asia Award機構獲獎者為武田藥品(Takeda); 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亞洲生技大展21展區秀最新趨勢成果 20國共襄盛舉

今年亞洲生技大展涵蓋21個展區,包含:製藥設備與儀器區、醫藥與醫材區、國際醫藥區、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DMO)區、精準醫療與基因檢測區、國家館區、細胞治療及再生醫療區、精準健康與智慧醫療區、國外區、生物相似藥專區、生技服務區、委託研究機構(CRO)、新創區、政府學研區、產學育成區等。

今年共有來自20個國家/地區廠商參展,美國、比利時、印度、瑞士、澳洲、日本、奧地利、波蘭、菲律賓、加拿大、泰國也設置國家館,率領各國多間生技廠商展出,香港HKBIO及日本BIOJAPAN代表單位也參展宣傳,顯示各國對亞洲生技大展的重視。並有武田、必治妥施貴寶(BMS)、BD、IQVIA、Thermo Fisher、Genscript等跨國公司參展。

李鍾熙表示,今年是亞洲生技大會第6年舉辦,雖然其中有3年遇到疫情,但展會的成效正逐漸展現,與會人次也年年成長,台灣在亞洲地區的生技發展重要性也更為國際所認可;李鍾熙也預告,明年的亞洲生技大會將於7月23日至27日舉辦,期待繼續為亞洲的生物產業生態系,帶來更好的交流平台。

台北生技園區攜手國際大廠簽署合作備忘錄

台北生技園區也是2024亞洲生技大展的重要參展成員,今年度在台北市長蔣萬安見證下,由世康開發董事長黃茂雄代表台北生技園區,分別與國際大廠德商默克(Merck)及美商賽默飛世爾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簽署合作備忘錄(MOU)。蔣萬安表示,和台北生技園區簽署合作的默克與賽默飛世爾科技,從前瞻研究到試量產開發,皆具舉足輕重的地位,透過與國際大廠的研發資源合作,將厚實台北在生技領域的研發實力,加速台北生醫產業生態系發展。

圖6. 台北生技園區與台灣默克簽署備忘錄,由台北市長蔣萬安(中)親臨見證, 左起世康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特聘顧問錢宗良、蕫事長黃茂雄、台灣默克理董事長李俊隆、 默克生命科學事業體製程應用處東亞暨大洋洲資深總監Claire Lee;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圖6. 台北生技園區與台灣默克簽署備忘錄,由台北市長蔣萬安(中)親臨見證, 左起世康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特聘顧問錢宗良、蕫事長黃茂雄、台灣默克理董事長李俊隆、 默克生命科學事業體製程應用處東亞暨大洋洲資深總監Claire Lee;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世康開發董事長黃茂雄表示,台北生技園區的啟用已吸引許多國內外重要生醫藥產業和跨國公司的進駐,默克M Lab™和賽默飛世爾科技選擇進駐園區,設立生物製程實驗室和營運總部,顯示台北生技園區在台灣生技產業的重要地位。透過與國際大廠的合作,引入專業培訓課程、技術服務及研發資源,將提高國內生醫人才的專業素質與研發能力,促進技術創新,加速開發具潛力的新藥和高階醫材與智慧健康服務,期能再創台灣護國神山。

台北生技園區作為國家生技產業廊帶的重要樞紐,將持續與日本、歐美等地區的重要國際生技產業聚落串接,建立合作管道,促進生醫產業人才交流與商機合作,共同拓展國際市場。未來,台北生技園區將致力於完善生醫產業生態系,引進國際廠商投資、促進市場跨域合作、加速新創資金媒合,讓資金、人才、技術充分交流,激發產業創新能量,促進台灣生醫產業再躍進。

作者:吳碧娥
現任: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62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延伸閱讀

日本羽賽/戴資穎登大會頭號種子 可能再度對決好友依瑟儂

中部全國供佛齋僧大會 約2萬人到場禮佛祈福

英特爾下月的技術創新大會暫時不辦了 改以「這些活動」取代

伊朗為何按兵不動?阿拉伯媒體:在等伊斯蘭合作組織特別大會

相關新聞

南亞防線:印度國防最新財年預算及無人機產業研析

當全球的製造業開始往南亞國家遷移時,印度在莫迪領導下躍上國際舞台,透過多項優惠與生產政策吸引外資,印度除了積極發展製造業外,由於國際局勢詭譎,也開始投入國防工業的發展,在科技與製造齊下,立志成為南亞的強權。本篇文章將從其與主要競爭對手最新年度編列的國防預算起頭並針對無人機(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產業進行介紹。

4大跨國科技公司之能源策略:亞馬遜、谷歌、微軟、輝達

美國市調公司CB Insights於9月初發布了《Big Tech in Energy》調查報告 (下稱《報告》),《報告》採用了 CB Insights資料庫,包括投資、收購、業務關係、公司考察報告、以及收益記錄等等,藉此了解 Amazon(亞馬遜)、Google (谷歌)、Microsoft (微軟)、及Nvidia (輝達) 4家科技巨頭如何透過策略性投資、合作夥伴關係和其他措施來實現其永續發展目標: ● 亞馬遜正在致力於使其運輸和配送中心運作脫碳,發展重點為氫技術。 ● 谷歌正在開創清潔能源採購的新模式,致力於提高其資料中心網路的可持續性。 ● 微軟正專注於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聚變)和碳捕獲技術,以滿足其人工智慧驅動的業務之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 ● 輝達正在提高其資料中心的能源效率,並投資開發可靠的綠色電網。

工業設計轉向無實體及虛擬環境 - 4: 美國對無實體設計保護的政策趨勢

最早對無實體或「虛擬」設計接受法律保護的呼聲,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70和80年代,Apple、Sun Microsystems和Microsoft等以開發軟體生成的圖像和圖形使用者介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作為營利用途的公司。本篇將介紹美國的對無實體設計法保護的政策趨勢。

歐盟《AI法》處理生成式AI著作權問題之規範介紹

歐盟提出的《人工智慧法》(下稱歐盟《AI法》)針對通用人工智慧(AI)模型提供者(下稱GPAI模型提供者)創設了兩項著作權相關義務 — 誰是GPAI模型提供者?義務的具體內容為何?如何履行義務?違反義務會受到什麼處罰?本文嘗試簡要回答上述問題。

虛假聲稱產品獲得專利也會被告?2024年聯邦巡迴上訴法院Crocs, Inc. v. Effervescent, Inc.案

廠商若在廣告文宣中宣稱自家產品特徵具有專利,但實際上是不實宣稱,競爭對手是否可以提告請求賠償?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於2024年10月3日在Crocs, Inc. v. Effervescent, Inc.案判決指出,Crocs公司稱自家鞋款材質具有專利,乃虛假宣稱,競爭對手可以《蘭姆法》第43條(a)(1)(B)的「性質、特徵或品質」之不實宣稱請求賠償。

USPTO近月專利通知新訊

USPTO近月多次發布專利通知(Patent Alert),包括但不限於:IPR等程序的修正動議(motion to amend,簡稱MTA)規則、PTAB決定局長複審(Director Review)辦法拍版 ;受該局系統問題影響,一小部分美國專利的專利權期間調整(patent term adjustment,簡稱PTA)天數計算可能出錯 ;AFCP 2.0辦法試行多年,終於要在12月中旬下架退場 ;約3100件美國專利申請案,因冒名借牌行為被下令中止程序 。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