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關稅未定 國安基金續護盤台股…已投入77億銀彈

「非常不爽俄國」川普:50天內沒達成和平協議 將對俄課100%關稅

今飆37度高溫!留意午後雷雨 周末、下周2熱帶系統接力威脅

台灣還需要TaiwanPlus嗎?外籍顧問主導「台灣聲音」 第3次換主管有救嗎?

圖片來源 邱劍英攝
圖片來源 邱劍英攝

【文 沈朋達】

TaiwanPlus作為台灣第一家面向國際觀眾的英語頻道,2021年成立以來,花費58億台幣的TaiwanPlus被賦予重大任務。但3年多後,這家電視台卻被爭議籠罩:從去年美國大選時稱川普為「重罪犯」,到陸配參政權的報導,都被質疑立場偏頗。

不到20萬的app下載量,遠少於2021年設定的100萬目標。每月約100萬的YouTube頻道觀看次數,和韓國同業阿里郎國際放送的800多萬相比也相形見絀,被立委批評成效不佳。

欠缺台灣聲音的編輯室

前員工Penny(化名)指出,長期主導編採會議的,是一名身在紐西蘭的外籍顧問,和多名外籍核稿編輯。主管新聞部的台籍經理和外籍副理雖也參加會議,卻多是旁聽不介入。少數的外籍員工決定了TaiwanPlus的新聞走向。

Penny記得,一次蘇花公路坍方時有同事提案報導,但外籍顧問似乎不知道這條路中斷對台灣東部影響多大,因此一度否決。去年周杰倫睽違7年在台灣開演唱會時,外籍編輯也不認識這位傳奇歌手,猶豫是否需要報導。

TaiwanPlus對此回應《天下》,目前編採會議由新聞團隊共同討論方向。

Taiwan Minus:台籍記者的職涯天花板

不只一位記者都曾被主管明確告知,由於英語發音不夠標準,他們無法出差採訪。台籍記者經常被安排協助外籍同事規劃題目、約訪、翻譯和各種行政事務。但一些年輕、來台不久,甚至沒有新聞資歷的外籍同事,卻獲得上鏡機會。

TaiwanPlus回應《天下》,指該公司是面向國際的英語平台,因而有必要督促訓練英語非母語的本國籍記者適當校正表達能力,新聞部也提供各種教育訓練。但實況是,公司有開設給外籍記者中文課,但台籍記者沒有相應課程,也沒有人來協助他們改善發音。

這造成台籍記者的高流失率。TaiwanPlus回應,目前新聞部有8名外籍和4名台籍記者。

但Eric指出,實際上土生土長、英語非母語的台籍記者只有一位。

TaiwanPlus的擇才策略,使得記者和核稿編輯都以外籍為主。但缺乏新聞經驗、又不夠了解在地背景的團隊,讓新聞時有出錯。

比如:2023年7月一名外籍記者報導美國拜登政府無償「軍援」台灣時,誤稱為有償的「軍售」;而一則關於2024年9月共軍在福建大埕灣演訓的新聞,也錯誤下標成「中國越過台灣海峽執行登陸」。

TaiwanPlus新聘的總編輯曹郁芬預計在7月上任,這是母集團公視就美選爭議報導進行內部調查後,做出的建議之一。

歷經一連串風波,台灣還需要TaiwanPlus嗎?從數據上,截至2024年共累計了2.6億次的影片觀看數,而且來自海外的流量比例高達97%,來源的前三名是美國、菲律賓和印度。

即便外界批評不斷,Alex依舊相信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我只是想把我們是誰,我們的文化,讓更多人看見。」

【延伸閱讀】

獨家雙鐵人事》71歲跳槽降薪!鄭光遠為何從賺錢高鐵,接下虧損台鐵?

洛杉磯「殺雞儆猴」的政治秀?川普為什麼硬要派兵?

大罷免31:0》大罷免最新進度、第二階段名單、截止日期一次看

BLACKPINK、BTS來台灣都找它 必應如何成為亞洲演唱會製作龍頭?

Z世代為什麼重新迷上「Coach包」?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新聞

五分之一的人有過AI伴侶 「雲端情人」成為現實了嗎?

類似2013年電影《雲端情人》一名用戶與AI談戀愛的情節,被視為「只會出現在科幻片」,甚至有些獵奇與諷刺。

「大而美」加速賜死電動車?綠能產業贏家、輸家一次看懂

再生能源股最近極度震盪,因為川普的「大而美」法案經參議院修改後,有了變化。最終,美國綠能產業變成有些人吃香、有些人完全被邊緣化的局面。

Z世代在辦公室「裝忙」 專家警告:受害的是你自己

現在許多老闆希望員工回辦公室實體上班,認為待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員工才不會偷懶。

黃金漲了一大段還能買嗎?看巴菲特怎麼說

儘管黃金已經漲了一大段,許多投資人依然相信現在還是黃金的絕佳買點,理由是全球政治環境從來沒有如此險惡。

ChatGPT有7成會支持你的「妄想」 人類如何愈用愈瘋?

不常反駁用戶的聊天機器人,給了人類情緒價值與信心。

阿茲海默症患者年輕化 失智專家絕對不做的7件事

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是全球第七大死因,美國有超過600萬人為患者。台灣失智人口也逐年增加,衛福部推估2022年台灣失智者超過30萬人,而且罹病者有年輕化的趨勢。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