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兩國論」重裝上陣 自嗨過後又往武統推進一步

【文.張鈞凱】
22年前李登輝在即將卸任總統前提出了「特殊兩國論」,19年前陳水扁在就任總統沒多久後提出了「一邊一國論」。儘管中美大勢與兩岸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但民選制度主宰下的台灣政治卻像是陷入了跳脫不了的無限迴圈。進入總統第二任期的蔡英文,也步上了她的「台獨」前輩們,在外交部舉行的一場智庫論壇上,將中國大陸定位為「鄰國」;除此之外,她原先提出的兩岸「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八字箴言,也「濃縮改寫」為「和平、穩定、互惠」六個字。
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是否往「台獨」又跨出一步?陸委會希望北京對蔡英文的「八字箴言」再「認真思考」一下,但大陸國台辦也已把話說得清楚,這就是「自取滅亡」的「謀『獨』挑釁」。歷史正在重演的,還包括了當年阿扁推動過的「台灣入聯」。曾在阿扁時期擔任過陸委會主委和駐美代表的吳釗燮,如今坐在外交部長的位置上,近期大量投書西方媒體,痛陳聯合國錯誤引用2758號決議、將台灣排除在外,呼籲各國「是時候讓台灣和聯合國合作了」。過去曾讓美國和歐盟出面踩煞車「台灣入聯」操作,會不會再度捲土重來?恐怕在今天美國和歐盟對華關係重新洗牌之際,一切都還難下定論。
當下台海的局勢之所以演變為《經濟學人》點評的「地表上最危險地方」,顯然攪動池水的不只是一心「抗中保台」的民進黨。當拜登(Joe Biden)延續川普(Donald Trump)「印太戰略」、並變本加厲「合縱連橫」之後,如同大陸學者王義桅所研判的,歐洲也發現到了台灣的「新價值」,以各種方式加溫歐台關係,以此迫使中國在別的問題上讓步。因此,看到了蔡英文政府口中的「民主夥伴」,幾個中東歐國家援贈台灣疫苗;也看到了歐洲議會投票通過一份對台關係報告修正案,其中建議歐盟駐台機構「正名」台灣,外交部對此熱切表達「誠摯感謝」。
讓民進黨政府「無懼」於「武統」的,不只有歐洲,還有不斷在台海情勢添柴加薪的美國。例如《中央社》刻意放大以兜售「中共武統論」而聞名的美國智庫學者易思安(Ian Easton)說法,他稱「幾乎可以肯定,美國會干預並與中國開戰來救台灣」。與此同時,美國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的一份民調也讓民進黨政府吃下了定心丸,內容指出超過半數的美國人支持在中國對台發動攻勢時,派遣軍隊保護台灣。就在美歐「挺台」風向吹拂台灣過後,2022年度政府總預算案送到了立法院,其中用於軍事投資和購買武器的防務預算再創新高。
然而,台海衝突情勢在西方推波助瀾之後往「失速」奔去,不是沒有明眼人看到當中的危機四伏。例如對台灣相當熟悉的葛來儀(Bonnie Glaser)便提出警告,在「同情台灣」之餘,她認為大多數美國人並不了解「承認台灣獨立」將涉及「與中國全面戰爭」的所有複雜因素。葛來儀所提出的警惕,不只值得美國民意深思,更需要受到台灣社會的重視,意味著台海情勢之嚴峻與風險應該嚴肅以對,這已是西方「懂行」的共識與忠告。
解放軍近期在台海的動作頻頻,有東部戰區接連演訓,也有新修《海上交通安全法法》可實施「緊追權」,還有飛越海峽中線逼近台灣的解放軍戰機。對中共來說,這一切動作當然不只為了「演訓」,也是為了應對美台聯手往紅線靠近,更是為了解決台灣問題所做的各種預案準備。如今以「鄰國論」為名的蔡英文版「兩國論」,除了有利於民進黨獲取民意支持之外,其實也給了北京必須提升防範的訊號,無疑是在「自嗨」過後,自己又為「武統」往前推進了一步。
台灣政客在炒作民粹情緒上讓民意不斷自我麻痺,但台灣民眾對於客觀現實的緊迫感,其實內心深處可謂是「點滴在心頭」。特別是疫苗政策曝露了民進黨政府潛在的高度信任危機,民眾對於「和平」呼聲,事實上也變相說明了心中對於兩岸衝突的焦慮和擔憂。
另外還有一個觀察點值得關注,過往台灣社會並不太在意中國大陸內部所實施的新政,總認為「與我無關」。但近日中國大陸官方的大大小小動作,諸如「共同富裕」、「北京證交所」,以及對於「飯圈」與娛樂圈、網路遊戲等劍指資本的整治,都引起了台灣的側目。當然,台灣對北京這些動作的解讀仍帶著「資本主義民主」的優越感,對之冷嘲熱諷。但換個角度來看,也體現了台灣社會對於兩岸終局或將到來的一種心理投射,從而拿起一面放大鏡注目著北京的一舉一動。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多維新聞》。
※本文由多維新聞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