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彰觀點:需求爆發利差擴大 鋼鐵將複製貨櫃輪業績行情

撰文/蔡明彰
萬寶投顧蔡明彰強調,拜登玩兩手策略,拜登總統正把美國的亞洲戰略核心轉向半導體、5G、AI,欲聯合台灣等亞洲國家合組科技聯盟,對抗中國,主要目的確保美國在高科技競爭力領先中國,但同時放鬆中芯國際的成熟製程禁令,14、28奈米以上成熟製程設備供應獲得許可,畢竟成熟製程對美國沒有威脅,並且可適度舒緩美國汽車晶片方,汽車晶片方正在紓解,股價會說話。
雖然電動車成投資顯學,投資人沈迷特斯拉去年狂漲7倍的氣氛中,全力搶進電動車概念股,但擁擠的交易得不到市場祝福,特斯拉今年以來已淪為負報酬8%,中國的動車車飆股比亞迪、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今年來也是負報酬,股價下跌10至30%,與去年盛況大不同,然而美國傳統汽車股卻大漲,通用汽車今年來上漲逾30%,福特汽車更狂漲近50%,說明汽車晶片方將在第二季解決。
台灣加入美國的科技聯盟,是福是禍,恐怕幾年內是兩面刃,因為5G、AI帶來台灣的經濟利益需要在長期的未來才能落實,但可能丟掉來自中國去美化的龐大轉單,若確認中芯國際解除成熟製程的限制,則中芯國際將是全球晶片方的大贏家,從此專心成熟製程的缺貨產品,8成的汽車晶片用8吋晶圓生產即可,目前最缺的驅動IC、電源管理IC大部分也用8吋晶圓生產。
一但中芯國際火力全開,就相對減少台系8吋晶圓代工聯電(2303-TW)、世界(5347-TW)、力積電(6770-TW)的轉單利益,下半年營收成長趨緩,目前世界先進已失守季線,聯電也正往季線測試中,世界先進今年EPS估4元,本益比近30倍偏高。港股掛牌的中芯國際今年來上漲30%,對比今年來聯電漲10%、世界跌3%,顯然國際資金正在撤出聯電,而投入中芯國際。
萬寶投顧蔡明彰強調,今年全球股市流行熟悉的陌生股票,投資人知道這些股票,但很多年沒操作。舉例,道瓊指數成分股,投資人最熟悉的蘋果,今年來股價負報酬,但景氣循環的石油股,埃克森美孚、雪佛龍,分別大漲逾30%及20%,基礎建設的卡特彼勒今年來上漲15%,績效都贏過蘋果、微軟。
美股正在提前反應拜登下個大動作,「兩兆美元基礎建設法案」將送進國會通過,兩兆美元基建法案就是去年拜登競選的主要政見,投入綠能的電動車、太陽能以改變氣候變遷,但多數人不知道兩兆美元還包括公路、橋樑的公共工程,投資人關注電動車、太陽能這些股票已經漲翻天,充分反映了,美國太陽能龍頭第一太陽能今年來股價已轉為下跌10%負報酬,因此小心未來拜登送出兩兆美元基建法案到國會審查,不要再買台股的太陽能族群了。
現在美股正在提前反應兩兆美元基建法案,漲在大家陌生的水泥、鋼鐵,美國鋼鐵(X)今年來股價上漲10%,紐柯鋼鐵(NUE)更大漲20%,拜登推動基礎建設,不僅美國鋼價上揚,也會帶動全球鋼鐵業走入近二十年最好光景,美國混凝土(USCR)這家美國水泥業龍頭,今年來股價更狂漲逾40%,鋼鐵需求來自公共工程、建築、汽車三大領域,解決晶片方,全球汽車銷售回升,而低利率環境,美國及全球房市看俏,剩下美國、中國帶頭後新冠疫情推動基礎建設,鋼鐵業的完美環境出現了。
這幾年全球貨櫃輪景氣低迷,有些業者退出,建造新船也減少,但突然去年疫情爆發,供給趕不上需求,貨櫃輪運價狂飆三倍,因疫情使美國港口作業不及,從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貨櫃平均3.5個才回來1個,更加重貨櫃輪供給吃緊,長榮(2603-TW)、陽明(2609-TW)股價自去年低點來分別飆漲4及6倍,但疫苗施打美國港口作業將加快,缺櫃將在夏季舒緩,長榮、陽明的獲利高峰落在今年第一季,股價提前反應,最近做頭修正。
鋼鐵將複製貨櫃輪,其中,也是不少業者退出,中國今年調控鋼鐵產能,疫苗接種後,工人可望出來工作,各國政府大力推動基礎建設,未來鋼鐵需求爆發,但供給減少,造成全球鋼價大漲。
中國鋼鐵龍頭寶鋼今年來大漲40%,而台灣的中鋼(2002-TW)只漲1%,而整體鋼鐵類股指數也小漲1%而已,顯然台股鋼鐵股有落後補漲機會。
中鋼集團旗下中鋼構(2013-TW)去年受惠電子大廠擴廠,房市熱絡,風力發電施工,EPS 3.26元創近三十年最佳,手中訂單30萬公噸,約2年交貨量,又配息2.8元,殖利率7%,近來股價大漲。
下個輪到中鋼集團的冷熱軋大廠中鴻(2014-TW),業績大放異采,去年第四季EPS 0.54元,全年轉盈0.37元,由於今年第一季熱軋漲幅25%,估第一季營收百億元,稅後盈餘10億元以上,以目前股本143億元計算,單季EPS 0.7元,熱軋鋼材用於建築、汽車、貨櫃,當拜登兩兆美元基建法案通過,全球熱軋鋼材漲幅將更有看頭,估中鴻今年EPS上看2.5元,本益比7倍,可望創15年來最佳獲利。
本公司所推薦分析之個別有價證券
無不當之財務利益關係 以往之績效不保證未來獲利
投資人應獨立判斷 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