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國都在節水 台灣呢?在新加坡用水超量 政府就派人到你家

【文/鄭閔聲;協助採訪/楊孟軒;圖片/劉鎮豪影像合成】
台北是亞洲用水量最大的首都,台灣水價也最低。缺乏節水誘因,讓全台用水量始終難下降。鄰國卻已走在前頭,韓國、新加坡水資源管理備受矚目,台灣也應從國家高度,制定全新水政策。
過去企業投資開出用水需求,政府就要想辦法生出水源。但當水開發已到極限,反過來,調適變成重點,全台應該依據供水量,來制定用水、投資策略。
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教授童慶斌指出,過去的用水量與佔比不應該是理所當然,政府須替各部門計算出合理的用水量。譬如,過去台灣用水比重大致為農業70%、民生20%、工業10%,每當談起調整供需,花費最大的農業用水自然首當其衝。
新思維》農業、民生、工業量入為出
農委會農田水利署長蔡昇甫認為,農業灌溉會與民生、工業搶水的只有水庫水,僅佔水庫總消耗量的四分之一,「全面降低農業用水量,未必能直接轉給民生、工業使用。」
農業部門能做的,是在與民生、工業用水有競爭關係的石門、明德、烏山頭等水庫灌區,鼓勵轉種抗旱作物或開闢多樣化水源,例如增設河川取水設施、建置具儲水功能的生態調蓄池。農水署未來3年已爭取140億元預算,逐年降低農業灌溉對水庫的依賴。
工業部門則已進入「以價制量」的節水時光。
經濟部自今年1月起,針對所有每月用水9000度(噸)以上大戶,每度加徵3元耗水費,5個月來,效果十分顯著。賴建信指出,今年4月,南科與去年同期相比,節水率約18.9%,台南市整體公共用水節水率也達8.8%。
新管理》應設國家級政策,跨部門整合
各部會祭出的政策固然有成效,但專家認為,台灣仍缺乏一套具國家戰略高度的水資源管理政策。
學界出身的桃園市水務局長劉振宇指出,各縣市水資源中心處理過的家庭污水,只要多加一道程序,就能轉為再生水,理應是能穩定供給工業生產的水源,但被利用的比率不高,理由是設施選址、升級再生水廠預算、連接工業區的管線興建維護等,涉及眾多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權責,整合協調需要時間。
另一方面,台灣人均生活用水量極高,水價卻極其低廉,導致民眾缺乏節水誘因。但調整水費是高敏感政治議題,也非經濟部能單獨決定。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名譽教授游保杉因此建議,中央應出面整合督導水利、環保、農業、工業、國土及地方政府,強化各單位需水管理。
游保杉的建言,就是聯合國強調的「整合性水資源管理」概念中,最關鍵的「跨部門整合的政策制定」。
台灣重要競爭對手韓國,2018年藉由修法,大幅調整水資源管理架構,將原本各部會各自為政,轉變為整合式規劃管理,由環境部統一負責供水與水質保護,並成立直屬總統的水資源管理委員會。
負責全台水資源調度的賴建信強調,水利署用盡全力執行開源、調度、備援工作,都只是因應短期的供水目標,長期而言若想實現永續目標,國人用水習慣與文化勢必要有所調整。
面對節節升高的乾旱風險,台灣的應對之道不能只有靈活的水資源供給調度,從管理架構到用水觀念,也應同步轉型。
借鏡新加坡》
3招推廣節水,用水量比台灣少四成
先天水資源匱乏的新加坡,用水一向節約,2021年每日人均用水158公升,遠低於台灣的282公升。但新加坡政府預估,30年後該國總用水量將是目前的2倍,因而訂出在2030年,將每日人均用水降至130公升的目標。
負責管理水資源的新加坡公用事業局(PUB),透過3項策略不斷強化民眾節水意識。
首先是以價制量。新加坡水價在亞洲主要城市排名第一,約為台灣的4倍。
新加坡國立大學曾發表研究,2017年該國宣布調漲水費30%後,每月家庭用水相應減少5.8%,而且在宣布到實際調漲的過渡期間,節水率就已達3.7%,可見民眾對價格的反應十分敏感,是有效的節水工具。
第二是灌輸兒童節約用水概念。每年3月的世界水資源日前後,公用事業局都會前進校園,進行節水宣導活動。
今年的主題是「限水演習」,活動當天先關閉校內所有水龍頭,讓學生到指定地點,領取一天僅限一包的塑膠袋裝飲用水,與一桶生活用水,體驗在二次大戰與1960年代,新加坡人必須領取配給過活的日子,從小就建立珍惜水資源的態度。
第三是社區服務。公用事業局每年固定推出的「節水志工到你家」計劃,會主動派人訪視用水量高於平均水準的家庭,先診斷用水超量的原因、提出對策,再協助安裝節水設施,受訪家庭節水最多可達5%。
政府新建的組屋(BTO),也陸續加裝了節水淋浴設施,以及透過手機app監控用水的智慧系統,讓住戶不因輕忽而造成浪費。
【延伸閱讀】
全球最高薪女CEO出身台灣!一本猶太經典,養出AMD救星蘇姿丰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