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方財政與產業發展 從財政劃分法到競爭力提升

在台灣,地方財政結構決定各縣市的發展潛力,影響基礎建設、產業發展與公共服務的品質。其中,政府的財政劃分法規範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比例,而統籌分配款則成為許多地方政府仰賴的重要財源。然而,各縣市的財政條件不一,資源分配與運用方式亦有所不同,導致地方發展的落差日益擴大。
文 / 劉正廷
在地方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在財政架構內有效運用資源,以強化產業競爭力並確保經濟發展,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各地政府必須在數位轉型與傳統產業扶持之間取得平衡,確保長遠的經濟發展動能。
以苗栗為例,地方建設與特色產業的發展仍有未竟之處,如何透過財政規劃與監督機制,確保資金能夠合理運用,正是對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一大考驗。除基礎建設的推進,苗栗也須關注其傳統產業如陶瓷、農業及觀光資源的永續發展,運用適當的財政政策與資金調度,確保這些產業能夠得到足夠支持,以提升競爭力並帶動地方經濟。
近年來,全球經濟轉型快速,數位科技與AI發展加速,而台灣在面對數位經濟崛起的同時,也需要解決傳統產業如何適應新環境的問題。當政府資源向科技產業傾斜時,如何在數位轉型與傳統產業的支持間取得平衡,將決定地方經濟的未來。
本文將從財政劃分法的運作機制、地方政府的資源挑戰、選舉對地方產業政策的影響,以及企業如何適應政府財政變化四大面向,探討台灣地方財政與產業發展的現況。
統籌分配款的分配方式與挑戰
統籌分配款的分配方式,主要依據人口數、財政能力、基礎建設需求與經濟活動水準等因素計算。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幾個挑戰:
經濟強縣與財政依賴縣市的差距
●經濟發達的六都(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通常能夠透過自籌財源(稅收)維持較健全的財政運作,較不依賴統籌分配款。
●相較之下,部分縣市高度依賴統籌分配款,導致地方經濟難以自主推動,財政壓力持續累積,進一步影響地方建設與公共服務的長期發展。
基礎建設與產業發展的資源分配
●許多地方政府將統籌分配款主要用於基礎建設,如道路修繕、公共設施更新等,這類支出能夠短期內帶來可見的政績,但未必能有效促進產業升級。
●相較之下,若能將資源導入產業發展,透過招商、政策補助、技術升級等方式,帶動地方經濟成長,將能創造更長遠的財政效益。
中央與地方的財政權責矛盾
●由於地方財政長期依賴統籌分配款,部分縣市難以完全自主規劃財政支出,導致地方政府的政策執行彈性受限。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在分配資源時,需考量政治現實與選舉結構,使得財政決策往往帶有一定的選舉考量,導致資源無法有效配置到真正需要發展的產業領域。
財政劃分法與統籌分配款的機制
財政劃分法的基本架構
台灣的財政劃分法(財政收支劃分法),規範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財政責任與收入來源,使地方政府能夠獲得必要的財源來維持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根據該法,地方政府的財源主要來自以下三類:
一、地方稅收(如房屋稅、地價稅):與地方經濟發展程度直接相關,財政能力較強的縣市可透過高額稅收維持財政運作。
二、統籌分配款:由中央政府統一收取部分稅收,依照特定標準分配給地方政府,補足財政不足的縣市。
三、特別補助款:針對重大建設或特殊需求,中央政府提供的額外補助資金,以解決地方短期財政需求。
其中,統籌分配款的設計初衷,是為了縮小地方財政的發展落差,確保經濟較不發達地區也能獲得足夠資源。然而,由於各縣市的財政體質、人口結構與產業發展不均,統籌分配款的使用方式與實際成效,也產生相當大的落差。
一般認為,錢下放後,正考驗地方合理花錢的能力,特別是在財政壓力較大的縣市,如苗栗,是否能夠有效運用資金來推動地方發展,成為財政監督機制的重要議題。
地方選舉與產業發展的影響
選舉如何影響財政資源的調配
地方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往往受到選舉的影響。在競選期間,縣市首長更傾向於推動短期內可見成效的建設計畫,以強化施政成果並獲得選民認同。這些計畫通常包括: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拓寬、觀光景點開發、公共建築新建或改造。以及短期補助與政策優惠,如農業補助、企業租稅減免、青年創業補貼等。
雖然這些措施能在短時間內活絡地方經濟活動,但若欠缺長遠規劃,可能難以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大量投入基礎建設,但未能同步推動產業發展,導致公共建設閒置或使用效益不彰。
產業政策的長短期矛盾
在選舉導向的財政政策下,地方政府面臨短期政績與長期產業發展的矛盾:短期政策有多數地方政府偏向推動快速見效的公共建設,例如都市景觀改造、短期就業方案等,這些政策有助於選舉期間拉抬支持度,但對產業附加價值的提升有限。長期政策包含產業轉型與數位發展,需要較長的時間與資源投入,但這類政策往往在選舉期間較難獲得關注,因為選民較難直接感受到短期收益,導致政策推動力道不足。
要確保地方經濟穩定成長,地方政府需在短期政績與長期產業發展之間取得平衡,避免因選舉導向的施政決策,影響地方產業的長遠發展。
數位轉型vs.傳統產業的資源競爭
AI與科技產業的政府支持
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AI、智慧製造、半導體產業,希望透過科技創新提升國家競爭力。為此,政府投入大量資源於智慧科技園區建設,提供企業創新環境與基礎設施;數位轉型補助,協助企業導入自動化與數據管理技術;5G 與雲端技術推廣,促進數位基礎建設與新興產業應用。
這些政策確實帶動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但相對地,傳統產業卻面臨資源分配的挑戰。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傳統產業往往無法獲得與科技產業同等的補助與政策支持。
傳產面臨的生存挑戰
在數位轉型的大趨勢下,傳統產業正面臨三大挑戰:
一、數位落差加大:許多傳統產業企業難以適應新技術環境,數位化程度低,無法有效提升生產效率或轉型升級。
二、年輕勞動力外流:科技產業的發展吸引大量年輕人才投入,使傳統產業面臨技術傳承與人力短缺的問題,影響長期競爭力。
三、資源向科技產業傾斜:政府補助與政策支持多集中於新興科技產業,導致傳統產業未獲得足夠的支持,進一步加劇產業間的發展不均衡。
要確保地方經濟的多元發展,政府需在科技與傳統產業之間建立更平衡的資源分配機制,協助傳統產業進行技術升級,而非單純將政策資源集中於新興產業。
優化地方財政與產業發展的關鍵策略
一、優化統籌分配款運用,提升產業競爭力:統籌分配款應優先支持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而非僅聚焦於基礎建設,以確保資源能有效促進地方產業競爭力。
二、地方政府應制定長遠產業政策,減少選舉影響:地方政府應建立長期產業發展藍圖,避免短期選舉政策主導財政運用,確保經濟政策具有延續性與實質效益。
三、數位轉型與傳統產業並行,打造多元經濟生態:政府應平衡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資源分配,協助傳產導入數位技術,確保地方經濟穩定發展,不因數位落差而產生結構性失衡。
四、企業應強化產業聯盟,提升政策影響力:企業可透過公會與協會積極參與政策對話,爭取政府資源,確保產業發展需求被納入政策考量,形成政府與產業的良性互動。
這些策略不僅有助於改善地方財政運作,也能促進產業發展,使台灣各地區在財政公平、產業競爭力與經濟永續發展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