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時代必勝術 跟著大咖資金走 穩扎穩打吃大魚

【文/阮文非】
歐洲、美國和英國等3大央行最近所做的最新貨幣政策決議,給人最大印象就是虎頭蛇尾,不管之前的央行高層有多強烈暗示要由鷹派轉鴿派的言論,甚至有提前升息可能,結果展示給世人看的仍是一隻鴿子,而且還是光溜溜的鴿子。不但表明不升息,還要一起維持目前極度寬鬆政策。
國家愈大
央行就愈不敢升息
這種光說不敢練的態度只會令市場對這些央行失去信心,今年來幾乎有一半時間低於每盎司1800美元的金價走勢轉強,債市回升,美股繼續創新高,加密貨幣繼續炒,各地房市不斷漲,總之就是資金行情一路走下去。有人認為3大央行態度表示目前通膨不足為患,但不少人卻擔心經濟可能正出大問題至央行不敢亂動。
歐、美、英等央行近幾個月來立場愈來愈鷹,但到了年底最後一、兩次貨幣政策會議時,在利率上的態度卻鴿下來。雖然聯準會開始縮減買債規模,但對市場影響程度卻遠不如升息。從南韓、波蘭、挪威、捷克、匈牙利、冰島…等愈來愈多小國,已因為通膨壓力而陸續開始升息,顯示全球通膨壓力確實不小。
相較之下,經濟規模愈大,愈依賴原料、能源和貨品進口的國家,面對供應鏈中斷的問題就愈大,如英、美與歐元區已因為這些因素而令其通膨壓力不斷增加,卻不敢升息。英國央行總裁貝利(Andrew Bailey)言明,貨幣政策解決不了供應鏈中斷問題,解決不了包括晶片缺貨等問題!
從貝利到聯準會的鮑爾和歐洲央行的拉加德,都認為目前供應鏈問題導致通膨暫時性上升而已,隨後就會因供應鏈問題解決而令通膨壓力下降。按照鮑爾之前想法,美國通膨早應該變平緩,但事實證明他們的預期落空。但現在仍這樣堅持,或許代表幾個可能出現卻不能講的問題浮現。
現在已經進入年底消費旺季,商家該進的貨,能進的早已進了,現在塞在港口的貨已不可能及時送達,過了年底後的市場需求又回到傳統淡季,供應鏈問題就算解決不了,至少不可能再增加通膨壓力,這可能是歐、美、英央行在打的如意算盤。但市場還能相信這說法嗎?從金價上升,科技股繼續創新高來看,市場已不再相信這些央行的話,失去市場信任等於央行失去影響力,這將為金融市場埋下危機。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商業周刊》2021/11/12 No.1275】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