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數據 掌握最佳買房時機

【文‧蔡武穆】

中原大學國貿系兼任助理教授廖仁傑深耕房地產多年,著有《買房全攻略》一書,簡單提出五項房地產的景氣指標,包含貨幣供給存量、消費者信心指數、營業氣候測驗點、房屋移轉棟數及建築融資,可綜合研判當下房市的景氣。

*五項指標 研判當下房市景氣

一、貨幣供給量:中央銀行所發布的M1B、M2年增率及M1B-M2的數值,可觀察市場的資金變化,M1B包括通貨淨值和活期存款,流動性較高,M2是定期存款,流動性低,如果M1B、M2呈現死亡交叉,代表民眾把平時投資的錢存起來,股市和房市上漲有難度。

一般來說,M1B-M2超過10%,代表房市景氣很熱,若在5%~10%之間,房價走平,若低於5%,則要注意房價是否下跌。

自2022年升息以來,M1B、M2在九月呈現死亡交叉,M1B-M2的數值由正轉負,來到今年二月降到-4.77%,顯示資金抽離市場,買氣相當保守。

二、消費者信心指數:可觀察消費者對目前經濟狀況的滿意程度及對未來經濟預期的心態,由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所公布,是一個領先指標。基準值為100分,最高200分、最低零分。100以上代表消費者頗具信心,100以下代表信心不足,今年一到四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分別為59、62、64、63,顯示消費者對目前的經濟較為悲觀。

另外,由中央大學與台灣房屋合作編列的「購買房地產時機」也很實用,同樣以100為基準點,100以上買氣暢旺,100以下買氣蕭條,房價會往下掉,民國111年一月份指標還在123左右,今年1到3月在101~102徘徊,可見通膨升息的壓力,民眾買房趨於保守。

廖仁傑指出,高通膨環境下,幣值縮水,不動產有保值的功能,民眾還是願意買房,目前買氣低弱,主要是房價處於高檔,消費者要看建商何時降價,兩者彼此在拉扯。

三、營業氣候測驗點:由台灣經濟研究院根據廠商問卷,進行模型試算分析而得,訪問的行業包括製造業、服務業、營建業等廠商,詢問受訪者對景氣的看法,好轉、不變、轉壞,三選項進行勾選評分,然後再加權得到點數。

營業氣候測驗點代表老闆的觀點,是一個先行指標,同樣以100為基準點,2022年1月營建業營業氣候檢測為103,到今年2月降到91,顯示營建業老闆對未來景氣悲觀,因而延遲推案。

四、房屋移轉棟數:不動產交易主要是房屋移轉的方式,代表房市熱絡的程度,尤其是六都的移轉棟數,移轉棟數增加,代表房市交易熱絡,移轉棟數減少,代表房市冷清。例如,2023年第一季全台六都交易量為4.92萬棟,年減24.1%,為五年來交易最冷的一季。

五、建築融資:中央銀行每月25日左右,會公布上個月用於建商推案時所需要的建築融資。由於貸款餘額主要受到房市景氣及利率影響,房市熱絡,建商有信心推案及申請營運週轉金,所以建築融資增加,反之,若房市冷清,建築融資減少。

2022年3月建築貸款年增率還有13%,到今年3月年增率僅剩9%之多,顯示建商不看好未來景氣,延遲融資推案。

不論買房或賣房,選對的時機點進出場都是獲利的關鍵,因此,想要判斷房地產的中長期走勢,就必須了解房市的景氣循環,可藉由觀察房屋市場的領先指標─使用執照數量及建築執照數量,精準判斷目前房屋市場的景氣。

*房市景氣循環四階段

一、景氣復甦:景氣谷底邁向復甦時,房價逐漸回升,建商信心恢復,請領建築執照預備興建房屋,此時建築執照面積增加,使用執照是興建完之後才請領,呈現減少的態勢。

二、景氣成長:市場信心充足、投資活動增多,建商加大興建房屋的速度,建築執照面積持續增加,隨著復甦階段房屋逐漸進入市場,使用執照反轉向上,房市供給量持續上升。

三、景氣衰退:當景氣由高峰進入衰退時,房屋市場建築面積下降,因市場的房屋需求逐漸飽和、投資活動減少,建照數量下滑,建商逐漸下降房屋供給量,擴張期末端興建的房屋轉為成屋,使用執照大幅增加。

四、景氣蕭條:景氣衰退進入谷底,投資活動下降,房屋超額供給導致房價下跌,因預期房價下跌,不願意此時進入房屋市場,建照及使用執照雙雙下滑,建商及消費者的活動出現停滯。

*未來房市可能呈W型復甦

廖仁傑補充,雖然建築執照及使用執照可以做為未來景氣的參考,但是政府政策影響房市甚鉅,建商也會隨著景氣變化及政策調整推案量。另外,在行情較差時,建商會持有手中成屋待價而沽,因此,觀察建照及使用執照要搭配其他因素綜合考量,才能準確判斷未來二到三年的景氣。

再來,景氣復甦有四種形式,分別是V型、U型、L型、W型,廖仁傑認為,俄烏戰爭、通膨、升息現況,不動產保值的特性,短期內房價仍有上漲的空間,但隨著政府針對豪宅、多戶貸款及預售屋炒作進行管制,加上平均地權條例通過,台灣未來房市較有可能呈現W型復甦,建議投資客在第一次落底回升時把握時機出場,否則將有可能經歷第二次跌價,錯失最佳行情。

*空屋率+房地合一稅 判讀區域買氣小標文字

至於哪個地區買氣較好?可以從空屋率和房地合一稅來解讀該地區的買氣。舉例來說,2022年上半年,台中的空屋率15.54%居冠,其次新北13.14%、台南9.97%、桃園9.89%、高雄7.68%、台北6.63%,基本上,空屋率只要接近10%,都算在高檔。

觀察各地區的炒作,房地合一稅可說是最好的參考指標,以2022年來看各地稅收,台中74.4億居冠,其次是新北52.8億、高雄50.0億、桃園43.5億、台南33.2億。

由此觀之,台中空屋率及房地合一稅位居首位,簡直就是炒房的天堂,高雄空屋量體不如新北,房地合一稅竟也在五十億元上下,可見近二年高雄房市炒作非常熱絡。

廖仁傑說,房地合一稅並沒有抑制炒房的作為,對於投資客來說,一坪可賺10萬元,30坪賺300萬元,房地合一稅45%,至少還有150萬元收入,當然繼續炒作,哪天房價不漲,房地合一稅才會顯出真正的效果。

*房價指數 看過去二年房價飆升趨勢

另外,內政部公布六都房價指數,可以看到過去二年房價飆升的趨勢,其中以台南房價漲最高、台北市最低,造成此差異的主因是受到房價指數基期的影響,台北市長期以來維持在高檔,導致在指數比較中漲勢不大,反觀台南基期較低,在過去二年交易價格大幅上漲的情況下,自然成為六都房價指數最高的區域。

六都之中,買哪個縣市好?廖仁傑看好桃園,跟其他縣市比起來,桃園的空屋率不算太高,目前投資客還沒有完全炒作。其次,桃園、林口有很多重劃區,規劃很不錯,又有高鐵、捷運貫穿,交通便捷,比起鶯歌、樹林的舊型社區,桃園在價格與價值的匹配上明顯勝出。

【全文未完,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1187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訂閱理財周刊電子雜誌或免費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不動產放款比 降到四年低點

財長:房地合一稅2.0上路 短期投機交易下降

打炒房條例7月上路 營建業:房市淡…官民商三輸

景氣盤整建商有感讓利!新北買千萬房,只要自備58萬起?

相關新聞

滬深股市不再是避風港 市場資金何去何從

中國「直播一哥」李佳琦日前在賣一支本土眉筆時,被粉絲指這個牌子越來越貴,李佳琦則表示「哪裡貴了,這麼多年都是這個價格,不要睜著眼睛亂說,國貨品牌很難的」。後來這段視頻被網友修了背景,換上了上証指數K線圖,大大的調侃了過去八年來上証指數都在三千點附近震盪,「這麼多年都是這個價格。」根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的統計,今年第二季的外商直接投資(FDI)金額為49億美元,是中國開始統計FDI以來的最低紀錄,比去年同期衰退87%,一場COVID-19疫情改變了外資對中國的觀點。

朱家泓、蕭明道、謝佳穎 三大名師高手過招 波浪理論解讀不同

理財周刊23年慶強調「打造財務藍圖,譜出家的幸福島」,除了透過理財來提升生活品質以外,投資也相當重要,以「錢滾錢」的方式創造「被動收入」,只要每個月投入一點錢,就能幫助自己過上更精采的人生,也能讓家人過上更加幸福的人生,但是投資不是只要投入金錢就好了,茫茫股海應該要怎麼選股?要怎麼透過技術分析來預測未來趨勢?

高雄楠梓水環境教育中心揭牌啟用–水資源新概念與環保教育新里程碑

為了推動水再生資源運用和環境教育,楠梓水環境教育中心於今(20)日 上午10:30時舉行揭牌典禮。邀請高雄市水利局梁錦淵副局長、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康敏捷理事長以及里長、社區、學校等貴賓蒞臨,共同見證環境教育的新里程。楠梓水環境教育中心為綠山林開發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山林)所經營之環境教育場域,是高雄近三年來唯一取得認證之環境教育場域,更攜手援中港濕地共同打造結合濕地生態與水再生、水循環之環境教育場域,同時也是全國唯一結合污水處理廠與濕地的環境教育場域。

大選行情啟動AI主攻 生技、軍工輪漲

9月12日中選會正式發布第16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公告,大選開鑼,股市大選行情也正式揭開序幕,觀察歷屆大選行情,從2007年馬英九兩屆再至蔡英文兩任,選前開跑大盤指數的短、中線漲率高達百分百約7%至10%,理周投研部表示,此次是執政黨交替關鍵,大選行情絕對值得期待,預期由AI權值股主攻、生技股與軍功股輪漲為主要走勢格局。

參選是意料之外的順心而為─哈佛女孩謝佩芬

「哈佛女孩」、「學霸女孩」,這些來自各界的稱號都難以詮釋謝佩芬的全貌。

中國經濟放緩 影響全球復甦

人民幣的走勢把中國的經濟局勢說明得一清二楚,2013年底人民幣收在6.0568兌一美元,諧音像是「溜!我溜吧!」這麼貼心暗示人民幣的長期貶值趨勢到來,十年過後回顧,真的是風雲莫測,世事無常。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