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創辦人回歸!用ChatGPT技術打造「文字版抖音」 會成為下個世代的熱門嗎?

【編譯.田孟心】
將IG以7億多美元賣出的兩位創辦人,這次挾著最新AI技術,推出「優質新聞App」。外媒封它為「文字版抖音」,能創造出抖音的旋風嗎?
自從ChatGPT爆紅以來,人們不斷討論著聊天機器人的各種可能性,不過,AI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近期一款運用ChatGPT技術的新App「Artifact」就吸引了科技媒體的目光。
Artifact是AI驅動的「新聞社群媒體」,它的名字是文章(Article)、事實(Fact)和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engence)的融合。創辦人西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與奎格(Mike Krieger)你或許曾耳聞,不然,至少也聽過他們過往開發、後來賣給Meta的圖像社群媒體Instagram。
兩位創業者在以7.15億美元賣掉Instagram後,捲土重來打造了這款AI新聞App,主因是看到依賴廣告作為商業模式的社群媒體,出現了許多惡意行為,例如發布假訊息、煽動情緒的貼文與圖片。西斯特羅姆為此感到遺憾,因此希望運用現在更進步的AI技術,創建一套更好的內容系統。
Artifact想做什麼?
理解Artifact最簡單的方法,是將它視為一種「文字版抖音」。抖音追蹤用戶喜歡哪些影片,或花更多時間觀看該些影片,來推播滿足他們興趣的影音內容;同樣地,Artifact會衡量用戶點擊哪些新聞來源與主題、衡量他們閱讀文章的時間,再透過演算法推播更多類似的作品。
Artifact使用的演算法,和ChatGPT的底層技術一樣,都是Google在2017年發明的「Transformer」,它可以幫助機器學習系統以更快的速度改進,為用戶找到他們真正更想閱讀的內容,而不是那些得到最多讚的內容。
在App上的媒體出版商包括《紐約時報》等領先的新聞機構,以及各式主題內容網站、部落格。不過,並不是任何內容都能登上Artifact,西斯特羅姆與奎格目前採取較嚴格的審查標準,只有一線媒體和公認專業可信的部落格能通過。
除了作為個人化的新聞閱讀器,Artifact似乎還向Twitter等文字型社群媒體下戰帖,它有分享功能、可以看見朋友都在閱讀哪些新聞內容,也可以對共享的文章按讚和評論。當用戶創建帳號並匯入聯絡人,就可以與朋友展開基於新聞事件的線上交流。
此外,Artifact具有統計功能,用戶可以掌握自己最常閱讀的類別、最常看的出版商。同時,他們也可以指名不喜歡的出版商,App就會減少顯示。
如果擔心新聞會隨著自己的閱讀口味趨於一致,用戶可以點擊「頭條」看各報的綜合頭條新聞,避免過於陷入單一主題的困擾。
實際使用過的科技記者Tae Kim分享,原本他以為Artifact就是一個行動版的Google News,但愈使用愈發現它的神奇之處,「AI內容個性化是有效的,我經常在Artifact的主頁上發現我想閱讀的好文章,在其他地方都找不到。」
會是下一個世代的潮流App嗎?
在眾聲喧嘩的網路世界,要找到高品質的新聞變得困難,因此Artifact主打高質感媒體內容、流暢好用的App使用者體驗,算是有市場。
《The Verge》記者牛頓(Casey Newton)也看好,「在很多方面,我認為這種產品的時機已經成熟,AI確實讓消費型App中的新事物成為可能。」他也提到,馬斯克領導下的Twitter每況愈下,給具有社群媒體經驗的Artifact團隊一個機會。
不過,質感新聞內容型App,與風靡全球的抖音、TikTok終究有很大的距離。事實上,它們某種程度上是邏輯相反的產物——一個內容很長,一個很短。
過往有不少人嘗試打造優質的個性化新聞服務,像是2014年出現的Zite和Pulse,但它們都無法培養用戶長期的使用習慣。上個月,總部位於東京、也是使用AI進行個性化新聞推薦的SmartNews,亦面臨用戶群下滑,裁撤了美國和中國40%的員工。
目前,Artifact甚至還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先用西斯特羅姆與奎格自己的資金撐著。基於他們過往做出Instagram的成功,投資者可能很快會找上門來,但Artifact要成為下一個Twitter,可能還需更多功能演進;而成為下一個抖音,更要看Z世代的閱聽習慣,是否又從輕薄短小的影音,回到長篇文字。就這一點而言,並不是太樂觀。
(資料來源:Barrons, The Verge, engadget, Platformer)
【延伸閱讀】
沒有One Boy的廣告預算,怎麼做到One Boy的成效?電商鬼才王志仁親自解惑
老師如何因應ChatGPT?中研院許文泰:我不會再叫學生寫報告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