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深化一帶一路 東西陣營矛盾加劇

十月十八日,由中國大陸倡議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峰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盛大召開。以俄羅斯為首,共有來自全球一百三十多個國家的代表前來參加這次論壇,當中有二十九位國家和政府首腦親自出席,展現峰會影響力。而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更在峰會上共同宣誓合作決心,中俄聯盟儼然成形。
文•陳建維
緣起於二○一三年,由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所倡議的「一帶一路」,是體現其「大國外交」最重要的區域經濟戰略,此經濟戰略完美結合歷史上各朝代所經過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並與多數開發中國家投資合作,極大地利用文化與經濟的結合,展現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與經濟實力。
投資輻射全球各洲
重現繁華絲綢之路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絲綢之路,展現中華文化及經濟,曾經在世界商貿上佔有重要地位,透過絲綢之路讓東西方文化、物產得以互通,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及逐漸建立的經濟實力下,新的「一帶一路」應運而生。
在這樣的構想下,中國大陸一方面在外交上與這些國家及地區發展出全新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二方面也透過加強投資這些地區的基礎建設,不僅解決當時中國大陸的剩餘產能與勞動力、進一步也保障國內的能源與糧食供給,同時帶動大西部地區的開發。
一帶一路最深層的戰略核心是「基礎建設投資」,而需要者正是非歐美地區的開發中國家,藉由這種方式,中國大陸整合了全新的經濟聯盟。根據統計截至二○二二年為止,全球已有橫跨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等超過一百五十多個國家與三十多個國際組織與中國大陸達成合作,簽署超過二百三十多份合作文件、建立三千多個合作項目。累計直接投資組織參與國家超過二千四百億美元,雙向投資三千八百億美元。若從貿易額來看,中國大陸與這些合作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額平均年增六‧三%、達十九兆美元。顯示這十年來,一帶一路對於提升合作國家的經濟及基礎建設發展(水電、交通、能源等基礎捨施),的確有所幫助。
從大開發走向商業化
一帶一路面臨轉型
在今年的峰會上,習近平特別在會中宣布未來將用八項行動來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包含:構建立體互聯互通道路、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展開務實合作、促進綠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支持民間交往、建設廉潔之路、完善國際合作機制。從上述八項行動可知,基礎設施建設已不再是一帶一路接下來的發展重點。
究其原因,在於過去因為太過強調基礎工程建設而忽略商業需求。根據世界銀行對一帶一路參與國家的債務分析指出,在四十三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當中,就有十二個國家面臨債務惡化。從中國大陸官方自己統計的數字來看,也顯示一帶一路參與國家欠中國大陸進出口銀行高達三千多億美元的債務,導致中國大陸政府近年來必須被迫向有關國家提供數十億美元的救助貸款,讓他們能夠延長貸款期限並保持還款能力。一樁美事卻造成負擔,故如同習近平自己所說,一帶一路合作將從「大寫意」進入「工筆畫」,除了統籌推進標誌性項目,更重要的是構建「小而美」的民生項目。
一帶一路結合大歐亞戰略
中俄聯盟共抗歐美
這次峰會上除了主辦單位,最引人矚目的當屬俄羅斯總統普丁,習、普兩位「好朋友」除了相見歡外,更透過實際行動來展現中俄結盟。普丁在致詞中除了盛讚一帶一路取得了重要成果,更表示一帶一路與俄羅斯「大歐亞空間」的理念相契合,中俄雙方將深化合作。於此同時,因為隨著全球暖化、北極冰融,以往難以航行的北極海開始具備適航條件。普丁也在會上力推「北方海路」,邀請各國直接參與發展,也宣布從明年開始,冰級貨船將可全年通航北方海路,為全球海運的戰略佈局投下一顆震撼彈。
實際上,中俄雙方早就在北極圈內合作了亞瑪爾液化天然氣的項目。未來雙方是否將共推第三條「冰上絲綢之路」,值得後續追蹤觀察。而在經濟合作之下,中俄雙方也不忘砲口一致對外批評歐美的壓制,並宣稱「面對共同外部威脅,只會加強中俄彼此關係」,顯見中俄將深化合作,未來並與西方國家衝突更甚。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