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五億高中生肋骨斷、內臟破 配偶涉偽造文書不排除加工自殺

3年沒颱風、600天沒大雨 南台灣比百年大旱還慘 救命水哪來?

高屏溪在《天下》記者到訪的這一天,逕流量僅有每秒6.6立方公尺,為歷來同期最低。 (黃明堂攝)
高屏溪在《天下》記者到訪的這一天,逕流量僅有每秒6.6立方公尺,為歷來同期最低。 (黃明堂攝)

【文/林倖妃;圖片/黃明堂攝】

南台灣正遭逢比百年大旱還惡劣的旱象。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過去「十年一大旱」的說法正在快速縮短間距中,對正在加速發展產業的高雄和台南形成巨大威脅,救命的水到底要從哪裡來?

沿著省道29線從大樹往旗山方向行駛,車行到佛光山對面,駛入遼闊無車的停車場後,高屏溪赫然就在眼前。行水區內滿是搖曳的蘆葦伴著翠綠青草,一灘灘的水窪點綴其中,遠處的斜張橋上橫跨溪畔,構成一幅看似歲月靜好的美麗風景。

白鷺鷥不時隨著風成群飛起,然而相隔約50公尺的對岸卻有將近12部怪手,正在趕工疏濬泥沙;這一頭的河岸小徑,則不時有載著滿車泥沙的卡車呼嘯而過。

根據水利署資料,高屏溪在《天下》記者到訪的這一天,逕流量僅有每秒6.6立方公尺,為歷來同期最低,原本的滾滾大河僅剩幾漥溪水。

高屏溪攔河堰控制室。 (黃明堂攝)
高屏溪攔河堰控制室。 (黃明堂攝)

南北降雨不均,高雄最慘烈

「南部今年的旱象,遠比百年大旱還要嚴重,」水利署署長賴建信感嘆。2020到2021年,台灣歷經56年來首次沒有颱風入境,為1947年以來最大規模乾旱事件。令人沒想到的是,從當時算起至今,已連續3年8個月沒有颱風登陸,創下歷史紀錄,讓一向仰賴颱風後降雨以蓄積水源的南部地區,陷入比以往更勝的乾旱。

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威脅愈來愈大。

換算下來,台灣已經長達1260天沒有颱風登陸,南台灣則已超過600天沒有大雨(降雨量大於200毫米),降雨南北不均的情況尤以高雄最為慘烈。

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何達夫拿出數據,宜蘭西帽山去年全年累積降雨量12027毫米,高雄僅有971毫米,兩者相差11倍之多。

極端氣候對水資源運用形成極大挑戰。過去水利界曾有「十年一大旱」說法,如今間距愈縮愈短,2009年在莫拉克颱風來之前才飽受乾旱之苦,緊接2015年和2021年的百年大旱,距今不到3年旱象再度襲擊。

缺水情況到底有多嚴重?

曾文水庫的降雨量是歷年同期的63%,少了112毫米,相較之下,高屏溪上游集水區的降雨量僅同期平均52%,減少達416毫米。

「雨量比百年大旱時還要少,」何達夫說,水利署從去年8月發現降雨不如預期,颱風訊號又不明顯,於是啟動抗旱應變措施。

除透過甲仙堰將旗山溪溪水引流到南化水庫儲存,並從高屏堰取水處理後,每日輸送20萬噸提供台南,以減輕南化水庫供水壓力,保持「進多出少」,同時宣布嘉南平原一期稻作休耕,確保所剩水量足以繼續供水。

台南三年內二度休耕

被視為台灣米倉的台南因為缺水,竟在短短3年內進入第2次休耕。

時序已然進入春天,高鐵車窗外的稻田卻都披蓋枯黃乾草,一畦一畦的土地沒有綠色生機,「我們曾經估算,一期稻作需灌溉水約1.9億噸,」南水局副工程司李明軒說,曾文水庫水量現在僅有1.4億噸,何況還有民生和產業用水需求,休耕成為不得已的選擇。

在整體調節下,如今曾文水庫蓄水量還比百年大旱同期多2600萬噸,台南雖從3月初進入減量供水的橙燈警示,但「整體狀況比2021年時還要好些,」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不諱言。

相較之下,沒有水庫的高雄所面臨考驗更為嚴酷。但高雄卻遲到3月8日才從示警的綠燈,轉為夜間減壓供水的黃燈,賴建信說,總統蔡英文在2月底到高雄了解水情,當時高屏溪逕流量為每秒8.9立方公尺,在2015年旱災時相同流量已經採分區輪流供水,如今卻仍可以穩定供水,關鍵就在開源節流和調度備援。

「未來3個月的水情確實不太樂觀,」王藝峰表示,尤其高雄隨著產業發展,近年用水量激增,每日需水約145萬噸,所幸高屏溪是全台流域最大溪流,伏流水和地下水充沛,成為這波旱象下的救命水源。

事實上,前兩波旱象的供水條件大不相同。高雄市水利局局長蔡長展不諱言,2015年時既沒伏流水也沒再生水,到2021年的百年大旱時,除增加55萬噸的伏流水救急備用,鳳山再生水場也已啟用,另外鑿了62口抗旱水井,出水量約13.6萬噸。

今年更從3月陸續動工,要在高雄大樹和屏東鑿50口井,預計每日可增供13.2萬噸。《天下》記者到大樹九曲堂工作站,由市政府招標發包的鑿井工程正在緊鑼密鼓趕工中,隨著機械往地底下重擊,距離記者約5公尺的地面隱隱跳動。

高屏溪沿岸增鑿抗旱水井。 (黃明堂攝)
高屏溪沿岸增鑿抗旱水井。 (黃明堂攝)

開源營造工程師林瑋哲指著週遭編碼從1至6號的機具,邊比劃說明這裡正在架設、那裡正在開鑿,「每口井的工法都不同,有的工期10天就完成,有的可能要25天,」井的深度淺從110公尺,深可到150公尺。

開鑿地下水,避免地層下陷

種種措施都是為了要在汛期來之前,仍有穩定水量足以供應。屏東科技大學名譽教授、前工學院院長丁澈士說,高屏溪每年流到海中有40億到100億噸的水量,伏流水和地下水是高雄、屏東的重要水源,只要水利署透過觀測井確認哪些地區水位可以開發,分散在不同地點,不至於有地層下陷疑慮。

觀測井猶如是探查地下水的眼睛,「透過觀測井網做管理,就不會有和農民搶水的疑慮,」丁澈士解釋,因為管路暢通,地下水井可以相互串聯調度運用,但畢竟是「救急」,長遠仍需要新增或提升既有的伏流水井。

為免因愈來愈頻繁的旱象影響產業發展,未來除在高屏溪中游里嶺段增設伏流水井,同時在橋頭和楠梓設置再生水廠供應產業,以增加民生供水量,明年中可先完成曾文水庫和南化水庫聯通管,屆時曾文水庫、南化水庫和高屏溪將形成管網,必要時聯合調度支援。

「旱象可能成為常態,」蔡長展說,「現在只能先做最壞的打算,未來要更多投資開發水資源。」

如今看來,從台南、高雄到屏東,已經成為用水的生命共同體,投入水利工程30多年,何達夫用台語俗諺比喻,人有在分縣市,但天沒有在分縣市,「水是公共財,這樣的難題要大家共同去面對,互相支援才能共度難關。」

【延伸閱讀】

電動車火熱,全球產值增3成 台灣鋰電池產業鏈20強出列

「保險藏錢」破功 最高法院新見解:欠債欠稅,小心保單被解約

出國留學4年,多益仍考610分 為什麼喝過洋墨水,是我不願面對的真相?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769期;訂天下雜誌電子版

延伸閱讀

談最新水情 王美花:降雨時間和雨量不多 旱象未解除

稀疏春雨難止渴 南部水庫旱象短期難解

缺水!今年古坑螢況可能銳減 專家:百年大旱歷史重演

曾文水庫蓄水持續下跌 南水局:南部乾旱已超越百年大旱

相關新聞

買房會讓人更幸福嗎? 哈佛快樂學教授這樣說

根據調查,「擁有房子」是美國人認為財務成功的首要指標。但買房後的快樂能持續多久?如何讓它永不褪去?長期研究幸福學的哈佛教授綜合研究與個人經驗給出指南。

現代汽車做對了什麼? 馬斯克讚:做的很不錯

《華爾街日報》分析,現代汽車在去年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廠,銷售6百85萬輛汽車,只落後豐田(Toyota Motor)和福斯(Volkswagen);而目前現代也成為美國市場第三大的電動車廠。

防疫險、解約潮燒出營運大洞 2023兩千大調查:全台15家金控11家衰退

全球升息、股債重摔,去年台灣金融業總獲利,比起前年腰斬。最大關鍵是,金控雙引擎之一的保險業,防疫險幾乎吃掉所有獲利,由盈轉虧。未來還很辛苦,新時代會是什麼面貌?

2023營運績效50強:高爾夫衝榜首!疫情餘韻後 分析師看好這類IC

2022年台灣遇上疫後經濟大亂流,不只台股走過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的最大跌幅,《天下》兩千大企業中,營收衰退家數也比2021年多出360家。但動亂中,仍有企業站穩腳步。疫情下,連燒3年的半導體族群,依舊盤據《天下》「營運績效50強」最新榜單。

中捷悲劇不是特例!營造業職災死亡居冠 工地為何比工廠更常出意外?

台中建案施工意外砸中捷運釀成1死10傷悲劇,回顧過去10年統計數據,營造工程業職災死亡人數七度居冠,高過有3倍多從業人數的製造業。我們能避免意外繼續發生嗎?

王品切青菜蘿蔔子公司變小金雞 挑戰營收3年翻9倍

對一般餐飲業來說,供應鏈通常用來支援第一線分店需求,是後援單位。然而,王品轉投資的供應鏈子公司萬鮮,卻被董事長陳正輝視為策略的核心,具備攻擊能力的要角。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