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旗艦店特蒐 店頭行銷致勝關鍵

【文/陳羿郿 動腦編輯部】
近年來,雖然網路電商風生水起,許多品牌積極攻進這片商機,但不能忽視的是,店頭行銷依舊是品牌吸引終端消費者的磁鐵,透過實體店,可以在正確的銷售點上,提供自家消費者特別的五感體驗,而有感的體驗正是在顧客實際參與且準備好購物的過程中發生。
儘管近兩年,因COVID-19疫情肆虐,導致仰賴大量人流、觀光客的實體店家紛紛關閉,但仍有品牌選擇逆向操作,以不同形式像是期間限定的快閃店、跨界合作的複合店等,積極拓展店鋪通路,有些甚至在全球各地開起大型旗艦店,像是知名品牌Gucci、Adidas、Dior、Hermes等。(本期專訪台灣首家MUJI無印良品旗艦店,速翻P.45「走訪旗艦」)
實體店的魅力在哪裡?旗艦店為什麼深受品牌和消費者推崇?是什麼吸引力讓品牌願意在嚴峻情勢下,仍願意擴大展店?
實體店的魅力在哪裡?
首先,要投入實體店開設,必須先了解實體店相較於電商,更能帶來的益處:
1、直接說服不活躍的潛在客戶 增加市佔率
試想,當一名沒有特定品牌忠誠的顧客,要購買某項商品,正猶豫該選哪一品牌,在線上可能隨時跳離自家網站,開啟競品網站。但在實體門市,店員可以直接向顧客推銷自家商品,解決疑惑,幫助猶豫不決的客人確定心意,還可以說服消費者從他牌轉向嘗試使用自家商品,幫助品牌增加市佔率。
2、建立物理性連結
消費者在網路購物,不太可能與其他人互動,通常消費旅程多是:搜尋、瀏覽、社群上跳出廣告、點進其中一則感興趣的廣告、下單、貨運寄送等,沒有任何時間點會與商家見面或交談。當然,如果有疑問可以透過訊息或電話與客服人員聯繫,但通常是簡短且淺薄的對談。
但當顧客在門市購物,品牌可以藉由店員,與潛在目標客群建立實際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為品牌提供培養高信任度的機會,並創造再次購物或對外推薦的可能。這種好處也試用於產品本身,門市體驗讓消費者可以親身感受商品,自行判斷價值。
3、創造多個接觸點並提供一致性
其實,在全通路時代下,網路和實體銷售不再是壁壘分明,因此,品牌該思考的,不是在數位行銷和線下行銷二擇一,而是要在兩者之間,找到正確串接的平衡點,讓這些通路相互支持。
普遍看來,即使消費者最終從實體門市購物,但其消費旅程仍始於網路。例如,他們是在搜尋解決自身需求的方案時,無意間發現某間商店;或在親自前往門市前,就已經先在社群平台上開始追蹤該品牌。
而藉由部署店頭行銷,透過多個接觸點來提供品牌和訊息的一致性。例如,制訂一個關鍵的廣告Slogan,突顯主力商品的亮點,在線上、線下同時使用,將品牌欲溝通的訊息植入消費者腦中。
在黃金地段「插旗」
以上實體店優勢,推動品牌走向拓店之路,又或者,更進一步設立旗艦店。所謂旗艦店,如同品牌的指揮所,具有領導性、指標性的象徵。
它可能是該品牌的第一家門店,也可能是連鎖店中最大的門市,或是顯眼、著名的購物景點,吸引許多人潮前往。在旗艦店內可能有著獨特的設計或裝潢,擁有最齊全的商品服務或獨家特賣,且通常是所有門市中最知名的。
每個品牌的旗艦店並非僅有一家,而是可能在各個國家/地區設立,甚至是在相同城市有多家旗艦店,在不同黃金地段「插旗」。旗艦店想要打響知名度,成為打卡地標,須具備那些元素?
以星巴克位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旗鑑店「The Bank」為例,「The Bank」門市所在的建築前身是一家銀行,坐落在熱鬧的林布蘭廣場(Rembrandtplein),是歐洲第一家星巴克概念店,星巴克將其定位為「咖啡實驗室」,在它的「慢」咖啡劇場中,以創新的咖啡釀造技術,供應少量的品牌典藏咖啡。
門市空間採用融合在地的設計及環保材質,從地板到天花板的壁畫、荷蘭橡木再製的空間、台夫特藍瓷磚等巧思,突顯17世紀荷蘭貿易商在全世界咖啡出口的重要性。
【本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動腦》2022年3月號;訂閱動腦知識庫】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