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規畫3大風險的因應之道

情境示意圖。圖/Ingimage
情境示意圖。圖/Ingimage

【撰文:王儷玲】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甚有嘉義縣、台北市等7縣市已提前達標。在超高齡社會下,長壽、疾病與照護3大風險將成退休規畫中的重要挑戰,民眾應盡早規畫,以因應此3大風險。透過年金險提供穩定現金流、利用健康保險幫助醫療支出,以及用長期照護保險,可在需要照護資源時提供關鍵給付。

首先,年金保險是因應長壽風險的最佳理想工具之一,此類商品可以根據個人理財需求與風險偏好進行靈活調整。例如,變額年金保險允許投保人透過定期定額或彈性繳費的方式參與投資市場,累積退休資產,不僅提供穩定的現金流,還能根據個人風險屬性選擇合適的投資帳戶,達到資產增值的效果。

此外,有些公司也推出年金保險與安養信託結合的服務,透過信託架構購買躉繳型即期年金險,進一步強化退休保障,更可避免資金被不當利用;另外,也可以將年金保險的給付撥入安養信託專戶,確保資金不會被濫用,用於支付生活費用或長期照護費,此種安排能夠有效防止資金在失智或失能時遭他人詐騙。

在醫療部分,隨著年紀增長,慢性疾病與重大疾病的發生率在退休後大幅上升。台灣的高齡健康保險可分為2種:第1種為提供實支實付型保障,針對每日病房費、醫院雜費及手術費、住院前後門診等費用進行補償,確保在突發醫療需求時能夠有效減輕家庭的財務負擔;第2種是提供定額給付型的保障,可依據住院日數給付住院日額保險金,讓投保人能靈活應對住院期間的各種開銷,避免因長時間住院而陷入財務困境。

最後,退休族群因健康衰退或失能所導致的照護費用需求,常常超出家庭的負擔。此類財務缺口可以透過照護保險來填補,例如「長期照顧健康保險」提供靈活的保險金給付方式,投保人可根據需求選擇分期保險金給付期,獲得穩定的財務支持。

若想達到全面的照護規畫,安養信託更是不可少的選擇,此保障幫助委託人將資金交由專業機構管理,也可以確保資金用於支付日常生活開支、長期照護費用以及其他個人需求,特別是在委託人失智或失能的情況下,更能避免資金被濫用。

整體而言,民眾應盡早整合保險與安養信託相關商品,不但可確保退休生活的財務穩定,並可進一步提升退休規畫的靈活性與保障性,提供更完整的退休保障規畫!

(本《Smart智富》月刊專欄作者為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台灣風險與保險學會理事長)

延伸閱讀

金融守護論壇11月19日登場/陳芬蘭:二路並進 保障客戶資產

邁向超高齡社會 教育部:加強長者資訊數位課程

近80歲退休師「忘東忘西」非失智 醫:及早診斷有機會逆轉

人口拉警報!少子、老化更嚴重 2037年工作人口中高齡破五成

相關新聞

符合2條件 股市高檔也能存股

台股在2024年創下歷史新高,如果才剛開始投資,難免會擔心一進場就大跌,同時又擔心此刻不進場,會不會又等不到更好的買進機會?

2方法避免婚姻財務糾葛

婚姻是愛情的昇華,但婚後的日常生活、家務瑣事,尤其財務,夫妻雙方最好婚前就能「透明溝通」,以減少爭端,進而同心實現家庭夢想,其中最需溝通的議題如下:

波段交易4策略 加速資產累積

投資新手累積一定經驗後,多會嘗試中短線的波段交易,然而,多數人缺乏一套明確的進出準則與方法,往往跟風市場消息或聽信明牌,盲目追逐熱門標的,卻經常買在高點慘遭套牢,或是股價重挫只好忍痛停損。

2方法避免婚姻財務糾葛

婚姻是愛情的昇華,但婚後的日常生活、家務瑣事,尤其財務,夫妻雙方最好婚前就能「透明溝通」,以減少爭端,進而同心實現家庭夢想,其中最需溝通的議題如下:

全球盤點氣候變遷影響 2議題與投資機會

致力於氣候行動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9)及生物多樣性相關會議(COP16)皆在近期舉辦。在氣候變遷影響和政治時有衝突的這一年裡,加速全球協調和融資變得愈來愈緊迫。雖然外界對這兩場會議能夠達成的決議期望不高,但仍不可忽視其潛在影響力巨大。

用金融科技打造富足退休生活

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在退休人口加速增加下,退休金不足問題也將放大。中國信託銀行近期發表的「2024台灣家庭理財暨世代退休大調查」發現,有近80%民眾自認退休準備規畫不足,且國人預期退休金平均需準備1,427萬元,而指數型ETF首度超車儲蓄險,與股票、定存成為3大理財工具,另一項變化是,過去民眾的退休諮詢只能尋求專家,但隨著數位金融發展與智能投資的普及化,有愈來愈多的線上平台成為提供民眾專業諮詢建議的輔助。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