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獨青年口中的「不得不」說起

【文.伍逸豪】
台灣四項公投的效應,在低溫與王力宏話題發威之下,完全被淡化過去。綜觀這場公投的過程,足見證了一場本當攸關台灣社會政策的討論,如何一步一步被激化為「藍綠對決」與「親美拒統」。最終結果是民進黨「完封勝」,說意外但也不意外,意外的是連涉及人民食安問題的「反萊豬」,最終竟在懼怕「美國生氣」以及加入國際組織的誘因下被否決;而一點也不意外的是,在民進黨傾全力把公投打成總統大選等級之後,台灣社會依舊逃不過民選結構的桎梏,回歸到了顏色先行的動員隊伍之中。
當蔡英文以總統兼民進黨主席身份,下達「台灣隊站出來」的指令後,不只是台灣眾多網紅、KOL傾巢而出,透過「四個不同意」宛如符令般的口號,與蔡英文等民進黨政治人物在網路上相互拉抬呼應;而社會裡的台派鐵粉們,也挾著一股「台灣不能亡」、「民進黨不能輸」的孤憤之感,希冀以一己之力充作民進黨政權保衛戰的護衛隊成員。
公投前夕,民進黨黨政高層紛紛下鄉舉辦宣講,南部地區有年輕的支持者自製「四個不同意」的手提袋在市集和網路上販售,希望藉此達到該訴求在大街小巷頻繁露出的宣傳效果。有些南部年長支持者,誤以為是民進黨在宣講現場發送的文宣品,為沒有拿到而扼腕,其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
進一步實際到店家臉書(Facebook)觀察,不少熱情的粉絲留言有意購買,由於店家靠著手工染製,無法大量生產,還造成了「物以稀為貴」的小熱潮。有趣的是,在一次網路直播中,網友留言稱「看到中國製就不想買了」,店家趕忙「澄清」,表示會使用「中國製」是「有原因的,不得不」,因為台灣沒有類似的材質,而且有的話價格也會非常高。言下之意,即就算與中國大陸勢不兩立,但考量實際利益和其他因素之後,有些原則就不一定要那麼堅持了。
在該位台派店家的簡短回覆中,「不得不」三個字可謂是大亮點,揭露了民進黨政府及其支持者們的深層且真實心理。在此之前的12月15日,中國大陸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2022年關稅調整方案」,提及《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將會繼續實施,民進黨過去在野時期將ECFA視為糖衣毒藥、又宣稱日後要發起公投來廢止,但執政之後卻張開雙臂熱烈擁抱:「實施以來對雙方有利」。民進黨對於ECFA的「變臉」,無疑就是「不得不」心態的真實寫照,嘴照罵、錢照賺。
「不得不」心態進一步觀之,有點類似1949年中國變天前夕的國民黨政府,只要還有一絲退路,便會負隅頑抗到最後一刻。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有美國人支持,如今的民進黨政府還是有美國人支持,為了得到美國的經濟與安全承諾,即使要用影響人民健康的萊豬進口作為交換,亦在所不惜。如今「反萊豬」公投遭到封殺,台灣一般預料,民進黨政府為了換取《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入場券,開放日本核食進口恐怕「指日可待」。在此次公投正反雙方的攻防中,有人提出「科學戰勝一切」,但在地緣政治和民粹操作的雙重催化之下,任何的科學、理性、思辯等等,都「不得不」讓位給了「不得不」。
在中美博弈的大局下,台灣把幾乎所有的籌碼都梭哈給了美國,從而「不得不」吃萊豬,未來很有可能「不得不」吃核食,等於是底牌盡現。中國大陸當然看在眼裡,中美政治、經濟、科技與軍事等各方面的角力此消彼長,北京只要有足夠的戰略定力,加上兩岸極其緊密的產業鏈結構和地理距離,難保哪一天不會翻轉為對大陸的「不得不」。就像那個「四個不同意」的「Made in China」手提袋背後所體現的「奧義」,這也是北京不會輕言斷棄ECFA的原因。
美國官方近來表態不願台海發生戰爭,日本與歐洲也緊盯台海動態,民進黨政府自然產生了一種台灣在國際上風生水起、仍有退路的心理倚仗,致使社會上也瀰漫著「一切安好」的錯覺,「抗中保台」的「台灣隊」越來越兵強馬壯。然而,中國大陸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12月20日對台灣有新的表述:「台灣是終將回家的遊子,而不應是被人利用的棋子」,展現出北京統一兩岸的決心與意志。台灣最後「不得不」路向何方,這一道題或許還未到驟下定論的時候。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多維新聞》。
※本文由多維新聞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