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可以訓練?連比爾蓋茲也推薦的「宮殿記憶法」

【文/李宥臻 圖/unsplash.com】
聽完一場演講、看完一本書,過了3天,你通常還記得多少內容?心理學家證實,當一個人閱讀或聽取一段敘述,數天後,通常只會記得10%的內容,但如果加上圖片輔助,比例則可提升至65%。明明是同一位受試者,為何記憶力的表現會如此懸殊?
由於人的記憶可分為短期與長期記憶,哈佛心理學家米勒(George Miller)發現,單靠短期記憶,大腦平均只能同時記住7件事,而長期記憶則恰好相反,在記憶的容量與時效上,都擁有深不可測的驚人潛力。
因此,嘗試將資訊以長期記憶寫入腦中,是增強記憶力的重要祕訣,而這個過程,又被稱為編碼(Encoding),意即將大腦不擅長記住的資訊類型(如文字與數字),轉換成大腦擅長記憶的資訊類型(如圖像與空間)。
不過,光是把文字轉成圖像還不夠,若要更有系統的強化記憶力,還得使用記憶大賽選手們必備的「宮殿記憶法」(Method of Loci)。
Step 1:打造記憶宮殿
根據宮殿記憶法原則,人的記憶有兩大基本元素:圖像與位置。圖像代表想記住的內容,而位置則是儲存資訊的地方。如同電腦硬碟一樣,大腦在記憶時,也需要將檔案一一歸位。
首先,在腦海裡想像一個空間,但並不是憑空創造,而是當事人所熟悉的環境,像住家、學校、公司等,畫面愈清晰愈好。
Step 2:規劃一條熟悉路徑
想像完畢後,依據現實的內部裝潢、擺設,在腦海中規劃出一條行走路徑,並要清楚設置停留點,例如門口的鞋櫃、客廳的電動遊戲機、廚房的瓦斯爐等,需要有明確位址以及相關物件。
Step 3:以圖像聯想來編碼
接下來,將想記下的內容,如一張購物清單、一份簡報、一組英文單字,轉化成一系列吸引人的視覺圖像。
必須注意的是,不用一次把所有訊息轉成圖像,而是要按照事先規劃的路徑,井然有序地將每項欲記住的項目進行編碼,再把想好的畫面,陸續擺放進宮殿中的特定位址。這個環節需要盡力發揮創意,因為想像的畫面愈勁爆、愈有趣,記憶的效果愈佳,且對大腦來說,動態畫面會比靜態影像來得更為印象深刻。
Step 4:參觀記憶宮殿
將圖像統統對號入座後,還要再回過頭來,在腦海中把方才設置的路線走一遍,停留於同樣的位置、回溯看見的畫面。這個步驟能幫助大腦梳理內容,加強記憶的「牢靠度」,尤其是當資料量龐大時,更可以把宮殿來回多走幾遍。
起初在練習時,可能會發現將訊息轉化成圖像的過程,不但耗時,也相當耗費精力,因而想直接改用筆記記事,或回到死背硬記的舊模式。但鍛鍊記憶力就如同學習樂器一般,需要時間熟能生巧,透過勤勞、有紀律的練習,久而久之,就會像弗爾一樣,以信手拈來的想像力輔佐記憶,發現大腦可以記住的東西,其實遠比自己原先想像的還要多。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235期,網址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9857】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