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舊制退休金較優?他新舊制年資各半 試算結果差很大

NBA/巴特勒飆罕見壓哨外線 勇士退尼克奪7連勝送柯爾大禮

高纖有利腸道健康 紅棗可作鮮果食用其維生素C含量高

企業團保 究竟是誰的保險?

筆者任職於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時,曾代表該中心替同仁購買企業團體保險,當時頗為猶豫,因該中心對其員工似乎沒有保險利益可言。 路透
筆者任職於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時,曾代表該中心替同仁購買企業團體保險,當時頗為猶豫,因該中心對其員工似乎沒有保險利益可言。 路透

【撰文:林建智】

筆者任職於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時,曾代表該中心替同仁購買企業團體保險(簡稱企業團保),當時頗為猶豫,因該中心對其員工似乎沒有保險利益可言。所謂企業團保是由企業擔任要保人,以其員工,甚至是配偶、子女與父母為被保險人所投保的人身保險,根本欠缺保險利益。此外,若企業團保含有死亡保險,也常因缺乏被保險人的書面同意而導致契約無效,形成實務脫離法規之現象。

企業團保的紛爭也層出不窮,如企業為節省保費,限制員工申請理賠以控制賠款,致員工索賠無門。又曾有企業因財務困難而逕行解約、捲款(解約金)潛逃,造成員工保障全失。不禁令人質疑,企業團保究竟是誰的保險?現行制度皆以員工為被保險人,而擔任要保人的企業,其保險利益何在?長久以來,保險業者為求業績而罔顧法規,相關單位卻視若無睹,不僅損及客戶權益,甚至引發勞資或稅務爭議。

筆者以為,應回歸以被保險人為當事人之架構,由員工擔任要保人兼被保險人,企業則居於代理人之地位,以「集體」方式代替員工投保。如此自然不會有保險利益或書面同意的問題;而企業既非當事人,便也無權任意解約或限制理賠,上述弊端自可迎刃而解。至於保險費如何支付,則取決企業與員工之約定。保費支出之稅務處理及保險給付能否抵充雇主責任等事宜,自應依循相關法律規定,以避免假企業團保之名,行規避雇主責任與租稅負擔之實。

對能購買團保之「團體」,現行制度也設有「非以購買保險而組織之特定團體」之限制,據說是要防止「團單個賣」之取巧。然在盛行團購的今日,此限制似已不合時宜,若能開放民眾可團購保險,既可增加議價空間,亦可回饋所節省的管銷費用,也可算是「公平待客」之另類實踐。企業團保本是增進員工福利、改善勞資關係的重要工具,各界應破除「付費者為當事人」的陳舊思維,將企業團保回歸員工所有。企業應本諸社會責任悉心代理,萬不能反客為主、本末倒置,違反企業團保之良善本旨。若能掙脫法規桎梏,企業團保險將可進化成為嶄新版本,其運用場景及商品設計便能創新多樣,如此更能貫徹「普惠保險」之理想。

(本《Smart智富》月刊專欄作者為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台灣保險法學會理事長、繼耘保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延伸閱讀

壽險喜迎開門紅!元月新契約保費估破830億元 年增逾25%

南山人壽大數據優化理賠

又出事!網紅牙醫史書華陷劈腿醜聞 再爆名表團購侵權要賠錢

日本旅遊急病恐天價醫療費 林氏璧建議抵達後可考慮1保險

相關新聞

陸股上「牛背」?

看好陸股的呼聲再次響起!過去半年,國際資金陸續轉進估值相對偏低的中國股票,從美國上市的中概股買到香港掛牌的國企股。亞洲外資買超陸股金額甚至連續3個月超越近2年最被外資青睞的印度股市,港股短線(3個月、半年、1年)漲幅因此拿下亞洲冠軍,恒生中國企業指數近1年漲幅更達台股漲幅的2倍。

創辦人領軍 長期績效勝大盤

近年來,瘋買美股的國人不斷激增!根據證券商公會統計「海外複委託有效開戶數」,從2022年379萬8,100萬戶,在2024年底達到近590萬戶;而複委託全市場交易更火熱,2024年全年交易金額高達超過7兆8,300億元、年增率近75%,創下歷史新高。在其中,投入美股市場的資金就獨占逾7成之多。

用高息型ETF 打造月月收息組合

因應近年來高息型ETF的百花齊放,《Smart智富》「真.投資研究室」推出《人人都能學會靠高息ETF年年加薪全圖解》,其中不僅帶領股市新手認識ETF基礎概念、分類與投資眉角外,更針對具代表性與討論度的人氣高息型ETF進階介紹,並加入獨家的「峰哥點評」,讓你輕鬆掌握每檔標的的重點攻略!

用「一線投資法」平均年賺20%

近5年來,台股加權指數頻創新高,但震盪更加劇烈,尤其在2022年空頭來襲時,不少股票重挫超過20%。

投資美國股市的優勢與風險

當今的市場環境,許多預測者常隨著調查和數據公布起舞而改變看法——導致市場波動度提高。因此,當我們考慮投資時,「掌握我們已經知道的、釐清我們需要知道的,以及找出我們可以依靠的」,是應對市場不確定性的基礎,也才能做出合適的資產配置。

別太衝動 2面向理性評估買房計畫

買房與結婚一樣,決定的當下或許需要多點衝動,但在拍板定案前,是否有較為理性分析的方式,平衡人生中這項重要的決策呢?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