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三菱電動車來了 裕隆三義廠製造!拿下首家傳統車廠訂單 為何是三菱?

【文/楊孟軒、康瓊之;圖片/王建棟攝】
鴻海進軍電動車第6年,終於拿到傳統車廠訂單,三菱將採用鴻華設計的電動車,進軍紐澳市場。這對鴻海有何意義?三菱在打什麼算盤?
鴻海與日本車廠合作的消息從去年開始傳得沸沸揚揚,終於有了結果。
投入電動車鴨子划水第6年,鴻海終於迎來第一家傳統車廠客戶。並非外界猜測多時的日本第三大車廠日產,而是三菱。
三菱與鴻海旗下鴻華先進今天(7日)宣布,將簽署合作備忘錄,採用由鴻華開發、裕隆製造的電動車,以OEM方式供應給三菱,預計明年下半年在大洋洲市場銷售。
雙方沒有公布採用的車型,不過根據鴻海電動車事業策略長關潤在4月接受《東洋經濟週刊》採訪時的內容推測,這款車型很可能就是定位為跨界休旅(CUV)的Model B。
三菱:鴻海第一個傳統車廠客戶
聽到「鴻海三菱配」的消息,一名熟悉鴻海的產業人士透露,三菱其實早在2023年、關潤上任鴻海電動車事業策略長時,就開始和鴻海談電動車的合作。
三菱在2016年爆發油耗造假醜聞,經營困難之際接受日產出資,加入雷諾日產聯盟。三菱目前在日本勢力不如豐田、本田等一線車廠,銷售重心也轉移到東南亞。
三菱為何與鴻海合作?且賣進看起來不太大的大洋洲紐澳市場?這對首度拿下傳統車廠客戶的鴻海有何意義?對三菱有何好處?
開啟雙方合作契機,始於澳洲今年7月將實施的新政策有關。
過去一年,三菱澳洲社長韋斯克特(Shaun Westcott)苦惱於「新車能源效率標準」(NVES)。
這項將於今年7月實施的新制,將規範汽車品牌新車銷售的總碳排,高碳排的車款將會被罰款,反之油電混合、電動車等低碳排車會獲得抵免。
韋斯克特多次接受媒體採訪、向澳洲聯邦政府提交意見書,表示三菱支持減少車輛碳排,但導入電動車的策略過於倉促,澳洲的充電基礎設施也不足,鼓勵消費者優先購買電動車會出問題。
韋斯克特如此大力倡議是有原因的,因為三菱在澳洲已經超過10年沒有銷售過電動車。新車能源效率標準將對三菱在澳洲的市場帶來衝擊,「這是艱難的嗎?這是挑戰嗎?我想是的,」他告訴澳洲汽車媒體DRIVE,「但我們不打算被毀滅。」
一名汽車廠高層分析,日本車廠都不看好純電車,「但三菱在澳洲、紐西蘭又急需電動車。」
於是一個意想不到名字出現了,鴻海。已有多款原型電動車的鴻海,將滿足三菱在紐澳市場急迫的電動車需求。
「我們計劃擴大與聯盟伙伴的合作,加強我們包括大洋洲地區在內的全球電動車陣容,並將加快實現碳中和的努力,」三菱在今日發布與鴻海合作的新聞稿中寫道。
而且紐澳對三菱而言,絕對不是小市場。根據三菱官方公布的地區銷售數量,紐澳是三菱的第五大市場,2024財年三菱在紐澳賣出約8.7萬輛車,只比日本本土少3萬輛。
三菱汽車社長加藤隆雄去年接受《日經》採訪時強調,三菱的第一大市場東協需求衰退,陷入苦戰,點名要靠北美和澳洲市場補回來。
更快速、更便宜,救火傳統車廠
三菱的合作案,展現鴻海一直以來主打CDMS(委託設計製造服務)商業模式的優勢:客戶能大幅減少投入的成本,並且縮短上市時間。
對於有急迫需求的三菱,鴻海有現成的Model B原型車,只需要經過修改符合市場需求與法規,例如紐澳屬於右駕,就能夠上市。比起自己重新設計一輛電動車,省下時間與成本。
日本豐田集團旗下的汽車零組件巨擘愛信(AISIN)台灣子公司慧國工業總經理江瑞坤分析,無論三菱、鴻海或是裕隆都在做新嘗試。鴻海積極發展新事業,日系車廠謀求轉型,企圖擺脫中國車廠威脅,三方形成的合作聯盟,是一種互補策略。
裕隆三義廠有產能,而鴻海提供整車模組設計平台與關鍵電控技術,三菱則有品牌優勢與市場通路,「只要出得去,就是三贏;就算不如預期,三方也都是在本身既有的平台上再創價值,」江瑞坤直言。
與三菱合作,對鴻海而言是一種「練兵」,「合作本來就是互補,把各自的短板補起來,就能把這個電動車市場做大。」江瑞坤分析,台灣汽車市場規模小,又有進口車瓜分,鴻海一定要有外銷的能量,才能持續長久。作為傳統車廠老將,他樂觀看待對於鴻海拿下第一個傳統車廠客戶訂單。
不僅三菱,鴻海電動車事業今年下半開始陸續有新進展,納智捷在今年下半率先推出以Model B為原型的n5;Model C的北美版也將上市,預計會掛上和美國客戶聯手推出的新汽車品牌。
關潤接受《東洋經濟週刊》採訪時透露,電動巴士Model T預計在2027年導入日本市場。雖然他沒有明講客戶,但日本巴士製造商僅J-BUS和三菱Fuso兩家,而豐田旗下日野又握有J-BUS 一半股權,與鴻海聯姻機會不高,因此三菱Fuso很可能就是合作對象。
三菱電動車,由裕隆三義廠製造
雖然三菱是中華汽車的技術母廠,但裕隆三義廠已經製造過以Model C為原型的n7,產線只需要做小幅修改,就能夠生產以Model B為原型的車款。
相較之下,中華車雖然也替MG在台灣生產電動車,但需要大幅修改或重架產線,才可能生產Model B產品。
「裕隆的產能還夠,在考量模治具、協力廠商的共用,在裕隆生產合理,」一名汽車廠主管分析。
鴻海電動車長期目標:在地生產
拿下三菱訂單,是鴻海造車之路的里程碑,但距離理想的商業模式還有一段距離。
鴻海在4月於日本東京舉辦EV(電動車)戰略說明會上,關潤提到,鴻海的目標是「在地製造」,美國市場銷售的車在美國製造,日本市場銷售的車在日本製造。
但他也坦承目前鴻海有實際生產能力的電動車工廠,只有在台灣,也就是裕隆的三義廠。「計劃在2027或2028年左右,當訂單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將生產移至市場當地。」
關潤在日媒受訪時坦言,鴻海沒有達到在2025電動車市佔率5%目標,但鴻海並沒有因為電動車需求放緩,就停止研發新的產品線,反而是優先擴充電動車的產品線,讓客戶能夠有充裕的選擇,「未來只要確定進入量產階段,我們也會毫不猶豫地加大對產能的投資。」
「鴻海電動車事業的長期目標不只是5%。我們真正的目標是40%,」關潤進一步解釋,鴻海在iPhone代工、AI伺服器領域都有4成市佔率,既然其他領域做得到,EV應當也要做到。
下一階段目標:整車設計服務
鴻海發言人巫俊毅解釋,鴻海電動車第一階段是證明會造車,這在去年納智捷n7上路後,粉碎了鴻海是否會造車的疑問;第二階段目標是要受到傳統車廠青睞,在與三菱合作後也達成;接下來就是讓客戶使用鴻海的設計服務,「這是我們的第三階段目標,這一兩年可能會實現,」他透露。
鴻海電動車設計服務,不僅是硬體,也包含軟體,「如果你買燃油車,你買的當天是車子最新的時候;如果你買電動車,你買的當天是最舊的車,」巫俊毅比喻。這也是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近年來不斷強調的,台灣需要發展軟體實力。鴻海近年也積極投資車用軟體相關新創公司Sonatus、耐能、奧特酷智慧科技(AutoCore)、富智捷(MobileDrive)等。
鴻海拿下第一個傳統車廠客戶,前MIH執行長、摩比和協(M Mobility)董事長鄭顯聰認為對台灣車界是好事,他也提醒,「客戶體驗才是未來決勝關鍵。」
體驗的關鍵正是軟體。他點出,消費者買單的關鍵不只是馬力,還有創新的駕駛互動設計,從儀表板、抬頭顯示器(HUD),到中控台一體成形的大螢幕資訊娛樂系統,都是影響體驗的核心場域。過去以代工模式為主的鴻海轉型為CDMS,能從使用者情境出發,重構設計邏輯,走進駕駛的視角,就有望在賽局脫穎而出。
一步一步,鴻海正努力證明,在電子製造服務的成功方程式,能夠複製到電動車產業。
【延伸閱讀】
獨家揭露》光陽新人事:資深戰將回鍋,經銷商振奮!新董座柯俊斌為何找他?
第一個沒有核電的夏天 藍白通過核管法背後,民進黨其實也不反對?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