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市場飛起來!2025年全球無人機產業應用趨勢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根據Drone Industry Insights預估,2025年全球無人機市場規模將成長至405億美元。金屬中心產業分析師陳怡樺指出,國際上無人機主要應用於地形測量、巡檢及攝影等工作,導入產業以能源、運輸與倉儲及營建為主,著眼於節省成本及提高安全性。在所有無人機的應用中,預估物流市場的成長最快,目前多在較偏遠地區提供服務。而台灣無人機發展相對較晚,但因具備關鍵資通訊產業鏈,加上近年受資安跟戰略考量影響,需求有顯著增加,尤其在公部門有大規模成長。
無人機產業最早從軍事用途起家,用於偵查、監視、攻擊等用途,逐漸拓展至農業、工業巡檢、物流、公共安全等商業用途,以及空中競速、空拍等個人應用,歐、美、日等各國亦積極提出無人機發展藍圖。近年來台灣無人機產業亦在穩步發展,目前多數應用仍以公共事業用途為主。
全球無人機市場規模
2020年全球非軍用(商業+個人)無人機市場規模達201億美元,2025年將成長至405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15.1%。其中又以亞太地區成長速度最快,CAGR為13.2%。根據Drone Industry Barometer調查,節省成本、節省時間、提升效率、提升安全性是企業選擇採用無人機主要原因。無人機應用市場前五大產業為:能源(14%)、運輸與倉儲(11%)、營建(14%)、農業(10%)、礦石及油氣開採(7%),合計市場規模達242億美元,約占無人機應用總市場六成。
從無人機應用的用途別觀察,測繪與調查、巡檢及攝影為前三大應用,合計市場規模達296億美元,占總市場73.1%。但在所有用途種類中,以物流運輸成長速度最快,2020~2025年CAGR預估將達27.5%。
陳怡樺指出,無人機市場可分為硬體、軟體及服務三大構面,以服務市場價值最高(79%),其中45%為商業化服務、34%為休閒娛樂服務;其他硬體市場及軟體市場分別為17%及4%。
無人機國際應用案例
1.測繪與調查應用
測繪與調查是目前無人機最重要的應用領域,無人機能夠快速測量大面積的土地,像是土地測繪、都市計畫、工程測繪、自然環境管理,還可提供詳細資料進行下載及分析。美國商用無人機資料廠商Drone Deploy曾比較85英畝的土地測繪,利用傳統方式需要耗費106個小時,而使用無人機僅花費30.8小時,減少約71%時間。陳怡樺指出,使用無人機進行測繪與調查,不但能提升精準度,縮短作業時間和成本,還能減少人力需求及降低作業風險。
2.基礎設施巡檢
除了測繪工作,無人機還能應用在橋樑、水壩、電塔及供電線等基礎設施巡檢,藉由無人機定期日常維護檢查,可提早檢出可能會影響性能的缺陷、磨損、鏽蝕、基礎沉降、使用的變化等情況;也可以在災難事件後進行損害評估,評估基礎設施因地震、洪水等災難性事件所造成的損壞程度與規模。
陳怡樺舉例,全球有超過520萬座主要橋樑需要定期檢查,以往養護單位須使用人工垂吊、高空作業車或小型船艇作業,具作業風險、費時、成本高,且需要封路影響使用者,可改用無人機進行基礎設施的巡檢工作。
3.工業用設施巡檢
無人機在工業用應用方面,可依巡檢場所分為開放場域與封閉場域。在開放場域中,利用無人機檢查整體廠區,或是檢查高處而無須搭設鷹架,可避免高空作業風險、且能正面拍攝死角,並在短時間內大範圍拍攝;若在封閉場域中使用無人機巡檢,像是檢查廠內封閉的鍋爐、煙囪及儲槽等,不僅可避免人員進入狹窄或有毒物質等區域之作業風險,也能降低定檢作業時間及成本。
舉例來說,日本JSR株式会社千葉工場利用無人機進行固定路線巡檢,可比對過去資料檢查管線鏽蝕、損壞狀況,並檢查目測無法查看的死角,每年可降低約日幣100萬元成本。關西火力發電廠利用無人機於煙囪內直筒空間上下移動拍攝取得影像資料,實際測試後發現,工期由原本的10天縮短為1天,並省下搭建及拆除鷹架工作及成本。
4.物流運輸
日本因受少子高齡化影響,難以親至店內購物者十年來增加40%,加上居家醫療需求在12年內增加兩倍,日本近年積極推動偏鄉無人機物流,以維持地區物流網功能,目前已試行逾20案並進入常態營運案例。
由日本無人機新創Aeronext和Seino HD聯合開發的新型智慧物流平台SkyHub,結合現有物流和無人機物流,連接地面和空中基礎設施,讓貨物隨時隨地送達。SkyHub從今年10月開始在日本敦賀市啟動三種無人機服務:包括30分鐘內的無人機按需配送(SkyHub Store)、與當地商店合作的購物服務(SkyHub Delivery)、送餐服務(SkyHub Eats),成功利用無人機作為連接城市地區和人口稀少地區的物流模式。
台灣無人機產業應用:自公務需求出發,推動至各產業
《民航法遙控無人機專章》已在2020年3月底公布,基本上台灣相關法規是依循其他無人機發展先進組織,例如美國及歐盟的規範所制定,雖然現行法規下操作無人機限制尚多,但可逐案申請。陳怡樺指出,自無人機專章公布後2年間,台灣申請案合計約8,000件,無人機飛行高度≧400 呎以上逾2,900件,由民航局管理;高度在400 呎以下申請案為500件,由地方政府管理。而在所有飛行申請中,以空拍為最大宗、占比約八成。台灣已有初步規範供業界依循,針對無人機的管理、證照考試、檢驗、操作規範等制定民法專章,但因無人機創新應用發展多元,相關管理規章仍須隨無人機創新應用發展而調整。
無人機在台灣已有多種應用案例,各地方政府亦積極投入公務,包括電塔巡檢、交通狀況即時監測及國土測繪等工作;除了今年8月在嘉義設立「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台北市、新北市警察局及桃園市政府都已有「警用無人機隊」,台南將無人機隊運用於農業、消防、地政、水利及環保等領域。此外,無人機也應用在公務用市場,像是農委會利用無人機解決缺工問題、提高施藥作業效率,減少施藥人員農藥暴露風險等;海巡署將無人機配置於岸際、艦艇,並使用在治安巡邏、環境監控、急難救助、驅逐。交通部已設定無人機2025年里程碑,將以物流、巡檢為發展目標,2025年要完成偏鄉及離島無人機物資運補機制,並全面導入無人機橋樑檢測。
未來展望
國際上已有許多無人機服務公司提供一條龍服務,並以drone as service概念切入商業應用市場。陳怡樺認為,台灣有資通訊領域的優勢,要發展無人機軟硬體皆具一定技術能力,可藉由資通訊領域既有的優勢,朝航電、飛控、地面控制三位一體方向發展無人機產業,並專注於發展飛行控制軟體、通訊及操控設備、資安防護的解決方案。另外,政府應持續編列預算,推動無人機公用需求市場,如交通部橋樑巡檢、農委會智慧農業、郵務及海巡等,亦有助增進節能減碳效果。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22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