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中逢甲商圈三興閣布袋戲團遇祝融 3千尊戲偶陷火窟損失逾千萬

郭昱晴公審路人直播「鬼祟男」挨轟 晚間刪文道歉了

美軍奇襲伊朗!行動代號「午夜鐵鎚」內幕曝光 美防長這樣說

築橋亦築心 潘學恩與武恩德營造的信念工程

武恩德營造(右)獲頒【公共建設與社會貢獻菁英獎】,董事長潘學恩(右)與商 業發展研究院許添財董事長(左)合影。(攝影/徐裕庭、鄭人化)
武恩德營造(右)獲頒【公共建設與社會貢獻菁英獎】,董事長潘學恩(右)與商 業發展研究院許添財董事長(左)合影。(攝影/徐裕庭、鄭人化)

在人們往來穿梭的高架道路下,有一群人默默守護著台灣基礎建設的安全。這些不在鎂光燈下、卻關乎每一位市民日常生命安全的工程背後,有著如岩磐般穩固的信念─那就是武恩德營造董事長潘學恩的初心與堅持。

文 / 劉正廷 攝影 / 武恩德營造提供

在繁忙的國道上,大眾總習以為常地行駛於一座座橋梁之上,卻少有人注意,那些支撐起日常安全的鋼(結)構與地基,背後承載著多少人的專業、責任與堅持。

潘學恩,武恩德營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一位從鋼鐵起家的營建人,不僅以嚴謹的專業精神守護台灣橋梁安全,更以信仰與文化為軸,注入營造業少見的溫度。他的故事,既是一段企業崛起的歷程,更是一場從災難中挺身而出

的修煉。

扎根營造專業

打造橋梁安全的守護者

武恩德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創立多年,長期專注於橋梁耐震補強工程,是一家極具專業深度與技術實力的在地營造企業。在董事長潘學恩的帶領下,公司將「安全、品質、責任」作為最高原則,持續投入全台橋梁結構檢修、耐震補強、加固設計等專案,為台灣面對地震威脅的公共建設提供堅強後盾。

「橋梁不只是工程結構,更是連接社會穩定與民眾信任的關鍵環節。」潘學恩始終強調,營造業的本質,是在最堅實的基礎上建構最安定的未來。

正因如此,武恩德不僅在施工品質上嚴格把關,更在工法創新與材料應用上持續精進,同時積極參與政府公共建設專案,成為台灣橋梁安全網不可或缺的一環。

每一座橋 

都是一段責任的承諾

自九二一地震後,台灣政府針對全國橋梁進行耐震補強工程,開啟了基礎建設的重要轉型契機。年輕的潘學恩洞察趨勢,在父親經營鐵工廠的基礎上創立允赫工業,專攻橋梁鋼構配件與補強工程。一路從分包起家,他用十年耕耘,逐步奠定產業地位。

但真正讓他從工程師成為「工程帶領者」的是一場意外。在承接北市忠孝橋耐震工程時,於淡水河工地發生意外,引發輿論風暴與外界質疑。面對壓力,潘學恩選擇承擔責任,親自處理後續,並從此與「武恩德財神」結下深刻因緣。

他在自家廠區興建「無極武恩聖宮」,奉祀天官五路武財神,將感恩與信念化為企業精神,也在企業改名為「武恩德營造」後,正式走上以信仰為根、責任為本的營建道路。

技術專業×智慧營造

打造公共建設的模範工程

如今的武恩德,持續在交通道路橋梁精進提升並多元發展至建築。從國道三號台南柳營至烏山頭段、國道一號后里舊社路及三線路跨越橋改建,國道十號里港至旗山段、國道一號新營服務區改建、雲林縣橋梁補強等多項大型工程,處處可見其團隊穩健的技術與品質。

在施工品質上,潘學恩要求「以科學態度對待每一項工程」,引進高品質鋼構材料、自行開發施工模組,強調工地紀律與現場安全。他也預見未來趨勢,佈局AI智能監測系統,與大型科技公司合作,建立橋梁智慧維護平台,為公共工程帶來數據化轉型。

「我們不只建設硬體,更要建構台灣基礎建設的信任體系。」這是潘學恩面對工程標案時,最常對團隊說的一句話。

如今的武恩德,持續在交通道路橋梁 精進提升並多元發展至建築。
如今的武恩德,持續在交通道路橋梁 精進提升並多元發展至建築。

信仰與責任

撐起營造業的雙重靈魂

與多數營造公司不同,武恩德是一家同時肩負文化信仰與企業責任的公司。

無極武恩聖宮不僅是員工信仰的心靈寄託,也成為凝聚社區力量的平台。從舉辦現代祭典到公益捐贈、災後協助重建,武恩德將「營造」的定義,延伸到心與心之間的連結。

二○二四年歲末,武恩德舉辦感恩餐會,廣邀合作夥伴與藝文界、宗教界人士參與,現場有來自政界、產業界、演藝界代表到場共襄盛舉,展現企業內外兼修的能量與視野。

在地方深耕的同時,潘學恩也以「橋梁」作為對外溝通的象徵—橋,不只是建設,更是連結地方與城市、傳統與創新、企業與社會的載體。

築的不只是橋梁道路

更是社會的信任感

多年來,武恩德營造在全台深耕公共工程,以專業品質築起堅實基礎,更以社會責任為己任,積極投入社區關懷、公益行動與文化推動。他們相信,建設的不只是橋梁道路的輪廓,更是社會的信任與永續的價值。

未來,潘學恩計畫擴大團隊規模,強化人才培育制度,導入智慧建設與綠色工法,邁向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營造企業。他深信,營造業不該只是「執行者」,更應是「引領未來的參與者」。

自家廠區興建「無極武恩聖宮」,奉祀天官五路武財神。
自家廠區興建「無極武恩聖宮」,奉祀天官五路武財神。

橋接時代使命 連結希望與堅持

潘學恩沒有選擇走一條最容易的路。他從工安意外中重新站起,用信仰與誠意擘劃企業願景,從工地現場一步步走上台灣營建界的前線。他築的橋,不只是鋼筋水泥,更是連結安全、文化與信念的通道。

當我們走過那些平穩堅固的橋梁時,也許看不見他的名字,卻早已在那看不見的底部,寫下了「值得託付」四個字。

專業實踐與社會貢獻的雙軌前行

在營造產業中,武恩德的名字代表著一種穩健、專業與誠信的精神。公司培養工程團隊技術人才,投入設備升級、導入綠色工法,從設計、施工到後續維護,皆秉持對環境與未來的長遠責任。

同時,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CSR)上,潘學恩更展現遠見。他認為:「一個營造企業,若只看重工程,終究只是技術商;若願意為社會留下深刻痕跡,才是真正的建設者。」

從都市更新、邊陲地區道路改善,到文化保存、社區共榮,武恩德的足跡早已超越圖說與藍圖,而深植在許多台灣人的日常風景中。

公共建設之外

更有人文關懷的溫度

營造業常被視為硬體產業,然而在潘學恩的眼中,它也應該具有「溫度」。多年來,武恩德營造積極參與地方公益行動,支持弱勢學童教育、捐助社區重建、參與災後基礎建設修復,甚至與地方文化團體合作,將營造工地轉化為展示在地文化、藝術創意的公共平台。

例如在某項橋梁補強工程中,潘學恩主動邀請藝術家與社區長者參與護欄設計,將原本冰冷的結構注入人文風景。這不僅讓建設更具在地連結,也讓營造業者的角色從「施工者」轉變為「共創者」。

「我們蓋的不只是橋,而是社會的信任感、地方的凝聚力。」這句話,正是潘學恩最真實的信念寫照。

【提名評語摘錄】

在董事長潘學恩的領導下,武恩德營造不僅以橋梁補強專業守護台灣交通安全,更以企業文化結合信仰、公益與在地連結,展現營造業少有的人文關懷與永續思維。其在公共建設與社會貢獻的表現,堪為產業標竿,榮獲《公共建設與社會貢獻獎》,實至名歸。

卓越雜誌2025.5號469期
卓越雜誌2025.5號469期

延伸閱讀

「粉紅超跑」衝民宅賜福 腰椎曾斷3截...屋主飆淚謝拜媽祖讓她重生

暑期社區職場體驗增百名額 青年助視障者接觸藝術

職安法翻修 明確定義霸凌

北市音圖中心總工程費暴增至破百億 議員:標得出去?

相關新聞

令人震驚的AI現實

如果開發AI的企業或開發者,竟然不了解AI的運作原理或錯誤的根源,那會是怎麼樣的情況?恐成為一場不折不扣的災難。

台灣紡織以智慧科技、永續發展 提高市場競爭力

台灣紡織產業擁有悠久的歷史背景,在全球服飾供應鏈中,佔有重要角色。面對全球市場變遷,台灣紡織產業必須透過「創新研發」來提高附加價值與與永續發展競爭力。

卓越雜誌推廣公益 林少萍響應捐款澎湖海基金會

致力於關心澎湖島上居民健康,財團法人澎湖海文教醫療慈善基金會董事長黃凱文醫師,率領一群熱心助人的醫師,前進澎湖進行義診及衛教。卓越媒體集團社長 徐邦浩關心離島醫療照護不足,特邀HOII創辦人林少萍也響應公益捐出善款,共同守護澎湖居民的健康。

國寶文物重生 應化社會百態 從故宮百年院慶到描金佛卡文化轉譯

在時代動盪與心靈匱乏的當下,佛法不再只是寺院高牆內的經卷,而應化成為對現代人日常中可感、可依的精神資糧。欣逢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的歷史契機,法藏大和尚與僧伽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攜手策劃,推出「故宮百年紀念描金佛卡系列」,取材自院藏泥金佛經,融合《妙法蓮華經‧普門品》中觀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之智慧,將古老典義轉化為生活中的圖像語言,重構信仰與現實的深層對話與生活指引。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建構韌性與創新的金融市場、邁向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二○二四年八月,《卓越雜誌》專訪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聚焦他上任後針對總統賴清德要將台灣打造成「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施政藍圖。一年後,面對全球地緣政治升溫、經濟週期反轉、虛實交錯的科技挑戰,本刊再度由副社長蕭輔民率採訪團隊專訪彭主委,請主委獨家分享上任一年多以來的施政成果及未來願景。

美債危機 楚歌四起

受到關稅政策影響,美國國債出現拋售潮襲擊,美國政府勢必面臨「債劵贖回」的高利息壓力,並引起廣大投資者對於美國政府的信評質疑,美元將因此走向貶值趨勢,不再是國際資金避風港,進而帶來「美債倒閉」的危機風險。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