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通車後最嚴重事故!高雄輕軌遭貨車衝撞 列車頭凹陷6人送醫

當選5千票、罷免卻要1萬4!陳玉鈴罷免案未通過 藍支持者不滿門檻不合理

集體報錯考科...校方道歉 建臺高中擬「3大措施」補救

AI秒殺人類工程師 現在矽谷科技家長都希望小孩讀「這類科系」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文 田孟心】

曾經,因為Google、Meta等巨頭的誕生,科技業是人們期待的金飯碗;然而,在科技業最前沿的矽谷,人們已經不這麼想了。

真人工程師,吸引力下降

根據美國科技貿易協會對勞工統計局數據的分析,今年四月份美國科技領域的就業人數減少了21.4萬。

人力資源分析師(Victor Janulaitis)直言,IT就業市場規模已經萎縮,而「程式設計師」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因為他們所做的許多工作現在都可以由AI完成,「幾乎所有IT部門都裁減了初階IT程式設計師、IT分析師,以及擁有電腦科學學位人員的職位。」

微軟裁了6,000人,根據《彭博》調查,被解雇的員工中有超過40%從事軟體工程職務。微軟執行長那德拉表示,目前微軟高達三成的程式碼已經改成由AI編寫。

Duolingo執行長馮安(Luis von Ahn)最近宣布,將合約工作都交給AI人才,未來,只有當團隊無法實現更多工作自動化時,才會考慮擴編人類員工。

OpenAI發布了最新的AI寫程式代理「Codex」,它將像熱門的競爭對手,Anthropic 的Sonnet以及Anysphere的Cursor一樣,能自動編寫程式碼、修復錯誤、執行測試——不太需要真人的參與。

科技業家長的新期許

在華盛頓州一家大型科技公司擔任應用AI主管的金尼(Jeannie Chung),是社交圈中許多家長的職涯顧問,她告訴《華爾街日報》,「坦白說,那些只需要邏輯思維的工作都快被淘汰光了,」「我認為鐘擺正在擺回『創造性』領域。」

從印度移民到美國的科技白領馬杜姆巴 (Rajeev Madumba),最初是靠著程式碼技能而獲得美國夢的入場券。他在兩個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鼓勵他們學習Python和其他電腦程式語言。然而,現在他不確定寫程式還是不是一個可靠的職涯路線。

如今,馬杜姆巴正在鼓勵十多歲的女兒培養音樂興趣,「我一直告訴女兒,如果其他方法都行不通,妳至少仍可以幫助別人學習唱歌和跳舞。」

另一位程式總監丹杜蒙特(Dan Dumont)則直言,「也許我的孩子們應該當承包商或水電工,」他說,「我們不應該強迫他們接觸科技。」

麻州職業管理者協會發言人費雷拉(David Ferreira)觀察,愈來愈多的家長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該州五分之一的高中生參加了技職培訓,比十年前增加了約30%。

AI與數據專家多爾蒂(Dan Daugherty)綜合自己給孩子大學選系的建議,選擇的職業路線愈包含以下特性,將愈能在AI時代生存:

●創造力和原創思維

●情緒智商和人際溝通能力

●哲學、倫理學與批判性思維

●適應性和終身學習

●以人性為中心的領域

●永續性與全球挑戰

●創業與白手起家的技能

(資料來源:WSJ, Techcrunch, The Verge, FT)

【延伸閱讀】

獨家專訪|台積首席科學家黃漢森:長期圍堵中國沒用,台灣半導體人才現隱憂!

台幣匯率還會升到多少?美元、美債買點來了?

高齡駕駛人接近2000萬人 日本如何防範高齡駕駛出車禍?

哈佛畢業兒科醫師:父母最應該多餵孩子吃的食物

打電話給朋友、少喝酒 每天7個長壽小習慣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新聞

五分之一的人有過AI伴侶 「雲端情人」成為現實了嗎?

類似2013年電影《雲端情人》一名用戶與AI談戀愛的情節,被視為「只會出現在科幻片」,甚至有些獵奇與諷刺。

「大而美」加速賜死電動車?綠能產業贏家、輸家一次看懂

再生能源股最近極度震盪,因為川普的「大而美」法案經參議院修改後,有了變化。最終,美國綠能產業變成有些人吃香、有些人完全被邊緣化的局面。

Z世代在辦公室「裝忙」 專家警告:受害的是你自己

現在許多老闆希望員工回辦公室實體上班,認為待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員工才不會偷懶。

黃金漲了一大段還能買嗎?看巴菲特怎麼說

儘管黃金已經漲了一大段,許多投資人依然相信現在還是黃金的絕佳買點,理由是全球政治環境從來沒有如此險惡。

ChatGPT有7成會支持你的「妄想」 人類如何愈用愈瘋?

不常反駁用戶的聊天機器人,給了人類情緒價值與信心。

阿茲海默症患者年輕化 失智專家絕對不做的7件事

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是全球第七大死因,美國有超過600萬人為患者。台灣失智人口也逐年增加,衛福部推估2022年台灣失智者超過30萬人,而且罹病者有年輕化的趨勢。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