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電混合動力電動車將主導未來市場

近年來,物價高漲,汽車售價與貸款利率始終居高不下,尤其純電動車的售價比混合動力電動車高出許多,因此「油電混合動力電動車」能減輕燃油成本,又能達到淨零碳排目的,自然成為市場上最暢銷的車型之一。
文.李振麟
現階段的電動車性能,始終面臨「成本」、「充電時間」以及「續航力」等問題難解,因此要達到普及化程度,仍有許多問題待解決。即使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品牌「豐田集團」,也投入近二十年的資金與技術才有今日成果,因此目前市場上,多數油電專利權,幾乎都被「豐田集團」所獨攬。
油電混合動力車受消費者青睞
油電混合動力車的優勢,除了低速中藉以「電力」運轉之外,在中高速行駛中,也可採用「燃油與電力」系統搭配,如此便可以減輕燃油成本,以達到淨零碳排目的。電動車的充電站設備以及續航力問題便可因此迎刃而解,因此許多車廠,相繼投入油電混合動力的研究創新。
近年來,物價高漲,汽車售價與貸款利率,始終居高不下,市場消費者也越來越關注於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尤其是純電動車的售價本就比混合動力電動車高出許多,所以「混合動力汽車」也就較受市場歡迎,低價與創新的「混合動力電動汽車」,自然成為市場上最暢銷的車型之一,根據相關紀錄顯示,以豐田的Sienna車型、Highlander Hybrid車型以及本田的Civic Hybrid等品牌,最受消費者青睞。
如今全球電動車產業,以兼顧「綠能環保」與「傳統燃油」的混合動力車成長最迅速,車商在性能規劃上,也從原本的純電研發,調整為「動力混合型」,以迎合消費者需求,如歐洲的「Mercedes-Benz賓士」推出電力燃油引擎,「日產豐田」與「韓國現代」也相繼推出混合動力車款,不僅解決純電動力的高成本問題,使用者也無需改變原本用車習性,加油站的基礎設施也無須變動,一併同時解決純電與傳統燃油間的問題,進而達成節能減碳目標。
全球朝向綠能政策推動,但在短時間內還無法擺脫傳統燃油市場的消費需求,而且充電樁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普及,「混合動力電動車」自然就主導未來的消費市場。二○二三年全球主要電動車品牌,前八名如下:第一名為特斯拉、第二名為比亞迪、第三名為廣氣汽車、第四名微福斯汽車、第五名為上汽汽車、第六名為現代汽車、第七名BMW、第八名為賓士汽車。
中國大陸以混合動力電動車為消費趨勢
中國大陸在地品牌持續增加,電動車性能上,也採以「當地環境」為主,中國大陸本就是全球最大電動車消費市場,近年來產銷數量皆可視為全球首位,以二○二四年度市場排行榜,「比亞迪」就佔據整體市場第一名,第二名則為在地生產製的「特斯拉Tesla Model Y」。
插電式的混合動力車PHEV崛起,許多車商逐漸調整策略,同樣投資於「混合動力車」領域,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增加電動車市場挑戰,如日本豐田集團Toyota、美國福特汽車Ford、富豪汽車Volvo,美國、義大利與法國,以及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等汽車產業巨頭,皆已擴大「混合動力電動車PHEV」生產線規劃,帶動電池與金屬材料市場消費需求,以及零件行業連鎖反應。
如PHEV屬於冷啟動頻率較高的車型,因此「觸媒轉換器」是最重要的元件之一,推動觸媒轉化器市場的商機需求。另一方面,冷啟動運作時,將會造成內燃機的污染率提升,因此PHEV所使用的觸媒轉化器,亦需要更多的「鉑金Platinum」、「鈀金Palladium」,甚至於「銠Rhodium」等貴金屬,用以淨化所產生的污染廢氣。
如此一來,混合動力電動車的市場策略調整,將更有利於訴求綠能環保與消費者找到一個全新平衡點,並達到盈利目地。然而「混合動力電動車PHEV」的電池容量較小,對於「鈷」和「鎳」等電池原料需求,也相對減少許多,因此對電池製造業而言,帶來負面影響,因為PHEV車種對充電基礎設施的依賴程度比較低,也直接降低充電樁設備的投資。
總而言之,對於國土面積版圖較大的中國大陸與美國而言,路程距離遙遠而導致行車時程較久,消費者對於遠途里程下的「電池續航力」,普遍感受到焦慮不安,再加上電動車的購入成本較高於傳統車輛的考量,影響對純電動車的接納程度,進而推動「油電雙向功能」的車型選擇意願,「混合動力車型」也逐漸躍居為電動車市場的主力。汽車市場上以「比亞迪」的價格較為親民,然而「特斯拉Model Y」車款的銷售,最受市場歡迎。
美國車以空間與舒適感為主要考量
美國電動車市場,採以「購置補貼」與「鼓勵研發創新」政策,以加速電動車市場普及化。近年來,美國汽車市場越來越重視「材料品質」、「內部裝置」與「配件功能」等性能,尤其是車內體驗感受以「舒適」與「空間」為首要考量,包含資訊及娛樂功能性,介面設計與操作便利性等要求。在美國政府去中化政策下,市場品牌以「非中國大陸」為主,除了歐洲之外,亞洲廠牌次之,目前亞洲品牌多數集中在「日本豐田Toyota」以及「韓國現代Hyundai」兩大車種。
川普上任後,在與「特斯拉」電動車的馬斯克合作,預測美國汽車市場將朝向「自動駕駛」方向規劃,不僅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對於自動駕駛的聯邦法規鬆綁。國會所制定的法案,也讓州或地方政府,藉以制定一套在地的相關法規,對於特斯拉的馬斯克而言,可為一項重大利多消息。
比亞迪BYD與特斯拉Tesla稱霸市場
全球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無論「純電式」或「混合動力式」,在銷售上都大幅度增長。根據「市場調查研究公司Rho Motion 」所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全電動車最大消費市場,以中國大陸銷售量遙遙領先,成為電動車市場的主核心動能,電動車巨頭「比亞迪BYT」與「特斯拉Tesla」成為電動車領域兩大霸主,爭鋒相對、互不相讓。尤其是電池技術上的不斷研發創新,不僅提升續航能力與充電速度,對於成本遞減上也有所幫助,尤其是「超級充電網路」成了競爭利器,更是加劇雙方在電動車市場上的行銷激戰。
特斯拉電動車於二○○三年成立,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目前是美國「電池驅動電動車」的市場領導者,佔據市場銷售量約七十%,其中以「旗艦車型Model 3」最受歡迎,除了電動車事業體以外,亦從事於「充電樁」、「電池技術」以及「自動駕駛」的設計、研發與製造。
特斯拉的營運方式,採取如「蘋果Apple」直接面對消費者「Direct to Consumer, DTC」 的商業策略,監控與了解消費者的喜愛需求。如果市場訂單強勁,特斯拉就會啟動加班擴大產能;反之,則生產線排程就會放緩,透過DTC經營模式,接單後才進行生產製造,有效控制成本預算,再加上不斷地推出研發創新,「特斯拉品牌」才能夠始終在全球市場中,保持穩定的領導位置。
比亞迪電動車於二○○三年成立,是一家民營汽車製造業,致力於「BEV純電」以及「混合動力PHEV」車型生產,比亞迪「混合動力PHEV」電動車佔據世界領導位置。在BEV純電動車上,則略遜於「特斯拉Tesla」,比亞迪除了生產電動車以外,也投資於「磷酸鐵鋰電池LFPB」的研發製造。
近年來,「比亞迪」設計多元化,在市場上顯著優勢,不僅投資於「純電動車」,也切入「插電混合式電動車」生產製造,尤其是充電設備的基礎建設投入,吸引市場上許多消費者投入,也推動比亞迪在市場上的銷售量不斷突破。雖然比亞迪在電動車市場中取得不錯成績單,但是公司營運上,還是採以「模仿與學習」競爭者技術,再加上透過價格競爭來取得市場佔有率。在經濟狀況不斷惡化的中國大陸,多數中企品牌,已經大幅減少技術上的創新研發,對於企業營運的可持續性與長期發展遠景,相對令人質疑。
儘管目前「比亞迪」經營之術令人矚目,然而除了來自於政府部門補貼,以及供應鏈的加工成本調降而獲利,對於車型研發創新與功能性應用,仍然不及於「特斯拉」的成熟經營之道。「比亞迪」在供應鏈上的成本降價,也逐漸出現零配件品質下滑,不良率與故障率因此也不斷出現,如果未來沒有政府補貼政策介入,車體品質與服務功能將會失去基本條件,因此比亞迪的經營可持續性,深具挑戰性。
如今世界兩大電動車霸主,到底誰能成為最終王者,仍然是無法確定。然而「比亞迪」的崛起,絕對是不可輕忽的。未來電動車性能不斷研發創新下,多元豐富的市場競爭,將會更加激烈無情,對於消費者而言,卻有了更多選擇機會。
中國大陸汽車面臨庫存滯銷問題,採取「以價換量」的惡性行銷手段,在無情的價格戰攻掠下,即使是「特斯拉」也被迫要調降售價,給予已奄奄一息的車市,投下了一顆沉重的深水炸彈。殘酷競爭的全球車市,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近年來,中國大陸電動車低價策略,在銷售量上展現大幅成長,如「比亞迪」電動車,透過與當地經銷商合作,企圖在海外各地搶奪一席,然而目前全球性的充電樁網絡基礎設施仍然薄弱短缺,因此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自動駕駛與充電樁系統 讓特斯拉保持市場優勢
特斯拉致力於「自動駕駛技術」以及全球「充電樁網絡建設」,尤其是自動駕駛系統上的FSD功能,在透過資料收集與不斷分析學習,其所累積的智慧功能,已經是獨步全球,雖然目前仍受到法律限制,但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導航技術」,已是業界公認最佳的系統之一。
另一方面,特斯拉所建構的「全球式充電站Supercharger」網路系統,使用「內燃機」強制進氣裝置,擁有480伏快速充電技術,大大降低消費者在長途旅途中的充電擔憂,由於便捷與充電迅速,「通用」、「賓士」、福特」、「Volvo」等知名品牌,都加入這系統運作,為特斯拉開闢另一個高達數億美元的「充電授權」商機,藉由「自動駕駛」以及「充電樁網絡系統」的創新技術,建立起強大的全球化版圖,整體獲利表現也優於其他品牌競爭者,不僅持續穩固在電動車市場的行銷條件,也確立了電動車的世界領導地位。
歐洲市場起步較晚 正積極追趕中
近年來歐洲各國面對疫情肆虐、烏俄戰爭、能源飆漲與通貨膨脹等災害不間斷,影響消費者信心,雖然歐盟深受烏俄戰事影響,經濟面臨許多的挑戰,電動車發展事業起步也較晚,市場的銷售量也因此受到衝擊。但是歐盟區的汽車事業體基礎本就扎實穩固,在研發與創新上,很快就能迎頭趕上。觀察二○二一年的整體車市供應鏈,遭遇到汽車晶片短缺危機,銷售年增率大幅降低,歐盟國家的經濟因此走向衰退,顯示出汽車工業對於歐洲國家的重要性。
雖然歐洲製造業在傳統燃油車方面,有著世界領導地位,但是在電動車方面,卻不具優勢條件,如今歐盟政策推動下,歐洲汽車的自動化發展也有所成果,除了自主研發車用軟體系統以外,對於「電池」與「自動駕駛」方面也有所投資研發,如知名的汽車大廠「賓士Mercedes-Benz」,收購一間電池製造商ACC,並致力於新一代的電池研發技術,BMW與「寧德時代」合作,更是取得圓柱型電池技術,另外也與「英特爾Intel」以及「輝達Nvidia」等科技大廠合作,開發電動車等相關軟體系統。
除了研發技術上有了不錯成果,德國、英國與法國,也陸續提出許多獎勵優惠政策,希望能提振消費買氣。然而,中國大陸電動車商,近幾年來採以「低廉價位」方案並積極進軍歐洲市場,如此大舉傾銷方式,對於歐洲各品牌車廠帶來相當大的競爭壓力,無論價位與性能條件上,對於歐洲製造業,都造成不小威脅,部分車商為了公司營運考量,最終也不得不選擇與中方製造業合作,如「奧迪Audi」與「BMW」就選擇與「寧德時代」合作。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