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入心流狀態?5個技巧 提高專注力與幸福感

【文/賴若函 圖/unsplash.com】
資訊超載已是生活常態,根據柏克萊大學研究,人類過去30年產出的資訊比過去5,000年加起來還多,而且每兩年就倍增。當世界已經吵到快聽不見了,這些資訊噪音的最大後座力,就是使專注力下滑。也因此,當談到如何強化學習品質,第二個祕訣是,你需要學會創造「心流」。
這個概念最早由匈牙利的心理學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是當今正向心理學的重要內涵之一。「心流」是指一種「特殊的精神狀態,處於極度專注,擁有正向的情緒感受、高效率和創造力,可暫時忘卻其他事務。」
在他的經典著作《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中,訪談許多登山者、藝術家、科學家、運動員,為何能不斷超越自我,最終發現共通點就是透過「心流」。當一個人進入心流的時間愈多,就愈能提升幸福感和生活品質,加深對工作、人生目標的堅持、擁有更積極的心態。
5個Tips,提高專注力
第一是「挑選具有挑戰性的活動」。當你要學習時,要把目標鎖定在你感興趣的事物,且挑戰性與技術需求都比目前自身的能力再高一些,才不會帶來焦慮或乏味感。
第二個重點,是「把目標拆解成階段性的任務」,設定一段時間內,明確的不同階段性目標。例如,「一個月寫出網站、3個月內學會程式語言Python編程」。這樣做,使每一步都更接近目標。
第三點,是「具備一定程度的技能」,對你做的事有相當主控能力。若對相關知識全然只是一張白紙,也沒辦法進入心流狀態,要有基本底子。
第四點,是「屏除外界干擾,專心投入」。務必要刻意打造遠離3C產品,可以專注的空間。
最後一個「心流」的重點是「忘卻自我、樂在當下」。米哈里博士提到,如果過分在意外界對自己造成的影響,是無法順利進入心流體驗的。「只有不費心想著自我時,才有機會擴大對自己的認識,突破自己所設的界線。」
發呆不是錯,能得到靈感
這個要點,在《零噪音:在專注力稀缺時代,奪回人生與工作主導權》一書中也談到。作者喬瑟夫‧麥柯馬克(Joseph McCormack)談及要擁有良好的心流,有時看似沒有方向的思緒漫遊,卻能產生靈光乍現抑或是頓悟的時刻,帶給人意想不到的收穫。書中強調,你需要刻意建立一個保持自己進入心流狀態,以及重新奪回心靈控制權的思維堡壘,拒絕讓思緒經常處於混亂狀態。
至於《極度專注力》一書,論述啟動大腦最有生產力的「極度專注力」模式時,也談到「心流」,作為人體自動運轉模式,有助於全神貫注、發揮最大的學習潛力。作者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鼓勵讀者以「旁觀者」角度檢視內心,察覺自己沒注意到的事情,學習去控制大腦。
保持「心流」,需要不斷找出未能落實的原因,進而思考解決方案,形成正向的循環模式。透過一段時間固定營造環境、設定獎勵機制,就能讓自己更有動力,用最好狀態投入學習。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235期,網址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9856】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