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遷徙潮 供應鏈版圖全球開花

【文/吳禹潼】

中國世界工廠的競爭優勢逐步被削弱,全球供應鏈版圖面臨大洗牌,率先完成生產基地移轉的企業就能在洪流中站穩陣腳取得先機。

美中角力戰持續延燒,根據彭博社報導,美國對中國祭出的先進晶片設備出口禁令,日本、荷蘭已同意跟進,再加上荷蘭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也指出「政府之間對達成協議已取得進展」,由此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將管制措施擴大成追加了日本、荷蘭的多國間框架,包括:日本東京威力科創(TEL)、Nikon、艾司摩爾等主要晶片設備供應商都被涵蓋在內。越發激烈的手段可以看出,美國打擊中國市場尚未手軟,生產基地位在中國的廠商難逃波及進而面臨龐大壓力。

中國生產優勢被削弱

其實,自從貿易戰開打以來,生產基地的問題就在市場當中引起廣泛討論,在關稅壁壘的干擾之下,將原先布局在中國產能遷移到海外各地的趨勢已漸漸成形,後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中國政府宣布大規模封城同時又強化清零政策,導致中國原先具備的生產優勢逐漸削弱,再加上美國和中國在半導體問題上的緊張關係升高,促使華府在去年十月對中國祭出幾近全面性的半導體出口禁令,從設備、技術到人才一條龍的禁止,中國半導體產業一瞬間被掐住脖子,也加快了各個科技大廠將生產基地移出中國的速度。

綜觀半導體產業鏈的移轉,科技大廠包括:蘋果、戴爾、惠普、高通、英特爾、超微、輝達等都已著手調整其生產策略,回過頭來看台廠,法人指出,台積電、封測產業都會成為美國禁止晶片輸入中國首當其衝的族群,根據經濟部統計,中國的半導體大約有三六%是由台灣進口,因此,換一個角度來看,若是美國政府的晶片新禁令嚴格實施,過去台灣半導體業出口中國的常態,勢必得面臨相當大的調整幅度。

其中,處於兩強相爭風暴中心的台積電,處境相對較為艱難,回顧過去台積電的海外布局,二○一五年宣布到南京設立以十六奈米製程為主的產線、一六年南京廠正式動工、一八年舉行量產典禮,中國市場確實被視為台積電將生產基地從台灣跨出的第一步。時隔兩年的時間,台積電再度在二○二○年宣布將到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建十二吋先進產能廠房;二一年宣布在日本茨城縣筑波市設立3D IC材料研發中心,同年十月再宣告未來將在熊本設廠,可以看出,在地緣政治衝突逐步升溫的前提下,台積電到海外設廠、分散風險,已是勢在必行。

台積電牽動全球半導體版圖

台積電的每一步動作都牽動著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版圖變化,去年底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舉行設備到廠典禮,宣告美國亞利桑那州廠經過一年半土建與基礎建設後,準備步入量產準備期,台積電在這個重大里程碑的慶典上,更進一步宣布加碼美國投資金額至四○○億美元,創美國史上外商直接投資最大個案之一,台積電在美投資進一步擴大,可被解讀成台積電正努力在地緣政治與商業利益當中取得一定程度的平衡。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台積電目前也計畫在德國建廠,並且有可能在東部城市德累斯頓設廠,或將成為台積電在歐洲投資建造的第一個生產基地。

【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2233期;訂閱先探投資週刊電子版

延伸閱讀

荷蘭籲境內半導體商加把勁 防晶片最終落入俄手中

消息:美日荷達成協議 聯手限制晶片出口中國

分析:荷蘭難拒美國壓力 聯手降下抗中「矽幕」

傳歐盟執委承諾 與美合力使中國半導體業窒息

相關新聞

車用面板出貨增 雙雄拚翻身

面板廠耕耘車用市場有成,並且搶攻其附加價值,進軍車載顯示系統,而車用面板的升級,雙雄積極增加旗下高值化、利基化商品比重。

有感復甦 內需股爐火續旺

疫後復甦搭配低基期,內需產業迎來高成長,舉凡觀光、航空、餐飲、飯店、娛樂全面轉強,然股價漲高過後也須留意風險。

特斯拉VS比亞迪 頂尖對決

當前,特斯拉和比亞迪既是中美兩國新能源領域的領頭羊,也是目前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的前兩名。面對來勢洶洶的比亞迪,特斯拉為鞏固龍頭寶座,祭出殺價拚市占策略,也正式掀開電動車淘汰賽。

謝金河:Nvidia開啟新世界

輝達(Nvidia)創辦人應台大之邀來為應屆畢業生致詞,他一身黑皮衣逛夜市,到台大一開口就用台語,引起全場喝彩,之後,他到台北電腦展Computex演講,台塑集團大家長王文淵率各部門主管坐在台下聆聽,然後隻身拜會雲達科技,把黑夾克穿在雲達總經理楊麒令身上,他舉重若輕,態度瀟灑,成為台灣人心目中新偶像。

AI站上台股C位

近期Nvidia股價連日大漲,市值一度超過一兆美元大關,市場上AI概念股話題不斷,而擁有全球最完整的伺服器產業鏈的台灣,將迎來黃金十年。

大立光以戰逼單 築起護城河

高階智慧機鏡頭升級的趨勢依舊,但是手機市場需求疲軟,直接壓抑了大立光的營運表現,不過近期對特斯拉祭出專利戰攻擊,意外在車用鏡頭市場掀起話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