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抵制北京冬奧 未來三個月是關鍵期

【文.皇金】
東京奧運剛結束,就有人再次議論抵制北京2022年冬奧。第一時間討論最多的當然是日本媒體。
日本媒體《日經亞洲評論》基本上羅列了各種抵制北京冬奧的聲音及訴求。日本共同社在東京奧運期間的一篇報導就曾寫道,北京冬奧面臨兩種擔憂,一是疫情,二是抵制聲音。該社還引述外交渠道的消息人士的話稱,中國領導層正認真考慮相關抗疫舉措,確保舉辦一屆安全的冬奧。最壞的一幕是中國疫情形勢嚴峻,很多「民主國家」抵制這場奧運。
可能是為了回應日本媒體此類輿論,中國官媒《環球時報》8月8日發表社論說,一屆成功的東京奧運為北京冬奧做出鋪墊。那些抵制北京冬奧的聲音都是政治極端主義在作祟。
美國媒體沒有藉此次東京冬奧炒作抵制北京冬奧的聲音。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一篇報導只強調,冬天快來了,下一場奧運不會遠。而且,中國官員也出席了此次東京冬奧,目的之一就是觀察東京賽事安全情況和疫情防控的效用。美國《華盛頓郵報》8月7日稱,「下一場奧運,你不用等太久」,因為北京冬奧將在不到6個月後舉辦,這也是奧運時隔不到14年後再次回到中國北京。而北京奧運標誌著中國再次走向世界舞台。
2024夏季奧運將在巴黎舉辦。東京奧運閉幕後,法新社的報導將關注點立即轉向了北京,提到北京一方面要控制新一波疫情,另一方面還要應對有關抵制北京冬奧的呼聲。但和日本媒體集中關注抵制聲音的報導不同,法新社更多從奧運本身視角談北京冬奧。比如,北京冬奧應該從東京奧運吸取經驗,尤其在疫情狀態下保證賽事正常進行;是否允許觀眾觀看比賽,如何應對觀眾和運動員之間的互動;北京如何要求外國運動員提前抵達中國,接受中國規定的為期至少兩週的隔離期?
自年初以來,呼籲抵制北京冬奧的聲音主要來自美國國會、加拿大議會和歐盟議會以及「逢中必反」的人權觀察組織(HRW)和人權觀察家,藉口主要是中國人權狀況。而政客的藉口主要圍繞新疆、西藏、台灣和香港議題展開。他們認為,中國的人權和言論自由狀況還在不斷惡化。比如,2020年9月超過160家人權機構呼籲國際奧委會將冬奧舉辦地移出中國。
俄羅斯索契冬奧時,西方人權組織找到的理由是俄羅斯禁止向未成年宣傳同性戀的法令。這種抵制聲音最終都被美國、法國、加拿大、德國及歐盟個別政要和國際組織附和。美國主流媒體也發文公開要求當時的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抵制索契冬奧,理由是美國不能繼續「縱容」俄羅斯。美國國會議員也藉斯諾登(Ed Snowden)事件為由施壓白宮抵制索契冬奧。
但事實上,這並非真實理由。西方完全是為了抵制而抵制,而且理由並不單一。自烏克蘭事件、敘利亞危機之後,西方和俄羅斯的矛盾日益尖銳,美國及其盟友就一直在想辦法遏阻普京,抵制冬奧就是其中一種策略。尤其對於普京再次掌權後舉辦的冬奧,西方希望看到俄羅斯有機會展現積極的一面。
對於北京冬奧,西方策略也是如此。尤其在拜登政府聯合盟邦加大和中國對抗與激烈競爭的形勢下,美歐也樂於就北京冬奧大做文章。美國國會一些極端政客也在推動對華新冷戰。所以,美歐近來出現抵制北京冬奧的聲音,也符合當前西方推動對華新冷戰的趨勢。因為抵制夏季或冬季奧運的糟糕傳統就是二戰後冷戰時期留下的。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站出來宣佈對北京冬奧進行外交抵制,也沒有哪家贊助商或企業宣佈退出冬奧。拜登政府之前並未明確提到抵制北京冬奧,只強調會和盟友協調立場。拜登到訪歐洲之後,歐盟議會便通過了不具約束力的決議,要求對北京冬奧進行外交抵制。但是,歐洲國家內部意見不一。在該歐洲議會通過抵制決議之際,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Kyriakos Mitsotakis)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後已明確表態會出席北京冬奧。
但這並不排除類似的抵制聲音繼續壯大聲勢。現在,中國已經陷入西方輿論漩渦,凡是和中國有關的議題,都有可能陷入爭議。假如現在中國履行大國責任,就氣候變化等全球議題主持召開國際峰會,也會有國家選擇抵制。這和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國際輿論環境有關。
比如,根據日本共同社8月7日的報導,由於新冠肺炎病例激增和違背民意、赤字辦冬奧,日本首相菅義偉支持率下滑至28%,自2020年9月組閣以來首次低於3成。為了避免成為又一個「短命首相」,菅義偉有可能在今秋國會眾議院選舉和自民黨總裁選舉之際宣佈抵制北京冬奧,以此提升自己的支持率,畢竟當前8成日本民眾對中國沒有好感。
但菅義偉如何打中國牌,最終還要看美國的態度。拜登政府同一時期也在尋求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晤,這是他下半年外交工作的重點。如果拜登政府屈服於國內施壓,推動抵制北京冬奧,必然會影響習拜會的舉行。所以,拜登政府究竟會不會邁出抵制北京冬奧這一步,關鍵看未來三個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多維新聞》。
※本文由多維新聞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