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內驚爆「臥底線民」 正義的火炬怎會如此廉價

【文.黃粱】
民進黨立委黃國書遭爆料過去曾是「職業學生」,受政府情治系統吸收擔任線民,遭民進黨新潮流派系除名。由於調查局近期陸續轉移台灣威權時期的監控檔案到促轉會,綠營政治人物檢視後驚覺有異,經查核比對後確認黃國書確實為當時國民黨政府所安排的臥底線民,因此於今年8月將其除名。
據悉,黃國書在民進黨成立三年後仍有擔任線民,因此成為決議將其除名的關鍵。事件爆發後,黃國書本人對此坦承不諱,表示於大學戒嚴時期為了保障同伴們的安危,曾在脅嚇下「被迫」協助情治單位的政治偵搜工作,他並宣佈退出民進黨,在立委屆期任滿後不再尋求連任。
然而這起突然其來的「線民案」卻引起外界不少揣測,若黃國書早於8月便遭新潮流發現其黑歷史,為何會在時隔兩月後突遭親綠媒體曝光爆料?有人因此推測可能與近期陳柏惟的罷免案遭遇危機有關,而從民進黨面對此事的態度與操作,也確實有重燃民眾對威權時期的厭惡,以及喚醒國民黨白色恐怖劣跡的意味。
自黃國書「自白」之後,許多綠營人士在其臉書下加油打氣,表示敬佩他坦然面對的態度,甚或緩頰於威權時期,不論是被監控者或是被威脅利誘者都是大時代下的「被害人」,柯建銘更稱黃國書為「政治更生人」,應抬頭挺胸留下來繼續奮鬥。綠營也同時將矛頭指向國民黨,指出整起事件最應負責的便是當時逼迫人民互相監控的國民黨政府,蘇貞昌更痛批朱立倫「沒有黃國書坦白」。
「政治偵搜的不是國民黨,而是當時大時代的情治單位」,朱立倫這種說法固然荒謬,也沒有人會信服,但民進黨想以此替黨內同志洗白,同樣顯得不倫不類,甚至又想藉由喚起「威權幽靈」來賺取政治紅利,不免更將轉型正義變得無比廉價。
對於民進黨對於「線民案」的反應,施明德在臉書上嘲諷道:「如果被揭發的人,不是黃國書,而是馬英九、朱立倫、侯友宜,藍、綠營人士這兩天來的評論內容,會變成什麼樣子?」民進黨前秘書長羅文嘉亦冷冷表示,所謂「被迫」可以當作下台階的說詞,但切莫當作歷史事實。
與陳柏惟的肇事逃逸案相同,每每綠營人士遭爆料後的被迫承認,總是能被美化為「有勇氣的承擔」,好似這些人都是主動揭露其黑歷史,究竟勇氣何在,確實令人摸不著頭緒。而就如施明德與羅文嘉所言,威權時期的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的落實,向來都是民進黨最著重推動的議題,從促轉會的運作到各種影視作品的政治正確都脫離不了「白色恐怖」觀之,這理應是民進黨沒有任何妥協空間的核心價值,怎能面對國民黨時如此大力批判,一遇到自家人就變得如此「寬容諒解」?況且,黃國書的自白並未提及具體工作內容細節與過程,離民進黨口中「正義」與「真相」仍差距甚遠,又怎能如此輕易放下?
民進黨強調轉型正義是還原真相,是釐清誰是加害者,而不是宣洩仇恨或政治鬥爭,很可惜的,真正看起來過不了那道正義門坎的不只是國民黨,顯然還包含了民進黨。黃國書的「線民案」爆發後,民進黨一眾沒有多少人想追求真相,而是在對自己人寬容之際,重點提及了國民黨才是真正的幕後黑手,除了國民黨以外的人都是受害者。
當轉型正義成為取之不盡的政治提款機,民進黨當然不會希望和解,也不會一次將此政治資產提光,而是經常在有需要的時刻喚起這段記憶,傳遞著「民進黨雖爛,但國民黨更是罪不可赦」的政治宣傳。
諸如范雲等人將曾遭政治監控的過去做成文宣,放在臉書的置頂位子不斷提醒著民眾「我是威權時期的被監控者」,蘇貞昌、陳菊等人每逢政治場合便要暢談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潛台詞中除了批評國民黨,也要求台灣人為他們的犧牲奉獻給出補償,其意思再明確不過,「這一票,是台灣人對我曾抵抗威權的虧欠」。她們當然有權利追究真相,但追究真相,也絕非其為新威權擦脂抹粉、以及其低劣表現能被容忍的萬用擋箭牌。
在許多民進黨支持者的看法中,蔣中正便形同希特勒,而曾有迫害人民歷史的國民黨,更應在轉型正義時被掃進歷史的塵埃。然而民進黨並不這樣想,就如同柯建銘曾說「國民黨弱化非台灣之福」,言下之意不外乎「非民進黨之福」,轉型正義不可能做完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若轉型正義達成,各方都和解了,或者國民黨真的就地解散,民進黨對內選舉還有何政治資本能夠提領。
民主政治的鬥爭不需要和解,唯有仇恨與撕裂才是吸取選票的最佳養分,這本身就與轉型正義的初衷與訴求相沖突,民進黨對此再清楚不過。黃國書的情況看似有些尷尬,但其實並不難處理,畢竟最大的稻草人十分明確,但這終究要考驗到民進黨面對轉型正義時所欲表現的態度,黃國書身為被派去民進黨內的「線民」,為何就能成為「政治更生人」,比其他線民更值得原諒?而當更多的「黃國書」與國民黨人士一同被揭露時,民進黨經常掛在嘴邊的「正義」又該如何轉型。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多維新聞》。
※本文由多維新聞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