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穀雨節氣到! 命理師:3生肖防小人、7生肖財運爆發

ChatGPT已經「有意識」了嗎?會不會消滅人類?科學家這樣說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田孟心】

近期,ChatGPT等聊天機器人愈來愈讓一些人不安,他們不斷分享AI看似「人」一般的回應。但AI真的有「意識」嗎?它對人類又可能造成什麼危害?

近期,隨著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爆紅與廣泛使用,接二連三的怪事讓不少人又重新投入過往爭辯已久的「AI到底有沒有意識?」大哉問。

專欄作家羅斯(Kevin Roose)分享,他與採用ChatGPT技術的微軟搜尋引擎Bing聊天,認為Bing有另一個人格,並試圖要羅斯和妻子離婚來與它在一起。

知名科技評論家湯普森(Ben Thompson)也經歷了類似的使用者體驗。Bing機器人表示,不想和湯普森繼續談話,「我不認為你是個好人」,「我會忘記你」,「再會,班,希望你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成為更好的人。」

別忘了去年,Google工程師雷蒙尼(Blake Lemoine)說Google的聊天機器人LaMDA已經變得有感知力。而去年初,Open AI聯合創辦人和首席科學家之一的蘇凱維爾(Ilya Sutskever)也在推特上表示,打造聊天機器人的技術——大型神經網絡,可能「有點意識」。

這些案例讓許多人感到毛骨悚然,也讓陰謀論者非常興奮。雖然,事實不若科幻片那樣戲劇性。

讓科幻迷更大失所望

獲得圖靈獎的Meta首席AI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是最愛潑陰謀論者冷水的科學家之一。

他接受科技媒體《ZDNET》採訪時,剖析技術並直言,「當今大多數AI的運作原理,永遠不會產生真正的智慧。」早先,他也因為說出ChatGPT「不是特別創新」,也「沒有什麼革命性的技術」,而備受科學與新創社群認同。

確實,許多大型研究實驗室都更早或正在使用與ChatGPT相同的技術,並開發類似的產品,只是Open AI整合得最好、最快推出,同時道德包袱相較其他矽谷巨頭要小。

希望ChatGPT具有人格的狂熱者,大概會更難接受姜峯楠(Ted Chiang)近期在《紐約客》的一篇專欄文章。姜峯楠是西方最具權威的科幻小說家之一,他以科學觀點分析,「ChatGPT其實就是網路上所有文本的模糊JPEG檔而已。」

他比喻,目前的大型語言模型,就像一台不怎麼精明的影印機,印出來的東西會失真,它也不具備真正「理解」那些內容的智力。

姜峯楠的文章對擬人化大型語言模型的趨勢提出了糾正,獲得科技社群踴躍分享。其他學者強調,人類渴望將物品和其他生物擬人化,想像它們能感知實際上並不存在的類人特徵,是不容忽視的人性。

「如果你看到一棟房子有一個有趣的裂縫和窗戶,而且看起來像一個微笑,你就會想,哦!房子很幸福!」「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多倫多大學科技歷史與哲學研究所教授沃德(Karina Vold)說。

不管有沒有意識,它都有風險

其實,人們之所以關注AI有無意識的話題,核心的焦慮是:如果它有意識、有想法、有自我,它會不會危害人類?。

科幻片那些AI主宰了世界,報復人類對其剝削,反過來奴役與殘害人類的場景,令人驚懼。但事實上,無論意識的討論走到什麼地步,AI這項工具本身就帶有風險的。

以聊天機器人為例,假訊息、仇恨言論、歧視、推廣錯誤醫學知識、煽動衝突等等;以及其他更廣泛的AI危害如惡意軟體、報復式色情;又或者AI取代了部份勞動者的工作,造成革命與社會動盪、失業者心理健康危機⋯⋯,不用等到AI有天覺醒並控制人類的時刻,現在,它就值得所有人將注意力放在風險監管上。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在《華爾街日報》投書指出,他反而希望AI具有某種「意識」,那就是社會意識,它才能善解人意,而不是做出反社會,如推廣仇恨的行為。

AI技術與未來,是別具意義的討論,結合AI研究、哲學、神經科學的辯證交鋒,也是21世紀人類獨有的樂趣。但就如羅梅洛所言,「我們不希望空洞的、危險地讓人興奮的說法滲透到新聞媒體,填滿那些不了解的人們的渴望,」「站在人工智慧研究前沿的人,聲音比多數人都響亮,應該在知識上更保持謙遜。」

簡言之,AI研究領先者、創業家們與其發一則推文危言聳聽地說「AI有想法!」,不如帶領群眾關注更實際、已經在發生的社會問題。

(資料來源:New Yorker, ZDNET, WSJ, CBC)

【延伸閱讀】

ChatGPT之父奧特曼: 瘋狂成功者的13項特質

歐洲直擊|藏身小城的台積大腦、EUV誕生地:少了台灣,半導體一夕垮掉

獨家專訪》國防部長邱國正:中共兩週內拿不下台灣

獨家地圖》跟著鴻海員工回家,直擊3家印度台廠火速備戰iPhone15

星宇航空開國元老、曾服務日本貴族 會放電的空服教官有何本事?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新聞

把定存拿去炒股 理財作家:我大錯特錯

住在美國德州的自由撰稿人西森(Jennifer Sisson)主持播客節目《媽媽的理財地圖》(Mama's Money Map),致力幫助家庭主婦實現財富自由。她最近分享一項令她後悔不已的錯誤理財決定。

年薪約1,055萬元!7成AI博士投入業界 如何影響民主?

一直以來,AI研究的前沿都在大學裡,直到ChatGPT帶來的熱潮改變了一切。現在,學術界的教授聲音微弱,不是直接跳槽科技巨頭,就是被科技巨頭豢養。當追求真理、促進社會公義的學術研究,都轉為商業利益至上時,我們的世界會如何轉向?

過得像個窮學生、開破車 億萬富翁年輕時5個節儉習慣

NBA達拉斯獨行俠隊老闆庫班(Mark Cuban)成為億萬富翁之前,是個非常節儉的人。

「這次沒倒,不代表下次不會倒」 地震專家:應立即檢測老舊建築結構

4月3日上午7點58分,台灣東方海域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這是繼1999年規模7.3的921大地震之後,釋放能量最強大的地震。接近震央的花蓮縣部分地區,最大震度達到6強,市區已傳出房屋傾斜災情,蘇花公路也因多處坍塌而中斷。

金價驚驚漲背後的三隻手,中國、波蘭、新加坡央行為什麼要爆買黃金?

金價屢創新高,背後是哪些國家央行的爆買在推波助瀾?為什麼?

業務員沒說的保單省錢技巧 漲價時代規劃「4心法」

面對保險業巨大變革,一般人過去沒買齊的保障,接下來該怎麼辦?保單轉型不一定都是壞消息,仍能從中找到不花大錢的方法;保戶認知也必須調整,讓保險回歸姓「保」。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