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對台會議藏「魔鬼細節」 劉結一罕見未作報告最高會議18年未開

【文.王雅】
2022年大陸對台工作會議1月25日舉行,作為中共二十大前最後一次「對台工作會議」,看似正常普通的通報中卻藏了頗多「魔鬼細節」。
劉結一罕見未作報告
首先,與過去13年的會議傳統不同,此次對台工作會議上,國台辦主任極為罕見的未做工作報告,讓人浮想聯翩。
自2009年開始,每年年初,中共中央層面都會召開「對台工作會議」。 目前冠以年度的對台工作會議正式始於 2009 年 2 月 6 日至 7 日在北京召開的「對台工作座談會」。從次年開始,該項對台工作會議名稱都冠有年份,並在 1 月底至2月底間舉行。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中共曾召開對台工作會議。時任國台辦主任王兆國主持並做工作報告,國家主席楊尚昆、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分別以對台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身分與會講話,但並未形成會議慣例,隨後十餘年報端未見相關報導。
2017年十九大以來,中共中央已經連續召開了5次會議,前四次對台會議,國務院台辦主任都會作工作報告,2018年作報告的是張志軍,2019年之後由劉結一作報告。但是唯獨今年劉結一雖參會但並未做報告。
劉結一未作報告的原因,有猜測認為是會議時間過短原因,往年對台工作會議時間多為1-2天,今年會議推測只有半天,因為出席會議的楊潔篪與王毅,25日下午還要趕場陪同習近平會見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無法整天被綁在對台工作會議。馬上進入冬奧時間,外交層面的接待任務會很重,要一直持續到2月中上旬。
相信國台辦仍然會有年度的工作報告,此次只是因為時間原因未在會上公開彙報。這也是唯一的可能性解釋,否則如此打破常規不合常理,除卻會期原因外,還有解釋認為中央高層對台工作方法正在發生全面重要調整,國台辦主任未作報告是「全豹之一斑」,系總體調整一部分。
會議規格變化了嗎?
其次,會議規格是否發生變化?梳理2009年以來的歷年會議訊息,值得注意的2018年開始,在中共官媒新華社報導中,對台工作會議的主持者字首就不是「國務委員」,而是「政治局委員」。對此認為對台工作會議規格已經提高。
這個變化是和十九大後「負責外交的國務委員」、「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秘書長」兩個職務分拆有關係。
2009年至2017年,主持「XX年對台工作會議」的中共官員,雖然在公開報導中是「國務委員」(分管外交),實際上他們是以「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秘書長」進行主持。這段期間「國務委員、中央外事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秘書長」職位是三位一體的,2008年至2012年是戴秉國,2013年至2017年為楊潔篪。
2017年後,王毅晉升國務委員兼任外交部長,楊潔篪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仍然兼任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2018年機構改革後由「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演變「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秘書長職務。
而「對台工作會議」自然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秘書長」進行主持,楊潔篪這個職位一直沒有變化,這就是為什麼2013年後歷年基本一直由楊潔篪主持「對台工作會議」,2017年前是以「國務委員」,2017年卻是「政治局委員」的原因。當然,也有年份(2020年)出現楊潔篪因其他重要外事工作纏身,由王毅以國務委員身份代為主持的情況。
毋庸置疑,楊潔篪在中共十九大上入局,也是讓中央最高決策層中,再度出現熟悉外交和對台工作的專業官員。未來在中共人事政治中是否會成為一種新慣例,也是今年二十大一個觀察點。
「總體方略」呼之欲出
第三,「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不意外地出現在今年的對台工作會議,該方略一詞是去年11月的第三份歷史決議中首次提出,之後新華社曾2次引述「權威專家」解讀。多維新聞曾在《從「台灣方案」到「總體方略」 中共對台新綱領呼之欲出》中詳細闡述,此處不再贅述。有理由相信「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會在今年秋天中共二十大的報告或「中央(全國)對台工作會議(不排除今年召開)」中有完整闡述。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自1990年以來,中共最高領導人參與、召開過三次高階別的對台工作會議,依據現有資料,總計舉行 3 次,分別是「江澤民時代」的1990 年12月的「全國對台工作會議」,以及1998年5月和「胡錦濤時代」2004年7月的「中共中央對台工作會議」,最近的一次距今也已有18年。
但是,2012年迄今,習近平時代中共中央未曾召開過如江、胡時期此類最高階別的對台會議,是因為習對台工作思想尚未完全形成?還是目前台海動盪不斷,北京對台策略引而不發(如同應對香港街頭事件手法相似),習本人對台海局勢仍在觀察中,第二個任期都即將結束,都不想輕易鬆口定調台海的「戰爭或和平」,待到關鍵時刻一錘定音。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多維新聞》。
※本文由多維新聞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