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波榮景的主流產業——智能車

【撰文:張真卿】
環顧歷史,全球經濟的掌控權是由東西方在輪流主導,每8年~12年總會形成一個景氣循環和主流產業。1980年代是日本主導的金融業和地產商;1990年代是以美國為主的高科技公司;2000年代則是中國帶領「金磚四國(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原物料產業;2009年美國引領的智慧型行動裝置開始廣泛應用,並持續到2021年。鑑往知來,下一次的產業榮景將是以東方為主、以智能車(Smart Car)為核心(包含智能車、電動車和氫燃料電池電動車)。但是西方為首的美國,想盡辦法要拿主導權,近期通過晶片法案(全名為《晶片與科學法案》),加速晶片產業發展,就是要扭轉此一宿命。
2021年,歐美和台灣的景氣在電子及半導體產業的加持,一片歌舞昇平,股市也是一飛沖天,投資人沉醉在多頭市場的喜悅當中,此時遠方的烏雲正在集結,只是太遙遠了,以至於投資人不以為意。即使不少專家提出警訊,但在股價持續上漲的過程中,大家都視為無稽之談。
全球通膨嚴重,加上綠色通膨(指因為減碳而增加的成本,進而帶動的物價上漲)也是陰魂不散的鬼魅。為了抑制通膨,美國聯準會(Fed)開始升息,全球央行跟進,各國政府債券進入空頭格局,全球高漲的房地產泡沫、電子產業過高的本益比、半導體產業大規模的資本支出和地緣政治的不安定,特別是台海兩岸的軍事衝突等利空因素,逐漸壓垮2009年以來的非理性榮景。
智能車與傳統汽車差異
在於「自動駕駛」
然而日落之後就是日出,景氣衰退之後也將迎來新的榮景——智能車產業。智能車與一般傳統汽車最大的差異就是「自動駕駛」,將來在路上行駛的智能車,多具有等級4(駕駛者可在條件允許下讓車輛完整自駕)或等級5(無須人為駕駛、無方向盤設計的完全自動駕駛)的功能,支撐起這一切的就是汽車零組件(含汽車電子零組件和傳統的零組件)。
汽車零組件在市場上分為OE(原廠)和AM(維修市場),早期汽車零組件由歐美日大廠把持,台灣廠商無法打入OE市場,只能加入AM市場。在2007年美國次貸風暴後,美國的車廠陷經營危機,汽車供應鏈出現倒閉潮。2011年,美國車市復甦,但原本的協力廠商已經不見了,美國車廠只好到海外找供應鏈,有AM經驗的台廠自然成首選。
台灣的汽車零組件集中在中部的八卦山脈,北起台中大甲,南到彰化,這些黑手老闆撐起台灣汽車傳統零組件的一片天。之後由於駕駛人愈發要求安全與舒適,倒車雷達影像、輔助駕駛等汽車電子模組逐漸成為標準配備,汽車電子零組件的需求大增。一輛車子的成本中,電子零組件的比重持續增加,這也讓眾多台灣廠商嗅到商機。
台系電子廠在3C產業早已成為一方之霸,切入第4個C(Car)更是水到渠成。加上智能車是未來看好的產業,台系電子廠也紛紛加入,代工大廠鴻海(2317)更是籌組MIH電動車聯盟,進軍智能車市場。
以前汽車產業被視為傳統產業(簡稱傳產),但是在全球汽車市場蓬勃發展之後,過去涇渭分明的傳產與電子產業正逐漸融合在一起,例如台灣傳產的汽車零組件與汽車電子零組件就匯聚在一起,形成汽車模組供應鏈,競爭力不輸國際大廠,將成為未來股市最旺盛的多頭群組。
下一個10年,智能車產業將複製上一個10年智慧型行動裝置的榮景,經營企業的業主可以想辦法切入產業供應鏈,個人職場的選擇可以朝智能車的公司做規畫。
想想過去10年,你如果在半導體產業工作,薪資一定比一般產業優渥,未來智能車產業也將如此。投資人可以好好研究哪些公司有在智能車產業布局,以參與未來10年主流產業的成長機會。(本《Smart智富》專欄作者為財經與投資作家、台中科技大學講師)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