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丹娜絲重創台南!被友問「真的有這麼嚴重嗎」 北門人無奈曝慘況:家裡無法住

「拚命三郎」容易為賺錢累垮自己?巨蟹想給家人好生活、3星座是工作狂

避難包內最關鍵物品不是食物和水?日主播分享震災經驗:應分兩類

兵推示警/放棄核能 台灣被中共攔截天然氣能撐幾天?

圖片來源 謝佩穎攝
圖片來源 謝佩穎攝

【文 吳靜芳】

海軍上將出身的國民黨立委陳永康,一手推動的民間兵推「2025TTX區域安全兵推」已經進行到第三次。

3月初,在能源場次中,兵推假想中共在南海強行攔截運送液化天然氣(LNG)的船隻,導致台灣天然氣供應中斷超過10天,同時利用無人機攻擊我方超高壓變電站,造成北、中、南部的電力傳輸系統出現嚴重故障。

在陳永康眼裡,能源系統的脆弱,會是台灣國家安全最大的弱點;未來因AI等產業需求,台灣的預估用電量一定會增加。

然而,核三廠即將停機,台灣供電沒有了最後這3%的核電,將更大程度倚賴天然氣的當下,進口天然氣的路徑又可能受到中共侵擾威脅,燃氣電廠需要的基礎建設如三接、四接、五接等也拖宕多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縱使增加,但是供電仍然不穩定。

脆弱電網恐讓台灣不戰而潰

「我們可能會缺電,」陳永康憂心,電力是整個社會運作的重要基礎,假設電網因外力或內部人為因素影響,供電長時間中斷,將直接影響到醫療、民生等重要設施。

「國軍防衛台灣,假設打3個禮拜;但電網被破壞掉,3天不能恢復,社會崩盤,不管誰當總統,政府都會垮台,」他指出,這是國軍怎麼增加軍備都無法應付的問題,恐正中對岸下懷。

前陣子《英國衛報》報導,遍布台灣的便利商店被視為戰時社會韌性的解方,政府規劃將全台1.3萬家超商轉為戰時應變據點,作為緊急聯絡和民生物資站。

但是,戰時敵方第一個破壞的就是電力系統,斷電後超商亦無法運作。

核三馬上就要除役,現階段要搶救台灣的能源韌性,可以做些什麼?

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認為,台灣急迫需要公開透明討論備轉容量率預估數字。

備轉容量是電力系統正常供電之外,為應付突發狀況如機組跳脫、負載突增,而預備的可立即啟用電力容量。簡單來說,備轉容量是萬一發生意外時,能馬上上場補位的電力;備轉容量率,就是衡量電力系統有多少「板凳球員」,能馬上應急。

梁啟源批評,台電近年不再公布未來的備轉容量率預測,改以數字較為亮眼的「備用容量率」取代,但是備用容量率是系統總裝置容量扣掉尖峰負載後的剩餘容量比例,並不代表能夠馬上上場補位。

專家:建議重啟核能

當備轉容量率低於10%時,便代表供電吃緊。梁啟源依台電資料統計修正換算,發現2023年備轉容量率低於10%的天數高達70天,遠高於台電所公布的7天;去年更攀升至119天,幾乎是官方公布數字的17倍,顯示台灣供電緊繃的程度,遠比官方說法要嚴重。

梁啟源建議,短期內應延長現有燃油與燃煤舊電廠的壽命,「延役的話,至少明年和後年備轉容量率還會是正數,」 中期則應研議重啟核二、核三廠。

儘管核電在台灣總用電量佔比已低於3%,但在再生能源供應不穩、天然氣建設進度落後的情況下,核電可作為穩定的備援電源。儘管重啟核電約需2至3年,仍是可行選項之一。

【延伸閱讀】

輝達總部在北士科!看懂黃仁勳演講4重點,突破ASIC的武器出現標題

11位前員工揭,DeepSeek為什麼能迎頭趕上美國?

實支實付險能保到100歲?5張高齡實支險比一比,值得買嗎?

教養專家:美國名校孩子的家長 不做4件事

每天走1萬步 她做一件事提高健康效益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新聞

五分之一的人有過AI伴侶 「雲端情人」成為現實了嗎?

類似2013年電影《雲端情人》一名用戶與AI談戀愛的情節,被視為「只會出現在科幻片」,甚至有些獵奇與諷刺。

「大而美」加速賜死電動車?綠能產業贏家、輸家一次看懂

再生能源股最近極度震盪,因為川普的「大而美」法案經參議院修改後,有了變化。最終,美國綠能產業變成有些人吃香、有些人完全被邊緣化的局面。

Z世代在辦公室「裝忙」 專家警告:受害的是你自己

現在許多老闆希望員工回辦公室實體上班,認為待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員工才不會偷懶。

黃金漲了一大段還能買嗎?看巴菲特怎麼說

儘管黃金已經漲了一大段,許多投資人依然相信現在還是黃金的絕佳買點,理由是全球政治環境從來沒有如此險惡。

ChatGPT有7成會支持你的「妄想」 人類如何愈用愈瘋?

不常反駁用戶的聊天機器人,給了人類情緒價值與信心。

阿茲海默症患者年輕化 失智專家絕對不做的7件事

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是全球第七大死因,美國有超過600萬人為患者。台灣失智人口也逐年增加,衛福部推估2022年台灣失智者超過30萬人,而且罹病者有年輕化的趨勢。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