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就會愛? 研究:14%的父母後悔生孩子
【編譯 田孟心】
「生了就會愛」是常聞的「勸生詞」,然而,愈來愈多為人父母者發現他們並沒有內建父愛母愛,甚至後悔擔綱這個終身無法卸下的角色。後悔派的家長該如何解套?旁觀者又能如何協助?
繁衍慾望降低的世代
歷史上,沒有孩子的婦女在許多文化中都受到訕笑、憐憫和侮辱。
歷史學家兼《如何無子女:歷史與哲學》一書的作者克拉斯蒂爾(Rachel Chrastil)寫道,「歐洲人遵循聖經中『生養眾多』的訓誡,以及農務勞動確實需要人手,導致了他們努力繁衍後代。」
如今,這樣的傳統思想雖然隨著已開發國家走上走子化之路,而逐漸式微,但仍然有影響力。在社群媒體中,仍能看到一些人鼓吹女性成為全職母親,或是川普的搭擋萬斯曾說,「生活中沒有孩子,會讓人們痛苦和反社會。」
然而,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愈來愈多人選擇走上另一條路。
2023年,47%的50歲以下的成年人表示,他們不太可能生孩子——這個比例相較2018年上升了10%。
年齡較大(50歲以上)的群體不生孩子的主要原因是:就是沒有發生(39%)、沒有找到合適的伴侶(33%)。同時,年輕一代最常見的反應是:就是不想要孩子(57%)、想專注於其他事情(44%)、擔憂世界情勢(38%),和無力撫養孩子(36%)。
不過,即使趨勢是反生子,對於已經生出孩子的群體有什麼掙扎,卻鮮少有相關研究。
鑽研「後悔生子」主題的波蘭心理學家皮歐特羅斯基(Konrad Piotrowski)說明,這是出於此話題帶有禁忌性質。但當他決心研究此主題,並招募後悔為人父母的受訪者時,幾天內就有數十人聯繫他。
皮歐特羅斯基制定了一個「後悔量表」,並從調查中得出結論,估計在已開發國家中,有5%-14%的父母對於生子決定感到後悔,且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他們會選擇不生。
Facebook群組「我後悔生小孩」有76,000名匿名成員,而美國論壇Reddit的「r/RegretfulParents」則有14萬名匿名成員。在這些論壇上,來自不同背景的父母分享和發洩了有關孩子健康、缺乏支持、失去自我的心情。
後悔,不代表無愛
社會學博士,出版《後悔當媽媽》一書的多娜絲(Orna Donath)採訪了23位後悔生子的母親,指出,她們後悔的對象不是子女,而是「母親」這個角色本身。
「後悔的父母不等於虐待孩子,也不一定代表對孩子缺乏關愛,」多娜絲解釋,情感不是二元的,愛和後悔也不一定矛盾。舉例來說,也很容易看到不後悔生育,卻無責任感也不關愛孩子的父母。
她也強調,許多父親也可能會後悔當爸爸,但社會期望使得「後悔做母親」往往更有爭議、更不被諒解。
研究孕婦產期心理健康的心理學家雷姆(Ashurina Ream)指出,「批評某人後悔做父母,是非常有害的行為。」特別在現代社會系統不夠支持育嬰照護、育嬰假的趨勢下,父母的壓力本就比從前更大。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NYT, The Atlantic)
【延伸閱讀】
竹市又墊底、屏東大跳升!2024《天下》縣市調查:誰是「標竿首長」?
2024永續幸福城市大調查:高雄連霸、新北吊車尾、花東進步最狂
日本居酒屋霸主鳥貴族,海外首店在台灣!專訪創辦人 不用炭爐、不選一樓的祕訣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