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將總統補選!六位候選人 選民卻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各大民調顯示,目前六位候選人中,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的李在明居領先地位。圖為釜山街頭。 魯皓平攝
各大民調顯示,目前六位候選人中,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的李在明居領先地位。圖為釜山街頭。 魯皓平攝

【文/邱祐慶】

韓國前總統尹錫悅因突襲發布戒嚴而遭彈劾下台後,當地將於6月3日舉行總統補選來填補政局空窗。在國內社會深度撕裂、經濟動盪未平、對北韓與中國關係日益緊繃的情勢下,新總統必須在內外挑戰中穩住國本,同時,還得面對與美國總統川普之間日益難以預測的盟友關係,韓國人民的選擇,將為東北亞局勢投下關鍵變數。《遠見》整理這次候選人有哪些,以及這次選舉關鍵的議題。

為什麼韓國要舉行總統補選?

原本應任職到2027年的尹錫悅,在任期未滿就黯然下台。

他在去年12月3日突然宣布全國進入戒嚴狀態,理由是「反國家勢力」與北韓的威脅。然而,很快便有跡象顯示,他戒嚴的行為,其實是為了解決自身的政治危機。一週後,國會對他發起彈劾,最終,憲法法院在今年4月4日通過彈劾案,正式將尹錫悅免職,依法律規定須於60日內舉行總統補選。

自尹錫悅實施戒嚴後,韓國已歷經三位代理總統,最近一位是教育部長李周浩,他在選前一個月接任代理總統。

李周浩接替的前總理韓悳洙,在接任代理總統幾週後也遭彈劾,先前的財政部長崔相穆也曾短暫擔任代理總統,直到韓悳洙於3月復職。

何時公布選舉結果?

投票時間為台灣時間6月3日上午5點到晚上7點,勝選者預料將於隔日清晨公布。新任總統將立即就任,且不像以往有正式交接期。

2022年,尹錫悅擊敗李在明時,開票後九小時便正式宣布勝選,那次選舉,也是韓國歷來最接近的一次總統選舉,雙方差距僅0.73%。

這次選舉的關鍵議題有哪些?

尹錫悅的戒嚴令,揭露了國內日益加劇的政治分歧,支持與反對戒嚴的民眾分別走上街頭抗議。

隨後數月的不確定性,也重創民眾對經濟的信心,而這正逢川普對美國貿易伙伴發動對等關稅的攻勢,韓國商品面臨高達25%的稅率。

除了經濟,地緣上的挑戰也迫在眉睫。北韓依然是南韓棘手的安全挑戰,雖然2025年至今相對平靜,但前一年局勢緊張,金正恩不斷升高對抗言論,南北雙方長達數月互相投送宣傳氣球與無人機。除此之外,新總統還需在與中國和美國的關係間尋求平衡。

另外,韓國極低的生育率,也是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

下一任總統可能是誰?

各大民調顯示,目前六位候選人中,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的李在明居領先地位,其次為執政國民力量黨的金文洙。

李在明於2022年與尹錫悅競選時,僅以些微差距落敗。他從工廠工人起家,後來成為人權律師與政治人物,支持者稱他為勞工階級的英雄。他在此次競選時,承諾打造「真正的大韓民國」,以創造就業與公平社會。

民調第二名的金文洙則是前勞動部長,以「經濟改革」為主軸,主張建立有利商業發展的環境。

其他候選人,包括改革新黨的李俊錫、民主勞動黨的權英國,以及兩位無黨籍人士:黃教安與宋鎮浩。

這是18年來首度沒有女性參選總統。之前,1987年,洪錫子首次宣布參選,但後來退選;而2012年選舉,則有四位女性參選。

李在明如何在戒嚴危機中崛起?

曾因司法訴訟與爭議言行而陷入政治低潮的李在明,在歷經尹錫悅的戒嚴危機後戲劇性翻盤,如今已成為2025年總統大選的領先候選人。

《BBC》報導,李在明的政治生涯歷經坎坷,他出身貧寒,童年即進入工廠勞動,13歲因工傷導致左臂永久殘疾。儘管如此,他靠全額獎學金完成法律學位,之後投身人權律師20年,並在2010年當選城南市市長、2018年成為京畿道知事。他強調階級翻轉、普發基本收入與對日強硬立場,成功建立起勞工階層與年輕選民的基本盤。然而,他激進的言論,以及不拘一格的作風,也讓不少中間與保守選民保持距離。

在2022年韓國總統選舉中敗給尹錫悅後,李在明未從政壇退場,而是擔任共同民主黨黨魁。隨後,他深陷一連串司法風暴,從家族糾紛、酒駕醜聞、婚外情指控,到捲入土地開發案、貪汙與瀆職指控。他也因在總統選舉辯論中,否認自己認識某名貪腐關鍵人物,被法院裁定涉及虛假陳述,於2024年11月被判處一年緩刑,目前仍在上訴中,政治前途一度岌岌可危。

李在明在民調中長期落後,直到2024年12月,韓國爆發戒嚴危機。當時,尹錫悅企圖宣布戒嚴,形同政變,引發全國憤怒,李在明率眾走上街頭抗議,甚至翻牆進入國會,成功推動解除戒嚴決議。

憲法法院於今年4月4日以九票全數同意,罷免尹錫悅總統職位,李在明順勢辭去黨魁,專心備戰總統大選,並於4月27日獲黨內壓倒性提名。

李在明的崛起,也伴隨暴力風險升高,2024年1月,他在釜山競選行程中遭刺傷,頸部動脈受損,經歷重大手術。此後,他在所有公開場合皆身穿防彈背心,周遭設有玻璃防護,他本人也成為韓國政治兩極化的象徵,擁護者視其為改革象徵,反對者則形容他為煽動民粹的危險人物。

儘管目前在民調中領先,但李在明的未來仍不穩定。

若最高法院在選前做出不利判決,他恐將失去國會席次,並被剝奪五年內參選總統的資格。目前,法院已核准延後其出庭時間,若他勝選後被定罪,韓國將可能面臨另一場政治與法律的雙重風暴。

《BBC》分析,在經歷戒嚴危機、政治復仇與群眾運動之後,李在明如今站在韓國政治的風口浪尖,他是否能真正入主青瓦台,不僅取決於選票,也取決於法院最終的裁決結果。

釜山街頭總統候選人海報。 魯皓平攝
釜山街頭總統候選人海報。 魯皓平攝

最後衝刺期的兩大變數

根據韓國選舉法律,選前六天開始不得公布民調。因此,目前最後一波民調顯示,雖然李在明維持領先,但支持度停滯在接近五成左右。

《The Conversation》分析,最後結果恐將受到以下兩大因素影響:

首先,是國民力量的金文洙陣營積極遊說李俊錫合組聯合政府,民調顯示,兩人合併後支持度可能超越李在明。然而,李俊錫已公開拒絕,即便他退選支持金文洙,選民是否會改變投票意向仍存疑。

若李俊錫持續參選,其選票來源將成為決勝關鍵,是從李在明還是金文洙挖票,還很難判斷。

第二個變數,要看選民最終是以「回顧式」還是「前瞻式」投票心態為主。

許多民眾贊同李在明的觀點,認為應對試圖發動自我政變的尹錫悅進行選舉清算。但也有人認同金文洙與李俊錫的警告,認為若李在明當選,在共同民主黨掌控行政與立法的背景下,恐引發激進的政治與經濟變革。

《The Conversation》認為,對仍在猶豫的搖擺選民而言,這是一場「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困難抉擇,他們究竟是更在意對前任總統的憤怒,還是對未來領導人的擔憂,將決定這場選舉的結果。

延伸閱讀:

零關稅牛乳來襲、「班班喝鮮乳」停辦,國產鮮乳如何突圍?

低薪逼走10多萬人創新高,紐西蘭不再宜居?

零關稅「紐奶」衝擊!「班班有鮮奶」彰化擬擴及國中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6月號】

延伸閱讀

圖表看時事/南韓總統大選李在明勝出!一圖看雙方主張、歷屆總統得票率

李在明就職演說 強化韓美同盟、與北韓對話 未提中國

南韓新總統李在明 挑戰美中台關係

李在明當選南韓總統 盧秀燕恭喜:盼有更多交流合作

相關新聞

貨量都還在!關稅引爆中國出貨崩 長榮、陽明、萬海卻不怕?

美中貿易緊張局勢持續升溫之際,全球航運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型。美國對中國課徵高達145%的對等關稅,不僅重創出口,也使雙邊貨運量急遽萎縮,更牽動整體供應鏈的穩定與物流生態的重組。面對需求不穩與運費壓力,台灣的航商都樂觀認為貨還在,運輸需求當然跟著來;此外,航運市場未來會轉變為「區域化」與「短鏈化」,意味著航商得更靈活調配營運策略,才能避免在關稅洪流中沈沒。

週休三日不是夢!雲品酒店實施半年揭意外成果

雲品(2748)旗下的雲品溫泉酒店從去年9月開始試行「週休三日」制度,不但率先成為國內第一個讓員工休三天的觀光業者,更榮獲2025《遠見》ESG企業永續獎傑出方案人才發展組首獎。 週休三日至今施行半年,實行現況如何?《遠見》專訪雲品國際董事長盛治仁,揭意外成果。

AI寫程式/他用AI服務漫畫迷 如何月營收破萬美元?

Google有25%程式碼由AI搞定已經不夠看,微軟執行長納德拉表示內部有三成程式碼都是AI生成,臉書創辦人祖克柏更預期未來一年至一年半內,大部分程式碼都將交由AI完成。對產品經理蘇謹深來說,不會寫程式沒關係,因為他靠著Claude和ChatGPT,打造出用戶擁戴的AI漫畫翻譯產品。不但單月營收快速破萬美元,現在還繼續成長!他的AI斜槓之路如何吃到真實紅利?

韓國將總統補選!六位候選人 選民卻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韓國前總統尹錫悅因突襲發布戒嚴而遭彈劾下台後,當地將於6月3日舉行總統補選來填補政局空窗。在國內社會深度撕裂、經濟動盪未平、對北韓與中國關係日益緊繃的情勢下,新總統必須在內外挑戰中穩住國本,同時,還得面對與美國總統川普之間日益難以預測的盟友關係,韓國人民的選擇,將為東北亞局勢投下關鍵變數。《遠見》整理這次候選人有哪些,以及這次選舉關鍵的議題。

從危機中看見實力!《遠見》2025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揭曉民意真相

2025年,台灣政局動盪不安。對外,川普重啟關稅政策引爆全球地緣政治戰;對內,立委大罷免風波重挫民心,衝擊施政觀感,也讓《遠見》2025年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出現劇烈波動。

台灣終成亞洲第一非核家園 卻還有這四大謎團待解?

2025年5月17日,台灣正式跨入「非核家園」的新里程碑,隨著核三廠2號機進入除役階段,成為亞洲第一個全面廢核的國家。這場能源轉型之路,仍留下一連串未解的謎團:除役後的安全與成本、核廢料最終處置、綠能廢料處理,以及因應電力缺口可能帶來的碳排風險。面對日益複雜的電力供應挑戰與嚴峻的碳排壓力,台灣能否抓住改革契機,同時支撐產業升級與永續發展?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