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 LED需求爆表 台廠大反攻的機會來了!

【文/李世新】
大概在10年前,台灣開始有所謂「4大慘業」的說法在市場上流行,分別是LCD、LED、DRAM和太陽能。這4種產業不像半導體,基本上都是很標準化的商品,因此只要機台到位、產能開出來,再挾低廉的成本,就可以大打割喉戰而讓市場血流成河。過去這4個「慘業」在面對中國大陸削價競爭下顯得力不從心,苦撐10多年後,現在紛紛出現轉機,其中又以LED最有希望,進而帶動面板族群反攻。而這其中的關鍵,就在Mini LED的問世!
現在大概15歲以下的小朋友應該都不知道以前的電視、電腦螢幕不是長這個樣子,過去的CRT螢幕不但厚重,而且常常壞掉,畫質也較差。但自從LCD液晶螢幕(俗稱面板)問世後,就產生了重大變化。
蘋果積極發展新技術
經過10多年的演變,面板已經有多次演進,最早的LCD是「液晶顯示螢幕」(liquid-crystal display),目前市場大都使用「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技術,其實就是用2片玻璃基板中間夾著1層液晶,上層玻璃基板是彩色濾光片、下層玻璃則鑲嵌著電晶體,等於把液晶體跟彩色濾光片像三明治一樣夾在中間,但液晶本身不會發光,因此要有背光源。
只是這個背光源也有很多次的進化,從早期的白熾燈到後來的冷陰極管(CCFL)、再到後來的LED。因此過去所謂的「LED電視」並不是LED本身可以當面板,而是「用LED當背光源」的電視。
之後由南韓主導的OLED技術問世,OLED學名是「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基本結構是在銦錫氧化物(ITO)玻璃上製作1層有機材料發光層,再利用材料特性不同而產生R、G、B三原色,來構成基本色彩。與LED最大的不同是在:LCD需要LED背板和濾光片,而OLED能夠自體發光。簡言之,OLED本身就可以當成螢幕來用,但仍無法省去其他偏光板、基板、電子、電洞層等構造。其演色性、亮度、耗電量雖然都相對於LCD螢幕更佳,但良率偏低,使用壽命不夠長也是其致命的缺點。
重點是OLED相關技術、產能都掌握在南韓三星集團手中,就連美國蘋果的iPhone手機也要向南韓採購OLED面板。這其實非常吊詭,畢竟蘋果與三星在手機市場上的競爭非常激烈,蘋果重要的手機零件竟然會掌握在三星手上,一來恐怕有被斷貨、漲價的疑慮,另一方面等於蘋果每賣1支手機,就被三星賺走部分利潤,形同「割肉餵虎」的窘境。因此蘋果亟欲發展由自己主導的面板技術,在此背景下,Mini LED、Micro LED就此問世!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商業周刊》2022/1/21 No.1285】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