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罕見公布!共軍南部戰區海軍戰鬥機失事 「垂直落地」畫面曝光

淚送大S入土為安 S媽晚間心痛再發聲「被凌虐10年」:她正得意

高雄箱型車突衝上人行道 來台觀光日籍婦挨撞畫面曝光

全球電動車產業展開割喉戰

近年來全球汽車各大國際品牌相繼投入電動車市場,帶動車市呈現一片熱絡景象,目前全球主要車市排名依序為中國大陸、美國以及日本。在中國大陸與新興國家的汽車品牌相繼崛起及政府強力政策推動,加上業者市場行銷策略運用下,導致惡性競爭日益猖獗,全球電動車產業自此陷入嚴峻的「割喉戰」。

文.李振麟

疫情解封初期,本受制於「晶片供應瓶頸」而逐漸緩和的電動車產業,經過去庫存化成效,帶來訂單逐漸釋出,然而汽車業界卻逆勢加速回補更多庫存量,在各方皆無視早已超額而持續補貨下,嚴重影響到原本去庫存化的時程規劃,最終導致全球庫存爆增,而陷於警戒邊緣。

依美國、中國大陸以及歐洲三大車市銷量數據分析,中國大陸市場恢復速度最快,甚至於超越疫情前的銷量紀錄,美國市場則緊跟在後,歐洲市場則受到戰事紛擾因素而較為緩慢,後續加上中國大陸的補貼政策刺激下,帶動更多的低價電動車投入市場,嚴重影響到正待去庫存化的歐、美、日車輛,造成全球汽車產業陷入更沉重難解的滯銷問題。

電動車是以電池為主要的儲能動力來源,並藉以馬達來驅策運行,目前代表的各式動力車型如,電動汽車(Tesla 特斯拉)、電動機車(Gogoro睿能創意)以及電動腳踏車等。電動車可分為三大製造領域,其分別為電機、電池以及汽機車。在零組件部分,則以電池系統的比率最高,約四十%至五十%,其次則為驅動系統比率,約十五%至二十%,最後則是為車身以及底盤部分,約占十六%至十八%等,其三大系統總合約占整體車子的八成。

中國大陸電動車在補貼政策下 刺激出口貿易

儘管中國大陸各項產業狀況不佳,但電動車品牌,如「比亞迪BYT Auto」、「理想 LiAuto」、「蔚來NIO」 與「小鵬XPeng Motors」等主流品牌,卻扮演起驅動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關鍵力量。經由中央政策推動,如「高度補貼」、「汰舊換新」、「購買稅遞減」以及「車貸監管鬆綁」等,帶動本土電動車有了更多研發創新資源,進而將大量的廉價電動車品牌,推向海內外市場。

在各式電動車品牌相繼競爭於國際市場,中國大陸電動車踴躍推向外銷出口,也寫下高達三千多萬量的歷史成績單,足以重新洗刷全球汽車產業版圖,也為後疫時代的全球製造業,包含「汽車板金壓延」、「零配件鍛造與鑄造」、「鋰電池」、「電氣機械」以及「電子通訊」等上、中、下游產業供應鏈,注入了數劑強心針。

然而各大品牌在無限制的過度開發下,也造成產能過剩警鳴。各家車商為求營運生機,進而展開更激烈的價格廝殺戰,不僅讓汽車產業前景蒙上一層陰影,也嚴重影響到各大品牌的營運收益,當車企基本的生存危機亮起,勢必展開無情的你爭我奪割喉廝殺戰。尤其是受到優惠政策補助,充電樁等基礎設施普及化,以及消費者接受意願逐漸提升等條件下,驅使更多的中製廉價品牌投入市場。近年來中國大陸車企瘋狂搶市下,全球汽車製造業龍頭,如「豐田Toyota」、「大眾VolksWagen」、「現代Honda」等,皆面臨惡性競爭下的滯銷命運。

全球汽車產業版圖出現新變化

亞洲市場銷量明顯增長,主要來自於龐大的中國大陸市場消費。然而在二○二二年八月間,同時在美國簽署通過了「降低通膨法案(IRA)」,不僅給予消費者購買電動車的抵稅優惠,也促使歐美車商供應鏈轉移至北美投資設廠,同步造就北美市場的電動車產量持續增加,其年銷售量也高達一六○多萬輛的倍數成長,逼近五十%以上。

2023 年全球十大汽車銷售量

第一名 豐田汽車 銷售量 1122 萬輛

第二名 大眾汽車 銷售量 924 萬輛

第三名 現代汽車 銷售量 730 萬輛

第四名 斯特蘭蒂斯 銷售量 640 萬輛

第五名 三菱汽車 銷售量 628 萬輛

第六名 通用汽車 銷售量 487 萬輛

第七名 本田汽車 銷售量 397 萬輛

第八名 福特汽車 銷售量 395 萬輛

第九名 比亞迪汽車 銷售量 397 萬輛

第十名 鈴木汽車 銷售量 395 萬輛

在歐洲地區,除了補貼政策外,傳統車廠也積極調整商業模式,嘗試與中國大陸車廠以及電池廠合作,歐洲電動車銷售量因此出現明顯增長。全球電動車版圖逐漸改變,無論是巴西、澳洲、印度、泰國、土耳其等新興國家,都擁有龐大的消費族群,成為業界爭相追求的焦點。

各國的政策驅使電動車產業逐漸朝向在地化發展,美國方面以通過「IRA法案」,也就是提供最高金額七五○○美元(約新臺幣二十四萬元)的稅額減免來購買電動車,同時在去中化政策下,更進一步管制電池零件以及原料,禁止使用中國大陸零件與關鍵性原料,必須在美國或盟友國進行提煉、加工與製造。

歐盟方面,則提出「Fit for 55」綠能環境配套,制定汽車二氧化碳排放標準,增訂綠能新法規,並設定二○三○至二○三四年間,新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減少五十五%,以及新輕型貨車減少五十%排碳量,推動電動車產業朝向「全球在地化」趨勢前進。

另一方面,電動車的功能型態也有所改變,中國大陸在政府政策輔導下,促使製造業投入研發新車款,提供消費者更多的品牌與價格選擇,大幅降低電動車以及傳統燃油車間的比較價差,電動車在功能設計使用上,也朝向以「混合動力」性能為主。

電動車電力供給方式與比例不同,可分為:

純電動車BEV

也就是完全依賴車載「蓄電池組」為供電產生,其車體沒有引擎、油箱、也不再去考慮進氣以及排氣系統,加上車輛本身並不會排放廢氣,因此不用擔心空氣污染。近年來許多車廠都研發推出「BEV 純電動車」,如賓士、BMW、Lexus、Toyota等品牌。目前全球純電動車BEV銷售品牌,「特斯拉 Telsa」仍居全球第一,「比亞迪BEV」第二位、「福斯汽車集團Mini」則佔據第三位,然而第四位與第五位,則分別由新興起來的「上汽汽車SAIC集團」與「廣汽汽車Guangzhou Auto集團」所取代。

混合動力車HEV

結合「內燃機」以及「電動馬達」來驅駛行動,經由行駛過程中的能量回收(Regenerative Braking)以及內燃機發電來充電。「HEV車型」完全無需外部充電、而是藉由「內燃機」以及「電動馬達」來驅策,提高燃油效率以及減少氣體排放,如Honda、本田、豐田等品牌。

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

是一種混合動力電動載具,其主要的特徵在於除了車體載入電池以外,還可經由車上「內燃機」所驅動的發電機充電,也可以由電纜線插入外部「充電樁」等設備為蓄電池充電,如豐田Toyota、福特Ford以及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等汽車巨頭,皆已擴大PHEV生產線。

增程式電動車REEV,以及燃料與太陽能電池車等多種類型

其可視為串聯式油電混合車(Series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SHEV)的一種,主要採以「電動馬達」來驅動車輛,並可搭配「汽油」或「柴油」引擎設備來驅動發電機對電池充電,以延長電動車行駛里程,如南韓現代品牌。

卓越雜誌2025.2號466期
卓越雜誌2025.2號466期

延伸閱讀

立凱拓市 添五家新客戶

川普點名歐洲車廠 車電業不妙、工具機迎轉單

中探針2025年拚績增雙位數

毅嘉1月營收微增 淡季傳佳音

相關新聞

擁抱現實主義 美國是否真能再度支配世界

自二○二五年再次就任美國總統以來,川普推行的新美國主義(America First 2.0)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一系列深遠影響。其外交與經濟政策的核心目標在於強化美國的國家利益、削弱多邊主義,並重塑全球經貿與外交格局。然而,這種政策是否是在重塑世界秩序,亦或導致既有體系的崩壞,值得深入探討。

川普上任推動新經濟政策 牽動全球政經發展

川普上任後明確在「美國優先」條件下推動經濟發展,包括要求聯邦部門對於他國的匯率進行監控、以關稅手段挑戰各國、塑造「加密貨幣」成為另一個新興行業、對抗金磚國家BRICS的崛起,以及格陵蘭島、墨西哥灣的礦產資源和巴拿馬運河的經濟利益,一切作為都與各國息息相關。

台灣要如何因應川普政權時代

川普重返白宮,台海關係也深受新政影響而更為敏感微妙、可能友善也可能更為緊張,川普以「美國優先」思維,認為台灣竊取了美國的半導體業務,暗示台灣應該要向美國支付保護費,或購買更多昂貴的軍事裝備,以及增加在美半導體事業投資,迫使台灣必須適度調整。

台灣地方財政與產業發展 從財政劃分法到競爭力提升

在台灣,地方財政結構決定各縣市的發展潛力,影響基礎建設、產業發展與公共服務的品質。其中,政府的財政劃分法規範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比例,而統籌分配款則成為許多地方政府仰賴的重要財源。然而,各縣市的財政條件不一,資源分配與運用方式亦有所不同,導致地方發展的落差日益擴大。

美國創業教父史蒂文·霍夫曼將來台 剖析全球創業變革與新創機遇

全球創業生態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AI與自動化技術持續顛覆傳統商業模式,而創新思維與市場競爭力成為企業能否生存的關鍵。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全球知名創業導師、創業加速器Founder Space創辦人史蒂文‧霍夫曼(Steven Hoffman,暱稱霍夫曼船長Captain Hoff)即將來台,為台灣新創帶來國際級的創業智慧與趨勢解析。

《2025卓越證券評比》揭曉! 國內九家證券商獲得殊榮 展示台灣證券市場優勢與潛力

卓越雜誌為瞭解台灣民眾對國內各證券公司的表現,特別舉辦《2025卓越證券評比》,本次透過專家學者調查,遴選出九家最佳證劵公司,並於3月5日下午假台北寒舍艾美酒店舉行頒獎典禮。本次活動出席貴賓包括台灣證券交易所林修銘董事長及卓越雜誌發行人林定芃等人。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