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錯了嗎?關2500萬上海人、全國7成GDP被鎖 習近平經濟保四之戰

【文 林佳誼 盧沛樺 研究 張毓思】
「荒唐!」這是《天下》追蹤中國封城真相時,最多受訪者說過的話。從上海、崑山到最新的鄭州,重要的商業、製造重鎮一一上鎖,GDP成長最壞被估不到4%,全球將跟著遭殃。習近平要犧牲經濟多久?
「封城沒地方剪頭(髮),」中國知名媒體人伊險峰出現在視訊鏡頭上,不住搓著頭髮抱怨。
上海原訂4天的封城,如今已延長至將近10倍。何時結束?仍沒有明確消息。截至4月底的一週,上海每天新增本土確診依然在1萬例上方起伏,而死亡數卻暴增至每天4、50例。與此同時,北京可能加入封城的憂慮已在升溫。
政策面:封4天變1個月
教訓竟是「爆發初期就要封」
不只上海,整個中國到處都在封鎖。根據《天下》最新統計,截至4月25日,全中國已有至少40個城市處於所謂的「靜態管理」或是「封控」,也就是封城。
影響人口總計近1.7億人,其中包含哈爾濱、杭州等千萬人口大城,都相繼加入全面或局部封城。
「最近愈來愈多地區在發現確診病例後,立即收緊防疫措施,」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一帆解釋,對比上海封城遠比預期更長,深圳和廣州封城分別只用7天和3天就解決,中國各地學到的最大教訓就是,如果動態清零政策不變,至少必須「把病毒控制在最初爆發階段。」
經濟面:成長註定放緩
中國保四、全球保三大戰
封城能不能控制病毒還很難說,但肯定的是足以封死經濟。中國經濟研究機構佳富龍洲(Gavekal)統計,截至4月11日,佔中國GDP七成的前百大城市中,有87個正實施不同程度的管制與封城措施,相當於六到七成GDP都受影響。
野村證券研究則認為,中國已經有7.2兆、相當於近一半的GDP受到影響,因此將2022年中國經濟成長率預測一舉砍到3.9%,遠低於世界銀行最新下修的5%。
如果野村不幸言中,這將創下中國近32年來的經濟次差表現,僅優於疫情首度爆發年的2.2%。這個全國最現代化、面向世界的門戶——上海,將2500萬人鎖在家裡沒東西吃,人民對政府的信心,盪到谷底。
封上海比封北京更傷
「愚昧決策成了全中國笑話」
「荒唐」是這次訪談中,《天下》記者最常聽到的形容詞。
「封城把社會運轉硬生生停掉,這對上海的傷害程度,遠超過同樣情形發生在其他城市,例如北京,」伊險峰認為,上海這座城市的特殊性,足以使整個中國重新思索。
「中國有句話,不能吃共產黨的飯、砸共產黨的鍋。但是上海讓你看清,到底誰在吃誰的飯?」伊險峰說,「你會發現社會功能被擠壓後,政府能做什麼事?政府其實做不了什麼,非要政府做跑腿、快遞、物流,它做不來。」
一如首任上海市長陳毅的喟嘆,「上海很複雜,」伊險峰分析,上海這座城市各種商業元素很發達,每個人都是很小的單位,可以做適合自己的生意,這就是上海運轉的底子。
改革開放40年的成績,是人民自己做出來的好生活,並不全是黨做的飯、給的鍋。
而封城某種意義來說,「現在遇到的是一種文明與愚昧的衝突,」伊險峰認為,「一個人的愚昧,就決定整個中國與上海的愚昧;一個人的笑話成了全中國人的笑話。這是政治體制的問題。」
在全球各國逐步朝向解封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依舊強調清零,也不願意進口國外疫苗,成為世界的異數。
早在年初就預測到中國清零政策將是今年全球最大風險,研究公司歐亞集團中國及北亞業務主管赫爾森(Michael Hirson)接受《天下》越洋專訪時直言,清零不會有用,但中國會堅持下去。
赫爾森預測,在秋季的二十大之前,習近平必須確保政局穩定。由於清零政策過去2年的成功,使得政策轉向變得不可能,「政策轉向的時間點至少要等到二十大結束,甚至是明年3月人大之後,以確保新的人事佈局完全穩定。」
【延伸閱讀】
「群組有人開玩笑要團購2023年夜飯」 上海還不解封,竟因中國別無選擇?
中國封城,供應鏈快斷了?台北到鄭州運費比到歐洲貴、千萬支iPhone難組裝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