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MLB/好消息!張育成免試過關 確定進入紅襪開季名單

出門帶傘!雨勢明趨緩北台灣仍有涼意 這天再迎一波降雨

獵人認了打死狒狒「是竹縣府指派」 竹縣再度否認趕往派出所說明

醫療產業專題報導/台灣科技醫療投資發展與趨勢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來源:Pixabay)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KPMG安侯建業科技、媒體與電信產業主持會計師連淑凌指出,KPMG在《2021科技醫療投資調查報告》中,針對台灣已投資、以及預計將投資生醫領域的大型科技業者進行問卷調查,企業認為未來三年,「檢測」、「遠距」、「照護」最具投資潛力,代表科技醫療的發展也隨時代而有變化,未來的發展趨向於改善目前醫療環境,以及提供「預防」能量。受訪者普遍認為「健康照護」將持續是未來最具潛力的領域,可作為科技業者未來的策略參考方向。

觀察台灣科技產業發展,許多科技大廠在生技醫療領域已發展多年,只是過去大多以ICT醫材製造研發為其布局重心,隨著AI、5G的前景愈顯明朗,政府與各大企業皆看見台灣醫療市場龐大的潛力,依工研院數據統計,台灣電子資訊產業一整年的產值約7.1兆,佔全球市場的5%;台灣醫療市場的內需年產值約為1.4兆,要將科技能量延伸至生技醫療產業,台灣企業還有許多發揮潛力的空間。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及所日前共同主辦「2021玉山安侯論壇」,探討台灣科技醫療的投資發展與趨勢。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副理事長童子賢表示,疫情對全球經濟及各產業皆構成重大的衝擊,但同時也浮現新興產業結合的曙光,科技與醫療的整合將對現代醫療產生極大的貢獻。KPMG安侯建業主席于紀隆認為,根據KPMG長期觀察生醫市場脈動,許多台灣科技大廠已將事業版圖拓展到生技醫療相關產業,生技醫療產業智慧化已成為科技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台灣科技醫療投資現況

根據KPMG調查,已有67.33%的受訪企業開始在科技醫療領域有所投資,另外32.67%則已開始在規劃,但尚未正式進行投資,且受訪企業高達九成為硬體供應商。依調查訪問數據比例,粗估目前台灣大型科技業已在科技醫療進行投資者的比例為12.43%、正在規劃投資者則有6.03%,顯示台灣科技業跨足生技醫療的佔比不低,未來產業間合作的機會漸增。

圖一、科技醫療領域投資概況 (圖片來源:KPMG《科技醫療投資調查報告》)
圖一、科技醫療領域投資概況 (圖片來源:KPMG《科技醫療投資調查報告》)

台灣ICT產業鏈發展成熟,各大IC設計、代工廠也必須轉型拓展新市場,以跳脫毛利率過低的困境,過去醫療產業為高專業度且進入障礙度高的產業,但隨著產業創新布局,生技醫療被視為極有潛力的產業之一,科技大廠透過極佳的晶片、半導體、顯示器、被動元件各類產品等,打入醫療代工的供應鏈後,再輔以優質的軟體設計與資訊服務,將可創造智慧醫療的新價值。例如,緯創集團目前已投資台灣外十多間醫療新創公司,發揮其在軟體設計與硬體製造的優勢,在生命科學儀、體外診斷器、光學影像設備、助行機器人智慧醫療等五大領域深耕,雖然緯創起初是靠堅實的硬體代工跨足生技醫療市場,軟體的應用才是能長遠發展並成功的關鍵。

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投資布局現況

近幾年台灣許多科技廠紛紛投入醫療生技,融合自身技術,跨域創造應用價值。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技術被應用於已投資(64.71%)或規劃投資者(54.55%)位居首位,近年熱門的數據分析與5G技術則分別佔二、三名。受訪的專家表示,許多台灣科技大廠成立醫療事業群,除了因為本身擁有相關產品外,大部分為原有技術的延伸,尋找新的商業機會、擴大企業版圖。科技與醫療環環相扣,新技術將會帶領醫療生技領域走向新時代,提升產業競爭力。

圖二、已投資者在科技醫療領域使用的技術 (圖片來源:KPMG《科技醫療投資調查報告》)
圖二、已投資者在科技醫療領域使用的技術 (圖片來源:KPMG《科技醫療投資調查報告》)

從科技到智慧醫療,鴻海早在多年前將數位健康作為發展重點,積極布局生醫領域。2009年鴻海轉投資康聯生醫,藉著母集團本身的高科技術優勢,串聯人工智慧、大數據整合個人健康資訊,著手預防醫療領域,在醫病關係中提供客製化的服務。鴻海在今年亦宣布將與英國新創公司GyroGlove合作,專注於數位醫療、穿戴式裝置上的研發與行銷,更預計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投入更多AI、數據技術在醫療創新產品上。除了著眼於科技醫療,鴻海集團亦攜手台康生技,投資製藥業,擴展他們的醫療事業版圖。隨著台灣人口結構逐漸邁入高齡化,長期照護與精準醫療吸引了許多投資人的目光,除了鴻海以外,緯創、廣達、仁寶以及佳世達等科技大廠,都在生技醫療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

投資方式方面,台灣大型科技業投資生技醫療的策略分為多種方式,已投資者多用「資本投資」的方式投資科技醫療,其比例高達72.06%,「策略聯盟」則是第二多的投資方式;至於在規劃投資者預計投資的方式上,策略聯盟的投資方式反而是規劃時的首選,或許是在踏入領域前,對領域的熟悉程度不如已投資者,故尋覓商業夥伴與合作之機會將是其初入領域時的首選。

圖三、投資科技醫療方式 (圖片來源:KPMG《科技醫療投資調查報告》)
圖三、投資科技醫療方式 (圖片來源:KPMG《科技醫療投資調查報告》)

企業對於政府推動生醫產業之期望

目前台灣經濟部所提出之《中小企業發展條例》與《產業創新條例》,均針對設備研發人才培育支出設立投資抵減條例,鼓勵ICT企業投入智慧技術,加強轉型帶動行業升級。《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修正草案也已正式將數位醫療納入獎勵範圍,除鼓勵生技與資通訊產業跨域發展,並將「數位醫療」、「精準醫療」、「再生醫療」以及「受託開發製造(CDMO)」的業者,均納入該條例適用範圍。過去生技新藥條例的「研發」為主,新法則擴大整合為「研發」與「製造」並重,並運用租稅優惠,引領資金投入,強化留才攬才。

在本次報告中,KPMG亦調查政府在推動生醫產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相關業者認為所需要的官方資源。結果顯示,「已投資者」需要經濟部的協助為大宗(44.12%),「規劃投資者」則最需要科技部協助(51.52%),KPMG推論,因技術導入後需要的協助較多為實質補助或租稅減免等;投入前較需要政府針對相關應用與技術之計畫提供研發補助。此外,已投資者生技醫療的型科技業者認為,「租稅優惠」最為重要;規劃進行投資者則視「政府補貼」為最大需求。

圖四、投資科技醫療最需要之政府資源輔導 (圖片來源:KPMG《科技醫療投資調查報告》)
圖四、投資科技醫療最需要之政府資源輔導 (圖片來源:KPMG《科技醫療投資調查報告》)

至於投資科技醫療領域最大的挑戰,主要為:「專業技術與人才不足」、「國內市場較小」以及「國內外政策與法規限制」,這些都是台廠拓展海外市場、或與國外廠商合作外銷產品時會遇到的問題,未來大型企業要投入生技醫療領域時,必須格外留意。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298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相關新聞

只靠央行打房 效果恐怕相當有限

自金融海嘯開始,央行打房已經有了10多年歷史,只是從各項統計數字來看,台灣房地產市場行情──尤其是一般人最關切的房價還是節節高升。很明顯地,若想要平抑房價,不能夠只靠央行的金融政策。

退場條例/加速私立大學消亡?教育券為改善教育品質最終良方!

自「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下稱《私校退場條例》)草案於2022年4月22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同年5月11日正式公布施行後,似乎加快了私立高中以上學校 (特別是私立大專院校) 的退場速度。誠然,在少子化的嚴重衝擊下,學校招生不足已成常態,特別是後段班的私立學校。

數位發展部成立在即 最大挑戰在哪裡?

今年三月初,立法院三讀通過了《數位發展部組織法》,確定行政院轄下將新增一個數位發展部以專責規劃國家的數位發展政策,最快將於7月時正式掛牌成立。這不但是台灣行政部門組織上的一大變革,也代表了政府對於台灣數位發展政策的重視。

解決台灣缺工問題 不應忽視中高齡族群勞動力

今年以來,「找不到人」是每個產業普遍的問題,也使得企業界對於開放外籍移工和培育技術人才的呼聲愈來愈高。不過,台灣社會在逐步進入高齡化的同時,也有愈來愈龐大的中高齡人口離開職場,對比日、韓等國的例子,台灣應該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善用這些資深勞動力了。

日幣持續貶值 對日本經濟究竟是好是壞?

本刊在前期文章(全球貨幣政策走向緊縮,後座力不容小覷)分析過美國聯準會升息可能的後續效應,但同樣是全球經濟大國的日本,卻持續堅持既有的貨幣寬鬆政策,今年以來也透過買入國債的方式持續向市場放出資金。問題是:這樣對日本經濟從疫情中復甦能有多少助益呢?

全球貨幣政策走向緊縮 後座力不容小覷

全球投資市場的資金派對,已經在今年宣告終結。由於美國聯準會(FED)已經確立升息的步調,更對外釋出縮減資產規模的具體計畫,意味著投機資金將在未來陸續回流美國。這對於各類投資、企業營運還有全球經濟,都將帶來巨大的影響。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