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強化理論: 七個強化學習的悖論
過去十年來,我一直在思索一個訓練上的古老問題,希望能夠找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我們在學習活動之後,要如何持續或應用所學?」有鑑於我們一般進行訓練的方式,這個問題十分切要,而且已經讓訓練產業的專業人士困擾數十年。
坦誠來說,你應該也很在意傳統短期內密集的訓練方式,這種訓練方式通常採取面對面的授課形式,然後就結束了,感覺當中似乎總是少了某些很重要的東西,一個人怎麼可能經過一、兩天後,還認真記得所有學習的內容,然後還被指望要把剛剛學到的技巧運用在工作上?即使在紙上做好了強而有力的行動計畫,或者設定好課責夥伴,這事也無法成功,因為練習簿最後一定會被歸回書架上,而課責夥伴會逐漸淡出,成為「有也不錯的裝飾品」。我們真實應用的微弱意圖不會真正落實,而對於這種狀況我們其實無能為力。
但接著科技、尤其是行動應用程式app闖進了我們的世界,承諾要為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都感受到這股旋風,並聽到一些正確的響亮口號,其中包含了諸如「內容強化」、「技巧應用」、「適性化學習」與「行為變革」等關鍵詞。
這就是我們要小心的地方。就算業務員能夠靈活運用所有正確的專業術語,還能夠引用艾賓豪斯(Ebbinghaus)的記憶曲線理論,也不代表他們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一定能夠幫助你們的學習者維持並應用所學的內容。正如我所發現的,良好的強化方式不但包含科學的成分,更包括藝術的成分在內,而通常外界大多數解決方案對此二者的處理都不太理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