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貴的股市大崩逃

台股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股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撰文/林茂昌】

戰爭片電影裡的逃難情節,大家應該很熟悉:我軍節節敗退,敵人日益逼近,這時候,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市井小民,無不帶著簡單行囊,爭先恐後地買機票、船票、火車票逃難去了。當危機來臨,人們為了求生,願意放棄一切,而機票再貴也要買。這是大時代的無奈,卻不是特例。遇到緊急危難,恐懼感油然而生,不顧一切只為逃命,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你我都有。

逃生模式內建在我們的基因深處,平時毫無異狀,幾乎不被察覺。可是當危機來臨,不論是什麼危機,逃生模式就會瞬間啟動,主導我們的大腦,讓理智失效;直到危機解除,身心舒緩之後,理智才會恢復。可是在股市裡,這個老祖宗的遺傳,會讓投資人暫時失去理智,為了免除痛苦與恐懼,願意付出一切代價。更糟的是,人們會不約而同,發生集體式的大崩逃。

股市難逃「集體恐慌」

但金融市場的逃難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你的股票必須有人接手。如果大家都想拋售,誰來接呢?於是股價加速下跌,進一步提高危險的強度,從而使得投資人更加恐懼。如此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一場所謂「史詩級」的大崩跌。

此時,連溫文儒雅的人也會突然變了一個樣,判若兩人。

我個人就看過不少例子:平常保守穩健的人,總是做足功課理性投資,只用閒錢做股票,絕不融資或槓桿操作,幾年下來成果不錯,堪稱投資的模範生。但問題出在市場大幅下挫,集體恐慌之時。這時候,有的模範生會出現本能反應,為了逃離股市願意犧牲一切。於是幾年累積的成果,一下子就付諸東流。

美國Dalbar研究機構多年前有一份很有名的研究,他們統計了二十年(1996~2015年)各種金融商品的平均年報酬率以及投資人的平均報酬率,股市的報酬率為8.19%,債券5.34%,通貨膨脹率2.20%,而投資人的平均報酬率竟然只有2.11%。我在《股票投資的關鍵能力》一文中曾提到美國跨國金融服務公司「富達投資」的內部報告,也有類似結果:投資名家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投資績效高達年平均29%,但麥哲倫基金投資人平均卻只有7%。彼得‧林區認為,投資人為了避開股市下跌,付出慘重代價。

其實,投資人在恐慌當中,只要有人適時提醒,就能夠恢復理智。記得在2008年股市天天大跌的一個日子裡,我和一個老朋友在餐廳吃飯。老友突然接到一位在大學任教的朋友電話,痛苦地說,再這樣跌下去,他實在受不了了,打算把所有的基金都贖回。但他覺得自己此時已經六神無主,所以想在贖回前聽聽老友的意見。老友當下告訴他:「什麼都不要做!你基金贖回就等於把股票拿到市場上賣掉,你認為這時候進來接手的人是來普渡眾生的嗎?」電話的另一端頓了一下,說;「我懂了!非常感謝。」

就像大自然有颱風、洪水和大地震,股市偶而也會崩盤。而那些10年、20年甚至50年的股市年化報酬率達8%或10%的統計資料,已經把所有的崩盤都算進去了,所以,對長期投資人來說,實在沒有恐慌的必要。恐慌很容易把我們的年化報酬率從8%大幅往下拉,最後只剩2%,連對抗通貨膨脹的能力都失去。

最好「什麼都不做」?

對不顧一切賣股逃生的投資人來說,低價賣股只是故事的前半段而已。當事件落幕,還來不及喘息,股市便在不知不覺當中迅速回升。這時,空手的投資人又會產生「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深怕錯過千載難逢的多頭行情,於是又鬥志高昂地進場搶股票。FOMO也是集體行為,大家搶來搶去,自然又把股價拱到過高的程度。這些不理智行為通常只是短期現象,但就在短短幾天,甚至只有幾小時當中,嚴重侵蝕那些過度反應者的績效。投資人在行情好的時候過度樂觀,在不好的時候過度悲觀,就是所謂的「反應過度/反映不足」(Overreaction/Underreaction)行為模式,筆者以前的文章已經介紹過,就不再贅述了。

對投資大眾來說,我們不必像巴菲特一樣,在市場恐慌時反而貪婪地買進,那太難了。比較容易的做法是「什麼都不做」(just do nothing),就像前面提到那位打電話求助的朋友一樣,不要動就好了。畢竟,手上的持股,代表著對實體公司的權益,只要企業體質健全並努力賺錢,投資人就能分享應有的利潤。而市場的恐慌情緒,總有一天會消逝,我們無須費心去抓最佳進出時機,也沒必要隨著市場起舞。

總之,股票不是固定收益,所謂年平均報酬8%並不是每天漲一點點,連續漲好幾年,沒有一天下跌。投資期間一定是有漲有跌,而我們絕對無法做到股票一買就漲、一賣就跌。因此,長期投資,特別是十年以上的,碰到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崩盤是很正常的事。但長期投資的優點是,在崩盤當中你只要坦然面對,就比倉皇逃脫獲得更好的報酬。因為你不必為了逃難,付出過高的代價。

總之,股市下跌對長期投資人就像家常便飯,用平常心去面對即可。《簡單致富》(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作者柯林斯(JL Collins)前一陣子股市崩跌時,於部落格上引用美國盲人作家海倫‧凱勒(Helen Keller)的話勉勵投資人:

「平安無事一般而言是一種迷信,大自然沒有這種東西,人類的成長經驗裡也沒有。長期而言,躲避危險並不會比坦然面對更加安全。生命如果不敢冒險,一切都是枉然。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40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40期)謝謝!

延伸閱讀

不畏低溫埋伏新竹水田林道 保七逮山老鼠查扣47公斤肖楠木

小兔彼得問世120周年 珍藏品、經典繪本今起於國圖重現

威爾史密斯新片因掌摑受影響? 「若不想看,我尊重」

大環境不確定性 亞洲科技公司先裁員

相關新聞

千萬版稅年代已逝 趙政岷:繼續上場找回打擊率

2024年2月台北書展閉幕該日,台北國際書展基金會董事、時報文化董事長趙政岷站在台上,眼神放著光說道:「人潮、熱情和人們與書的距離,都回來了。」單月出版40本新書的時報文化,不只見證疫情後的人潮回流、出書標準的改變,連「新歡」電子書市場的培育,都出了一份力。但目前難題眾多,對編輯考驗最大的莫過於,「新書銷售宛如天氣,完全無法預測。」但他表示,出版社不能悲觀,得繼續上場,把打擊率找回來。

洄瀾美展首獎《加多雙筷》 天各一方 夢裡才能「回家」

報端一隅,花蓮藝術界盛事「2023洄瀾美展」國際徵件,於去年底公布審查結果:香港藝術家vawongsir以藝術計畫《加多雙筷》獲當代藝術創作類首獎「洄瀾獎」。 令人訝異的是,他領獎時竟以「面具」示人,史無前例。

一個投資AI股的萬用策略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概念股風靡全球,我有好幾位友人也熱衷於此,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AI概念太迷人了,怎麼能不投資呢?但他們分別遇到相同的基本問題,例如:什麼是AI概念股?該選哪一檔比較好?台灣的AI股好還是美股好?如何評估股未來前景與合理股價?股價波動劇烈,該如何應對?AI概念股會不會是泡沫?由於變數太多,投資人又沒有定見,最後搞得精神緊繃,時時盯著行情而頻頻進出。這樣投資,不僅辛苦,也不容易有好成績。

從代工到自創手工具品牌 千富打造Sloky攻下「好幾個藍湖」

有「世界最小扭力起子」之稱的Sloky,由台灣千富企業有限公司研發生產,主要行銷歐、美、日。

佩服出版人 蔡澤玉談長銷作品電子書版權

「你有看某書了嗎?趕快去看,版權快到了。」九歌出版社是台灣老牌的文學出版社,當年與純文學、爾雅、大地、洪範並稱文學界的「五小」,是通路認定的優質品牌,創辦至今超過45年。九歌的辦公室話題除了選書企劃與作家,總編陳素芳早改用電子書閱讀器改書稿,並將改稿筆記匯出到電腦中整理;而發行人蔡澤玉也是電子書閱讀器愛好者,常與同事討論電子書市場。

電子書帶來「新輕閱讀」 台北書展業績驚人

2024年2月25日,台北國際書展落幕,參觀人次回到疫情前水準,達55萬人次。可喜的是,版權洽談媒合熱絡,重量級作者與繪本作家如:黃春明、白先勇、五味太郎、宮西達也,讓現場熱鬧滾滾;年輕群眾更擠滿各大活動現場,等待與作者面對面接觸。各大電子書閱讀器的型號上,盡是「Sold Out」標籤,直至最後一天、最後一刻,攤位前仍站滿試用人潮。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