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114分科數甲/有送分也有冷門題!考生樂「比預期簡單」 試題與解答看過來

不只全國電子!街口支付爆停用潮 momo也跟進「暫停提供服務」

京華城案新進展!沈慶京裁定3億元交保 左腳配戴電子腳環

台灣在亞太基因定序產業鏈上不能缺席!基龍米克斯攜手NGS龍頭廠 打造亞太基因定序中心

文.蔡武穆

基龍米克斯(以下簡稱「基米」)董事長周孟賢於2020年回任以後,承襲父親周德源博士的遺志,持續深入基因定序研究,不但跨足核酸及CDMO領域,日前更攜手美國最大基因體公司illumina計畫打造亞太基因定序中心,建立台灣基因資料庫,期勉與國際大廠抗衡。

GMP核酸合成廠完工啟用 公司邁向新里程碑

周德源博士是國內研究基因定序的第一人,師承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也是基因定序發明人Fred Sanger博士,三年學成之後,便把技術引進台灣,更完成水稻第五條染色體定序,讓中華民國國旗與歐美日並列,揚名國際。

周孟賢說,基因定序技術一直在演進,單基因、多基因到全基因,點、線、面到立體,父親生前罹患肝癌,仍然孜孜不倦投入研究,過世前還去台大演講,精神堪為公司的典範。

自從歐巴馬提倡精準醫療,次世代基因定序便成為顯學,不管是產前、癌症或藥物篩檢等,都必須用到的基礎工具,2019年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廣為大家所熟知的核酸檢測,初期的研發也必須用到基因定序。

「過去基因藥物、mRNA等的開發時間冗長,大藥廠都不想投入,一場疫情改變了世界,核酸疫苗挽救數十億人的生命,乃成為藥界新寵兒,這塊市場相當大,因此,基米興建的GMP核酸合成廠於2022年完工啟用,引領公司邁進新營運里程」,周孟賢說。

台灣基因資料庫仍是全球末段班

基因資訊涵蓋一切動植物及所有已知的事物,包括復育、育種、新藥開發、疾病治療等,都必須建構完整的圖譜才有辦法進行,可以說,基因定序是所有生物學及醫學的基礎,過程中需要龐大的資料庫去驗證。

由於基因資訊十分敏感,甚至可視為國家戰略資源,因此,每個國家都在建置自己的基因資料庫,台灣也不例外。但相較於英國已有五十萬人、韓國未來五十萬人、新加坡即將一百萬人、中國各省分加起來也是上百萬人起跳的基因資料庫,台灣礙於經費不足,目前僅有二千多人,遠遠落後其他國家。

「台灣對這塊(基因資訊)支持太少」,周孟賢說,政府提出「健康台灣深耕計畫」編列60億元預算,推動智慧醫療、AI健康服務、精準醫療、精準檢測等服務,計畫雖周詳,但推動經費及執行仍嫌不足。

個體化醫療未來趨勢 次世代基因定序納入健保

目前各國政府皆重視生物資訊安全,並傾國家之力扶植,如中國有華大基因、諾禾致源基因、美國孟山都(Monsanto)資本額都是上千億元起跳,去年美國通過《生物安全法》,嚴格管制基因資訊外流到中國,台灣目前還無法可管,有高達五成的檢體送往中國做定序或透過第三方轉送中國,令人匪夷所思。

總經理江俊奇說,每個國家、每個族群的基因不太一樣,某些點位的差異就有不同的疾病或遺傳表現,例如,亞洲人具有這個變異點,才會產生這種疾病,歐美則較少。人體生物資料庫(Biobank)主要職責是做健康人的數據庫,當疾病產生時,先跟正常人比對,再刪除一些雜訊,研究或診斷就會比較精準。

台灣去年才把NGS(次世代基因定序)納入健保,用藥之前都要基因檢測,「有這個基因,才有辦法做這個治療」,未來是個體化的醫療,基因檢測將越來越重要。

建置全自動流程 聯手illumina打造亞太基因中心

目前台灣沒有可以跟國外抗衡的基因公司,因此,基米與illumina合作,希望打造亞太基因中心,建立起屬於台灣及亞洲人的基因資料庫,目前已收到來自澳洲、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的檢體,嚴格確保基因資訊安全、研究成果不外漏。

江俊奇強調,建構基因資料庫平台,關鍵不在於機台設備,而在於前端技術平台,公司將建置一套全自動流程,把新加坡百萬人檢體的規格及管理經驗引進台灣,一旦台灣的量體擴大,基米可以立即反應,把吞吐量做到最大。

擁一代、二代、三代定序技術 CDC、FDA長期合約廠商

此外,基米將同步建立蛋白質體的篩選機制,達到一條龍的產品服務。他說明,蛋白質是基因表現的最後一個物質,以前都是把基因和蛋白質分開來做,目前的趨勢是從基因和蛋白質二者一起做,解析度更高,更能吸引國外藥廠前來投單。

不只是illumina,基米也跟其他單位合作,希望打造一個多體學的研究中心,包含基因體、蛋白體、轉錄體、代謝體等各種檢測平台,期盼乘載更大的量體,有助國內醫學研究。

基米是全台唯一擁有一代、二代、三代定序技術的公司,並獲得LDTs、ISO、TAF認證,亦為CDC、FDA長期合約的廠商,過去不管是腸病毒、登革熱、新冠肺炎發布之前的基因定序,公司都參與其中。

目前公司營收來自科研專案(包含研究室、大專院校、財團法人)佔70%,醫療院所佔20%~25%,健保納入NGS將帶動臨床醫學檢測服務,未來在基因資料庫建置完成後,將成為推升基因定序相關業務成長的一大動能。

未來將完善CDMO廠 申請美國DNF

基米去(2024)年合併營收4.8億元,今年營收有望倍增,並持續向IPO規劃目標前行。

展望未來三到五年,江俊奇表示,短期目標是添增設備儀器及建立基因資料庫,中期目標是完善CDMO廠,聚焦化學合成短片段核酸或胜肽,長期目標將赴海外布局,申請美國DNF,擴大海外接單能量。

周孟賢強調,台灣在亞太基因定序產業鏈上不能缺席,呼籲政府管制檢體外送,避免基因資訊外流,再來,正視台灣Biobank籌建的必要性,並給予經費支持,建立屬於台灣人的基因資料庫,對後續醫學研究及診斷將有莫大的幫助。

※理財周刊1294期更多精采文章:

◎新聞熱線>10場財經課程+免費身心靈課程及室內市集+李登元財運祈福,6/14「三理人生」公益活動熱鬧登場

◎新聞熱線>搶搭AI熱潮 009808 ETF擁長線利多

◎封面故事>作帳行情升溫 台積電重返千元點火 AI台灣蓄勢衝

◎新聞熱線>「大和仰慕」坐擁藝文雙軸增值利多

◎新聞熱線>在地深耕、穩健築家:陶喜建設打造台南人的安心家園

◎發行人語>AI新十大建設

◎新聞熱線>《許願先生─願望卡無限公司》:把願望做成卡,讓魔法成為收藏

◎理善大家來>2025年全球傑出僑生校友誕生

◎理財我最大>台灣在亞太基因定序產業鏈上不能缺席!

◎價投實踐家>穩定幣為美債解圍 比特幣鼓漲叫好

◎解碼房市>輝達效應 企業設總部方興未艾

◎個股巡禮>富世達 陸系摺疊機+水冷快接頭助攻營收

◎許博解法說>伺服器平台世代交替 挹注嘉澤營運逐季成長

◎港股投資風享>政策發力預期增強 港股先抑後揚

【全文未完,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1294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訂閱理財周刊電子雜誌或免費下載APP

延伸閱讀

科學人/細菌也懂「策略性撤退」?科學家揭密「黑死病菌越傳越弱」關鍵

阿茲海默症治療曙光 亞東醫院19日施打全台第一針

遺傳性癌症比率達15%至20% 醫:NGS檢測助風險判斷

通話進行中!川普第二任期首次熱線習近平 白宮尚未發聲

相關新聞

AI世代下的親子閱讀陪伴者─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推動共讀25年

成立於2000年的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秉持「閱讀,照亮孩子的未來」的初衷,至今已走過25個年頭。面對數位科技與AI快速滲透家庭生活,協會持續關注現代家庭的育兒挑戰,透過「為愛朗讀」、「故事便當」、「弱勢關懷」、「親子共讀」等多元計畫,提供父母實用的閱讀陪伴方法,回應「不想用手機育兒卻找不到其他方式」、「孩子對閱讀興趣缺缺」、「親子之間缺乏交流話題」等常見焦慮。

IP矽智財轉強

隨著製程技術推進,失敗代價將持續攀升,僅少數資本雄厚、技術領先的企業能承擔如此高風險,輝達開放NVLink Fusion,允許第三方ASIC、CPU與輝達GPU高速互連,讓ASIC設計公司(如聯發科、世芯、Marvell等)能夠更容易將自家客製化AI晶片納入資料中心,與輝達產品協同運作,這將加速資料中心架構的創新,推動AI工廠與新型AI服務的快速發展,雖然有利於專案數量大增,但ASIC開發失敗率高達九成,僅有少數專案能成功商業化,所以能切入CSP的ASIC公司更具備投資價值。

關稅大限到了 第3季操作策略

AI再起 看好PCB、CCL與BBU AI眼鏡成新戰場 科技巨頭全面卡位 新台幣升值 帶旺航空與旅遊

拆解主力控盤手法 台指期達人自創心法勝率逾八成

股市是一個開放且公平的戰場,不分年紀、學歷、資質,只要有心學習,任何人都可以走出一片天,賺進大筆財富,人稱里長伯的何毅從年輕時就接觸台指期,並自創操作心法,累積了一桶金,目前開班授課,學生已破千人。

ART FORMOSA 2025 全面升級 重返展館 引領夏季當代藝術風潮

論壇部分由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策畫,主題為「後疫情時代藝術品市場變動趨勢:華人與東亞社會」,共同探討當代藝術如何回應社會脈動與全球經濟變化。ART FORMOSA不僅回顧過往十年耕耘,也積極擘畫未來,朝向成為亞洲最具指標性的夏季藝博會邁進。

美元美債難崩 黃金可能見頂

美國軍方於周日空襲伊朗三處核設施,伊朗議會通過關閉荷莫茲海峽,市場擔心,國際油價衝破每桶100美元,市場準備迎接恐慌情緒。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