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阿茲海默症2新藥要價逾150萬元 用藥資格須過4關卡

台灣地方財政與產業發展 從財政劃分法到競爭力提升

在台灣,地方財政結構決定各縣市的發展潛力,影響基礎建設、產業發展與公共服務的品質。其中,政府的財政劃分法規範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比例,而統籌分配款則成為許多地方政府仰賴的重要財源。然而,各縣市的財政條件不一,資源分配與運用方式亦有所不同,導致地方發展的落差日益擴大。

文 / 劉正廷

在地方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在財政架構內有效運用資源,以強化產業競爭力並確保經濟發展,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各地政府必須在數位轉型與傳統產業扶持之間取得平衡,確保長遠的經濟發展動能。

以苗栗為例,地方建設與特色產業的發展仍有未竟之處,如何透過財政規劃與監督機制,確保資金能夠合理運用,正是對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一大考驗。除基礎建設的推進,苗栗也須關注其傳統產業如陶瓷、農業及觀光資源的永續發展,運用適當的財政政策與資金調度,確保這些產業能夠得到足夠支持,以提升競爭力並帶動地方經濟。

近年來,全球經濟轉型快速,數位科技與AI發展加速,而台灣在面對數位經濟崛起的同時,也需要解決傳統產業如何適應新環境的問題。當政府資源向科技產業傾斜時,如何在數位轉型與傳統產業的支持間取得平衡,將決定地方經濟的未來。

本文將從財政劃分法的運作機制、地方政府的資源挑戰、選舉對地方產業政策的影響,以及企業如何適應政府財政變化四大面向,探討台灣地方財政與產業發展的現況。

統籌分配款的分配方式與挑戰

統籌分配款的分配方式,主要依據人口數、財政能力、基礎建設需求與經濟活動水準等因素計算。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幾個挑戰:

經濟強縣與財政依賴縣市的差距

●經濟發達的六都(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通常能夠透過自籌財源(稅收)維持較健全的財政運作,較不依賴統籌分配款。

●相較之下,部分縣市高度依賴統籌分配款,導致地方經濟難以自主推動,財政壓力持續累積,進一步影響地方建設與公共服務的長期發展。

基礎建設與產業發展的資源分配

●許多地方政府將統籌分配款主要用於基礎建設,如道路修繕、公共設施更新等,這類支出能夠短期內帶來可見的政績,但未必能有效促進產業升級。

●相較之下,若能將資源導入產業發展,透過招商、政策補助、技術升級等方式,帶動地方經濟成長,將能創造更長遠的財政效益。

中央與地方的財政權責矛盾

●由於地方財政長期依賴統籌分配款,部分縣市難以完全自主規劃財政支出,導致地方政府的政策執行彈性受限。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在分配資源時,需考量政治現實與選舉結構,使得財政決策往往帶有一定的選舉考量,導致資源無法有效配置到真正需要發展的產業領域。

財政劃分法與統籌分配款的機制

財政劃分法的基本架構

台灣的財政劃分法(財政收支劃分法),規範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財政責任與收入來源,使地方政府能夠獲得必要的財源來維持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根據該法,地方政府的財源主要來自以下三類:

一、地方稅收(如房屋稅、地價稅):與地方經濟發展程度直接相關,財政能力較強的縣市可透過高額稅收維持財政運作。

二、統籌分配款:由中央政府統一收取部分稅收,依照特定標準分配給地方政府,補足財政不足的縣市。

三、特別補助款:針對重大建設或特殊需求,中央政府提供的額外補助資金,以解決地方短期財政需求。

其中,統籌分配款的設計初衷,是為了縮小地方財政的發展落差,確保經濟較不發達地區也能獲得足夠資源。然而,由於各縣市的財政體質、人口結構與產業發展不均,統籌分配款的使用方式與實際成效,也產生相當大的落差。

一般認為,錢下放後,正考驗地方合理花錢的能力,特別是在財政壓力較大的縣市,如苗栗,是否能夠有效運用資金來推動地方發展,成為財政監督機制的重要議題。

地方選舉與產業發展的影響

選舉如何影響財政資源的調配

地方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往往受到選舉的影響。在競選期間,縣市首長更傾向於推動短期內可見成效的建設計畫,以強化施政成果並獲得選民認同。這些計畫通常包括: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拓寬、觀光景點開發、公共建築新建或改造。以及短期補助與政策優惠,如農業補助、企業租稅減免、青年創業補貼等。

雖然這些措施能在短時間內活絡地方經濟活動,但若欠缺長遠規劃,可能難以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大量投入基礎建設,但未能同步推動產業發展,導致公共建設閒置或使用效益不彰。

產業政策的長短期矛盾

在選舉導向的財政政策下,地方政府面臨短期政績與長期產業發展的矛盾:短期政策有多數地方政府偏向推動快速見效的公共建設,例如都市景觀改造、短期就業方案等,這些政策有助於選舉期間拉抬支持度,但對產業附加價值的提升有限。長期政策包含產業轉型與數位發展,需要較長的時間與資源投入,但這類政策往往在選舉期間較難獲得關注,因為選民較難直接感受到短期收益,導致政策推動力道不足。

要確保地方經濟穩定成長,地方政府需在短期政績與長期產業發展之間取得平衡,避免因選舉導向的施政決策,影響地方產業的長遠發展。

數位轉型vs.傳統產業的資源競爭

AI與科技產業的政府支持

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AI、智慧製造、半導體產業,希望透過科技創新提升國家競爭力。為此,政府投入大量資源於智慧科技園區建設,提供企業創新環境與基礎設施;數位轉型補助,協助企業導入自動化與數據管理技術;5G 與雲端技術推廣,促進數位基礎建設與新興產業應用。

這些政策確實帶動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但相對地,傳統產業卻面臨資源分配的挑戰。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傳統產業往往無法獲得與科技產業同等的補助與政策支持。

傳產面臨的生存挑戰

在數位轉型的大趨勢下,傳統產業正面臨三大挑戰:

一、數位落差加大:許多傳統產業企業難以適應新技術環境,數位化程度低,無法有效提升生產效率或轉型升級。

二、年輕勞動力外流:科技產業的發展吸引大量年輕人才投入,使傳統產業面臨技術傳承與人力短缺的問題,影響長期競爭力。

三、資源向科技產業傾斜:政府補助與政策支持多集中於新興科技產業,導致傳統產業未獲得足夠的支持,進一步加劇產業間的發展不均衡。

要確保地方經濟的多元發展,政府需在科技與傳統產業之間建立更平衡的資源分配機制,協助傳統產業進行技術升級,而非單純將政策資源集中於新興產業。

優化地方財政與產業發展的關鍵策略

一、優化統籌分配款運用,提升產業競爭力:統籌分配款應優先支持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而非僅聚焦於基礎建設,以確保資源能有效促進地方產業競爭力。

二、地方政府應制定長遠產業政策,減少選舉影響:地方政府應建立長期產業發展藍圖,避免短期選舉政策主導財政運用,確保經濟政策具有延續性與實質效益。

三、數位轉型與傳統產業並行,打造多元經濟生態:政府應平衡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資源分配,協助傳產導入數位技術,確保地方經濟穩定發展,不因數位落差而產生結構性失衡。

四、企業應強化產業聯盟,提升政策影響力:企業可透過公會與協會積極參與政策對話,爭取政府資源,確保產業發展需求被納入政策考量,形成政府與產業的良性互動。

這些策略不僅有助於改善地方財政運作,也能促進產業發展,使台灣各地區在財政公平、產業競爭力與經濟永續發展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

卓越雜誌2025.3號467期
卓越雜誌2025.3號467期

延伸閱讀

中國兩會 學者關注舉債與軍隊人大代表

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 1數字向美發出「不怕貿易戰」訊號

宜蘭觀光數位轉型無紙化優惠券上線 冬山商圈率先響應

新北公私合建計畫中止 中和警分局改自建啟動招標

相關新聞

領氫未來的實踐者 陳彥岑的科技創新與健康使命

當大多數人仍把氫氣視為遙遠的未來科技時,他已帶著團隊從台灣出發,走進日本家庭、醫療機構與休閒產業,實踐氫健康的日常應用。他是氫元生物科技董事長陳彥岑,一位來自金融背景的創業者,也是一位深信「氫分子將改變人類健康生活」的技術領航人。

《卓越40菁英獎》見證各界典範 共築社會善的循環

走過四十年的深耕與堅持,2025年4月11日晚間,《卓越媒體集團》於寒舍艾美酒店盛大舉行《卓越雜誌》創刊40週年慶暨《卓越40菁英獎》頒獎典禮及晚宴。

深耕高雄的專業經紀證券商 安泰證券努力追求極致

安泰證券榮獲《2025卓越證券評比》「最佳區域服務團隊獎」殊榮,證明安泰證券從穩健中追求極致,不斷努力精進,將最佳的軟、硬體設備與服務提供給客戶。

群益金鼎證券 數位業務處 年輕團隊多角化策略 為客戶創造財富

群益金鼎證券因應數位轉型,成立「數位業務處」以專精的優質服務滿足各項多元需求,以最年輕的團隊提供耳目一新、更具互動性和更便利的服務。同時善用Line@及自媒體影音等服務設備加強客戶黏著度。

兆豐證券展現多項金融友善服務 保障客戶最大權益

兆豐證券多年來將公平待客原則內化為企業核心精神,並以具體行動落實公平待客各項原則,確實保障金融消費者的最大權益。此次,兆豐證券更榮獲《2025卓越證券評比》「最佳公平待客獎」之殊榮,未來也將持續精進品牌精神,提供投資人有溫度的誠信服務。

第一金證券榮獲雙獎殊榮 持續精進永續發展

第一金證券近年強化承銷輔導業務,以專業知識及貼心服務深獲企業客戶信任,同時將ESG永續發展深植企業營運活動,屢屢獲得外界肯定,榮獲《2025卓越證券評比》「最佳承銷團隊獎」及「最佳ESG獎」兩項殊榮。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