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銘源研發「竹薄殼」系統 台灣首座大跨距竹構建築啟用

長榮大學集會堂為首件竹構建築的大跨距作品,約24公尺。大藏規劃設計公司提供,原間影像攝影
長榮大學集會堂為首件竹構建築的大跨距作品,約24公尺。大藏規劃設計公司提供,原間影像攝影

【撰文/謝平平】

許多人對竹子的印象不是美味的竹筍、就是高山上瘦削的箭竹,與建築鮮少有關聯,但近年以竹來創作的建築師都有令人驚豔的作品。曾獲第16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的甘銘源,精心設計的長榮大學竹構集會堂11月啟用,擁有24公尺大跨距,「竹薄殼」結構系統為最大亮點,並有使用執照,證明了竹子可為永久性建築的材料。

現代建築中的綠色建築

近年,全球瘋狂追逐「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希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相對「零排放」,該議題也從討論成為真正要落實的政策。建築營造業長年採用鋼筋混凝土(RC)工法,在全部能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占比超過四成,雖然不因進出口而受到法規約束,但其高耗能仍是眾矢之的。前幾個世代民居使用的竹、木建築,也因此躍升為此波「綠色顯學」的主角。

以木材為主的「綠色建築」在國內外都有具體成果,如瑞典Skellefteå市的Sara文化中心,即是20層樓的木構建築;台灣台中,則有一座以出挑外觀聞名的「台灣森科公司營運總部」5樓木建築大樓。

而竹子建築目前多以校園建築、舒活療癒的單層建築為主。以改變越南天際線聞名的建築師武重義,所設計的水上餐廳帶有療癒身心靈的功能;中國廣州的「豎梁社建築事務所」在長岐球場旁設計弧形竹廊,讓觀賽民眾可在此休息。國際建築大獎也設立「綠色建築」項目,獎勵建築師研究天然建材的多元可能。

花蓮西寶國小拿下台灣建築獎、遠東建築獎「校園建築」入圍。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花蓮西寶國小拿下台灣建築獎、遠東建築獎「校園建築」入圍。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如何從木材走向竹材

甘銘源自創業以來,就不斷尋找建築供應鏈的最佳化,從鋼筋混凝土到木構造,再到本土的竹林。他最知名的作品——2003年完工的花蓮西寶國小,即是鋼筋混凝土、木材、鋼構的組合,將學校、遠山兩相交融,與大樹、河流裡外應和,讓孩子在活潑的空間中學習,啟迪對空間美學的概念。

「第一屆的畢業生後來有來我們事務所實習,目前在愛沙尼亞進行創作。」空間對孩子有所啟發,而這件被他當成珍珠般呵護的作品,也拿下台灣建築獎、遠東建築獎「校園建築」入選獎。

但甘銘源同時察覺,台灣因為禁伐政令未全面開放,必須破壞另一個國家的森林,才能滿足自我需求。遷居雲林後,他開始嘗試使用當地建材,參與2013年雲林農業博覽會時,他以竹子作為建築材料,平衡人、作物與土地的關係,作品堪稱為該農博會的最大亮點。

長榮大學竹構集會堂

之後,甘銘源投入更多心力在竹構建築上,例如2017年的華德福大地實驗教育學校、台東都蘭竹構帳篷,以及2020年的故宮南院「忘筌.捨筏」水上茶屋,也有竹製鞦韆。

每個竹構建築的完成,甘銘源與團隊都獲得嶄新的不同經驗,而長榮大學集會堂,可說是近年竹構建築技術的集大成。該會堂面積達150坪,設有採光塔,透過熱空氣對流,讓斷熱設計的建築物,使用空調時間大幅縮短。根據甘銘源的計算,集會堂夏日用電量僅為同規模建築的13%。

24公尺寬的屋頂下沒有一根立柱,這種大跨距的設計非常燒腦,但卻對體育館、集會堂這種場所非常合適,而竹構建築如何也能做到大跨距?甘銘源自行研發「竹薄殼」結構系統,「正常來說,越寬廣的屋頂,支撐它的結構系統就要愈厚,但我們用原竹做成薄殼系統,只要40公分,下個案子的竹薄殼還會更薄。」

這座集會堂從設計到完工,超過三年時間,一年花在設計規劃上、二年進行施工,讓人驚訝,這施工期未免太長了些?甘銘源則訕笑自己動作很慢,但真正原因是竹構的永久建築無前例可循,團隊在前期須做一些實驗,測試結構、異材質的結合是否穩妥,才能開始施工。

在一般的建商眼中,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但長榮大學近年設置「淨零永續推動辦公室」、興建綠能電廠,集會堂也因此找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希望長榮大學能擁有具有傳承意義的建築,台灣才有了第一件竹構永久性建築作品。

竹構建築的困難度

除了異材質的結合讓甘銘源傷透腦筋,竹構技術的斷層,也是待解決的難題之一。

數百年前的台灣,平埔族多以竹子為建築材料,有竹牆、竹柱等技術。現代工業引入台灣後,早年還能見到圓竹作成的鷹架,但隨著金屬材料的應用愈加廣泛,竹子已消失在現代建築叢林中。

「台灣竹子建築的技術,差不多斷層四十年以上囉。」甘銘源與同為建築師的妻子李綠枝搬到雲林後,全力投入竹製建築的研究,才發現所有竹建築的相關技術已經找不到,只好自己從新培養技術人才,目前固定成員有三人,若遇到專案,會有其他機動人員加入,最多可達數十人。

不只技術斷層,台灣人工昂貴也讓竹構建築的走向與東南亞不同。他指出,早年南投竹山曾發展出「竹積材」技術,亦即將竹子削成寬、厚一致的竹片,交相堆疊、黏合,變成矩形斷面的建材。雖然使用起來方便,但工序相當複雜,若台灣自產自銷,成本幾乎要多出「木積材」(Glulam)將近一倍。

因此,台灣的竹構建築以原竹為主要發展,不進行加工,但這樣的設計也考驗著建築師如何將不同長短、胖瘦的竹材,進行最有效利用。

「自然生活構築」產品──竹鞦韆。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自然生活構築」產品──竹鞦韆。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竹製建築的特色

可作為建築材料的竹、木特性正好相反,竹子生長四年後,因內部纖維成熟而降低了光合作用能力,竹筍產量也隨之降低,此時正可作為優良建築材料。而木材則需生長多年後,才能取材應用,但木材不易蛀蟲、發霉、劈裂,而這三樣正是竹材的致命傷。

甘銘源蹲低身軀,花費大量時間研究竹子結構、組裝技術,或許與他在日本象集團的工作經驗有關。在象集團工作的七年中,他大量學習以結構來呈現建築的特色,也下工地跟師傅學習。甘銘源表示,設計與施工很難一刀切,了解製造過程與細節,設計者才能找到突破點,做出創新設計。

問他是否為「竹薄殼」申請了專利?甘銘源哈哈大笑,說竹構建築目前還沒有很多參與者。萬一別人也使用「竹薄殼」呢?他笑得更大聲了,「很歡迎大家一起參與竹構建築。」

竹構建築困難度高、成本也貴,雖然在台灣還有一段路要走,但長榮大學集會堂已是一個重要里程碑。甘銘源透露,2024年,台灣竹會將在桃園舉行世界竹會論壇,二年的時間,估計將有更多新的竹構技術發表,也為下一世代的負碳建築做出示範。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240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240期)謝謝!

延伸閱讀

推動守護水環境20年 環保署長榮大學合出專書展示成果

首爾「白紙運動」現場:中國留學生在封控衝擊後的思想轉變

上海烏魯木齊路百米內12警車 大城巿公安傾巢而出

12月1日起 「這4種」台灣貴重木及其製品將管制出口

相關新聞

千萬版稅年代已逝 趙政岷:繼續上場找回打擊率

2024年2月台北書展閉幕該日,台北國際書展基金會董事、時報文化董事長趙政岷站在台上,眼神放著光說道:「人潮、熱情和人們與書的距離,都回來了。」單月出版40本新書的時報文化,不只見證疫情後的人潮回流、出書標準的改變,連「新歡」電子書市場的培育,都出了一份力。但目前難題眾多,對編輯考驗最大的莫過於,「新書銷售宛如天氣,完全無法預測。」但他表示,出版社不能悲觀,得繼續上場,把打擊率找回來。

洄瀾美展首獎《加多雙筷》 天各一方 夢裡才能「回家」

報端一隅,花蓮藝術界盛事「2023洄瀾美展」國際徵件,於去年底公布審查結果:香港藝術家vawongsir以藝術計畫《加多雙筷》獲當代藝術創作類首獎「洄瀾獎」。 令人訝異的是,他領獎時竟以「面具」示人,史無前例。

一個投資AI股的萬用策略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概念股風靡全球,我有好幾位友人也熱衷於此,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AI概念太迷人了,怎麼能不投資呢?但他們分別遇到相同的基本問題,例如:什麼是AI概念股?該選哪一檔比較好?台灣的AI股好還是美股好?如何評估股未來前景與合理股價?股價波動劇烈,該如何應對?AI概念股會不會是泡沫?由於變數太多,投資人又沒有定見,最後搞得精神緊繃,時時盯著行情而頻頻進出。這樣投資,不僅辛苦,也不容易有好成績。

從代工到自創手工具品牌 千富打造Sloky攻下「好幾個藍湖」

有「世界最小扭力起子」之稱的Sloky,由台灣千富企業有限公司研發生產,主要行銷歐、美、日。

佩服出版人 蔡澤玉談長銷作品電子書版權

「你有看某書了嗎?趕快去看,版權快到了。」九歌出版社是台灣老牌的文學出版社,當年與純文學、爾雅、大地、洪範並稱文學界的「五小」,是通路認定的優質品牌,創辦至今超過45年。九歌的辦公室話題除了選書企劃與作家,總編陳素芳早改用電子書閱讀器改書稿,並將改稿筆記匯出到電腦中整理;而發行人蔡澤玉也是電子書閱讀器愛好者,常與同事討論電子書市場。

電子書帶來「新輕閱讀」 台北書展業績驚人

2024年2月25日,台北國際書展落幕,參觀人次回到疫情前水準,達55萬人次。可喜的是,版權洽談媒合熱絡,重量級作者與繪本作家如:黃春明、白先勇、五味太郎、宮西達也,讓現場熱鬧滾滾;年輕群眾更擠滿各大活動現場,等待與作者面對面接觸。各大電子書閱讀器的型號上,盡是「Sold Out」標籤,直至最後一天、最後一刻,攤位前仍站滿試用人潮。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