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兩岸回顧:台海進入北京定義的「統一時刻」

【文.伍逸豪】
2021年結束前夕,王力宏事件佔據媒體版面,回顧北京對台政策,暫停水果輸陸、點名台獨頑固分子及金主、宣佈ECFA續行,世界已感受北京統一台灣的意志。
2021年行將結束之際,中共官媒新華社12月22日刊發專稿,訪談三位大陸涉台專家,以「促成國家完全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軸,概括當前中共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看在台灣人眼裡,或許認定為這又是一篇對岸官媒的老調重彈。倘若回顧2021年整體的兩岸情勢,儘管台灣「抗中拒統」民意高漲,但「統一」的話題熱度隨之水漲船高,不能不說北京透過各種場合反覆論述「統一」,確實在話語權上收到一定的效果,也能具體感受到台海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
這一年度雖然兩岸官方接觸降至冰點,在政治交鋒上更是怒目相視,但學界與民間的兩岸關係或中共政治研討會,仍然以線上線下的方式持續進行著。綜觀過去一年以來,不難體察不論話題是中共建黨百年或是六中全會解讀,所有關於兩岸的討論都會被有意無意引導到「統一」、「武統」的面向,側面體現了當前台灣內部的一種心理狀態。
兩岸輿論上的情況亦大同小異。今(2021)年幾波聚焦在藝人身上的話題,例如小S、張鈞甯「被台獨」或是還是前些時日沸騰話題的王力宏事件,兩岸群眾充分發揮看戲精神,既有口水大戰也有惺惺相惜。但除此之外,台灣政治或兩岸關係其他大小事,幾乎很難在輿論場受到關注,唯有「統一」話題能夠激起火花。就算兩岸呈現的是民意對撞,但也說明了這個話題意義夠重要,在「統一」面前,其他的議題都顯得微不足道。
「統一」之所以在今年度扮演起主導話題的角色,不只是客觀層面地緣政治格局在百年變局的催化下,激烈碰撞而出的結果,同時也反映了北京對台政策三個思路與作為。
精準打擊
首先是對於台獨的「精準打擊」。今年2月26日大陸海關總署突然在其網站上發布將從3月1日起暫停台灣鳳梨進口的通知,理由是多次從中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從而開啟了兩岸新一輪爭端。蔡英文政府的應對方式,一是宣稱將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申訴,二是砸下巨資補貼台灣農民,三是開拓其他海外市場。這些舉措並未讓北京停下腳步,反而在9月19日發布另一項禁令,於隔日起暫停台灣釋迦和蓮霧銷往大陸。至此,台灣出口到大陸的前三大水果全數被叫停,此前網上以國台辦發言人朱(豬肉製品)鳳(鳳梨)蓮(蓮霧)名字的諧音哽「一語成讖」。
在政治上,11月5日大陸國台辦點名蘇貞昌、游錫堃、吳釗燮等三名「台獨頑固分子」,並稱「絕不允許其關聯企業和金主在大陸謀利」;接著在11月24日進一步表示,對遠東集團處以罰款及追繳稅款約4.74億元人民幣,並收回其中一家企業的閒置建設用地,重申「絕不允許台企一邊在大陸賺錢,一邊在島內支持『台獨』、破壞兩岸關係,幹『吃飯砸鍋』的事」。過去兩岸民眾都好奇,在兩岸分治的現狀下,北京將如何實現對「台獨頑固分子」及其金主的「長臂管轄」,遠東集團遭查處的事件便是大陸官方對此的「具體示範」,而該集團董事長徐旭東隨後投書媒體表態反對台獨、支持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
此外,12月7日舉行的兩岸企業家峰會,由於受疫情影響規模不若過往,但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以書面致詞強調企業要和台獨劃清界線。種種舉措說明中共打擊台獨的範圍已跨越政治、商業與兩岸貿易,效應正在擴大,北京以自己的步調和節奏在實踐習近平所言:台獨分裂「必將遭到人民的唾棄和歷史的審判」。
操之在我
其次是對台「操之在我」的思維。習近平在2019年提出「兩制台灣方案」至今已超過兩年,各界都在看中共將如何推進。其中一條脈絡,莫過於是將「台獨」與台灣人民區分開來,待之前者以硬與嚴,待之後者以軟與善。特別是今年5月台灣新冠(COVID-19)疫情爆發,又苦等不到疫苗,儘管民進黨政府強硬拒絕大陸援助,但陸方仍不斷釋出捐贈疫苗的意願並歡迎台灣民眾赴大陸施打,可說是「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在防疫上的落實。
除此之外,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在12月15日例行記者會上,向大陸網友喊話,應反「台獨」不反台灣,要突破民進黨的屏障,不要讓台灣的網路變成民進黨豢養的「1450」、「塔綠班」等等「魑魅魍魎」橫行的「修羅場」。與此同時,大陸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2022年關稅調整方案,對大陸已簽署並生效的自貿協定和優惠貿易安排的部分,提到《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已完成降稅,將繼續實施協定稅率。
再加上12月11日汪洋本人出席在廈門盛大舉行的海峽論壇,都說明了中國大陸對民進黨政府和「台獨頑固分子」不斷收緊,但仍舊在和平統一的大方向上給台灣社會和台灣人民保留很大的空間。這些做法既是對大陸內部與日俱增的「武統論」和「窮台論」的疏導,也透過ECFA等「百寶箱」內的工具對台灣又拉又打,北京以「操之在我」的自信與立場,貫徹習近平不斷強調的「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動權與主導權」。
統一時刻
再者是北京形塑「統一時刻」的認知蔓延。如果說2017年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與2019年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講話,象徵著中共開啟統一進程的宣言,那麼今年中共建黨百年、辛亥革命110周年與「第三份歷史決議」,則可以視之為北京吹響統一集結號的再次宣示。當習近平7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上振臂疾呼「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迎來台下熱烈掌聲,表明北京近年來反覆表述的「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不只是說給台灣聽,也不只是說給大陸民眾聽,更是向國際社會和西方大國傳達的決心與意志。
英媒《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今年5月封面故事「台灣成地表最危險的地方」出刊,代表著西方政學媒界精英對台海問題的共識於焉成形。接下來可以看到,幾家西方著名媒體紛紛以「武統」作為主題,對可能的模式進行推演與預估;也可以看到,從北美、歐洲到東亞的日本,「台海有事」更成為執政者或國會高度聚焦的熱點。西方的「台海熱」現象,一方面是美國重組「民主陣營」以遏制中國的戰略成果,透過炒作「武統」這把槍來操作「台灣牌」;另一方面也確實是接收到了北京所釋放出來的統一訊號,從而展現出來的集體反應。
特別是中國大陸在中美博弈上的話風大轉變,從3月的阿拉斯加會談,到7月美國副卿雪蔓(Wendy Sherman)天津之行,再到習近平與拜登(Joe Biden)的9月通話與11月視訊會晤,中國領導人與高層就台灣問題向美方強勢表達底線,包括對美台「玩火」的警告等等。中美之間的角力處於「鬥而不破」的狀態,但北京所不斷夯實的「一中」護欄,包括對於立陶宛台灣設處事件的應對、尼加拉瓜與台斷交,令美國「民主盟友」們在玩弄台灣牌時仍有所顧忌。若是再將中俄戰略夥伴關係形成考量進來,「台海統一」已成為當前國際格局變動與調適的一大要素。
2009年中共建政60周年時,美國《時代》(Time)雜誌曾製作了「中國時刻」(China’s Moment)的封面專題,西方在北京奧運會之後開始正視中國崛起的政經影響力。十多年之後,中國崛起已經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命題,而北京則在「百年變局」的時局認識之下,開啟了由其定義的台海「統一時刻」。西方和台灣固然為此感到焦慮甚或激憤,卻已無人能輕易否定,並由台海展開了新的政治拉鋸戰。
新局叩問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鄭劍近期發表文章,他認為從台灣對統一的抵觸抗拒情緒化、「反統」成為「政治正確」的「道德標杆」、對台海「必有一戰」的認知明顯上升、對國際干預的期盼和「感恩」心理持續增強等指標來看,台灣社會民意進入「前統一意識」階段。
事實上,北京涉台官員最近提出統一之後財政用於改善民生的論述,中國大陸包括高鐵、台海通道等基建規劃也把台灣含納進去,此前民間更一度流行起《2035去台灣》的神曲。台灣社會對此表現出集體抗拒,但過往的「謀獨」在當下已然轉變成了「拒統」,蔡英文能透過「親美抗中」的「台灣隊」為號召而贏得年底公投「逆轉勝」,便是一個顯著的例證;卻同時也揭露了,儘管嘴上不說,但台灣社會已清楚感知到了來自北京的統一壓力。
大陸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2021年收官前夕的12月20日,對台海問題提出了「台灣是終將回家的遊子,而不應是被人利用的棋子」新說法。回顧這一年以來的台海態勢,北京所定義的「統一時刻」將對未來帶來什麼樣的新局與挑戰,正是人們迎接2022年來臨前後無法回避的心理深層叩問。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多維新聞》。
※本文由多維新聞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