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身後財產 留意3要點

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撰文:駱潤生】

1.遺囑效力:

代筆遺囑指定3名見證人其1兼代筆人;其中2位見證人為其公司員工,均為遺囑所載「受遺贈」對象。依《民法》規定,受遺贈人(接受遺贈的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親,不得為遺囑見證人。

法院後來認定製片人立遺囑時,為求遺囑能有效並得依遺願分配遺產,已將擔任見證人的2名員工排除於受遺贈者之外,故遺囑為有效。

2.喪失繼承權:

《民法》規定繼承人若對被繼承人有重大虐待或侮辱,經被繼承人表示其不得繼承,將喪失繼承權。而重大虐待應就客觀條件認定,不得單憑被繼承人主觀認定,就任意剝奪繼承人權利。

後經證人證述,僅能證明手足情感疏離、主觀上不悅而不欲分配手足財產,未能具體證明有重大虐待或侮辱事實。所以本案例手足仍有繼承權。另在無配偶狀態下,手足之應繼分為均分,雖有立遺囑,還是能主張應繼分3分之1的特留分。

而若要如願安排被繼承人的財產,有以下3要點須留意:

1.遺囑公信力:

立遺囑人需具備遺囑能力外,需注意遺囑法定形式,民眾若不熟規定,可透過法院或民間公證人辦理公證遺囑,較不易被挑戰遺囑效力。

想兼顧保密性與公信力,則可採密封遺囑,需兩位見證人在公證人處,由立遺囑人向公證人陳述內為自己的遺囑(不必告知內容),經法定形式及確實封緘後,於封縫處簽名。

2.生前贈與:

透過生前贈與分配財產有贈與稅及喪失掌控權的問題。贈與稅可透過每年244萬元贈與免稅額來安排,若金額較大,可做超額贈與,繳10%~20%不等的贈與稅。

另可安排「附負擔贈與」,在贈與契約約定受贈人時,須對贈與人或第三人負有一定的給付義務,例如父母贈與房產給子女,約定子女照顧生活負擔醫療費用等……。若受贈人未履行,贈與人可要求履行負擔或撤銷贈與。

3.保險指定受益人:

壽險的死亡給付若指定受益人,該金額不得作為被保險人之遺產來安排。因不是遺產就無特留分的問題。且若被保險人有體況問題,可利用免體檢的即期年金,藉此指定身故受益人。

財產分配是複雜議題,財產價值認定及分割協議也常有爭議,所以事先與專業人士擬定妥適規畫相當重要。(本專欄作者為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CFP®))

延伸閱讀

繼承人協議分割遺產 南區國稅局:不課贈與稅

邱瓈寬陷恩師遺產繼承風波!遺囑怎麼寫才有效?律師教5種法定遺囑撰寫要求

土城鋰電池充電引大火釀3死 律師:業者恐有這些民刑責

贈與稅10%起跳!房產過戶給子女提早規劃 3招省下百萬稅金

相關新聞

政策加持 重電業者商機穩健

今年以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最讓人熟知的是「對等關稅」政策。但其實川普重返白宮後,第1個迅速簽訂的行政命令,是成立「國家能源主導委員會」,首要任務是加強電力生產和供應,滿足智慧產業對電力需求,而這也標誌著AI產業的競爭不單單只是高科技的對決,並已擴及到基礎建設。

今年台灣景氣上肥下瘦、外強中乾

景氣循環是總體經濟活動的波動,一個景氣循環是指許多經濟產業活動大約同時期發生谷底、復甦、繁榮、高峰,然後衰退、蕭條,又谷底的情形。這一連串的波動會周而復始,但不定期的發生,其持續期間長則10年,短則3~5年不等。也就是說,不管現在經濟景況有多好,未來總是還會有另一次的衰退出現。當身陷景氣衰退、蕭條,至谷底時,也要記得,未來一定會有復甦、繁榮和高峰的一天。

股市下跌的因應之道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2025年推動對等關稅政策為市場帶來意外衝擊,並導致美股一度在4月初由牛市反轉落入熊市。

2方法預防房地繼承詐騙

近年常處理客戶共有土地分割的案件,絕大部分是年輕世代想將繼承取得的土地變現,轉投資或另作其他使用,但案件中不時發現有未辦繼承登記的狀況,不禁想起近期浮上檯面的台版地面師事件。

10大觀察重點 掌握投資市場變化

4月初川普(Donald Trump)政府祭出超預期的關稅政策之後,引爆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儘管最近幾週市場已經趨於穩定,但政策不確定性仍然極高,顯示金融環境與過去相比有所不同。展望未來,我們認為,投資者應密切留意以下10個觀察重點,來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並且調整投資組合免受長期和劇烈波動影響。

多元配置資產 因應失智風險

今年台灣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依據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國內失智人口已突破35萬人大關,推估2031年將超過47萬人,失智症已成為現今社會亟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